再次,谷歌可能会“敦促”该应用程序:技术进步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无论是不是资深的消费电子产品玩家,想必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计划报废”这个概念。其所指的是厂商在产品发布、售出之后,通过有意的缺陷设计或是后期维护中的“猫腻”,让产品在他们期望的时间(比如两三年内,或是恰好在新品上市之后)“损坏”,从而变相逼迫用户更换新品的一种行为。

很显然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对于那些真有此行为的厂商来说,也断然不可能公开承认。但有的时候,当整个行业都陷入困境时,哪怕厂商“什么也不做”,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部分用户实际上还是会面临类似于“计划报废”的待遇,从而蒙受利益上的损害。

是的,我们所指的,其实就是不久前曾为大家介绍过的,谷歌方面很可能会即将在Android 14中推出,针对应用“最低兼容版本”的更严格限制。

谷歌做了什么?他们或将禁止应用兼容老版本系统

为了照顾没有看过此前那篇文章的朋友,我们首先来简述一下谷歌到底准备做什么。根据日前多个信源的说法以及相关代码的佐证,谷歌方面很可能从Android 14开始严格限制系统所能兼容的应用版本。

具体一点来说,那就是Android 14可能将不再允许安装任何兼容性早于Android 12的应用。而且这个“安装”并不限于应用商店渠道,更包括了用户自行下载APK的安装。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在“阉割”新版系统对于一些老款应用的兼容性,但它其实更像是谷歌对于广大开发者的强制“催更”。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家软件在最新版Android系统上无法安装、无法使用,所以谷歌下此“狠手”,大概率将能够倒逼整个Android应用的环境迎来一轮显著的更新。

对于旗舰机型的用户来说,这一策略可能会是纯粹的利好

那么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说,新版Android系统的这一政策到底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分不同的情况来看待了。

如果使用的是最近这一两年推出、各大主流品牌的旗舰机型,那么你多半是不需要担心谷歌的这一新政策。一方面,这是因为目前的主流Android厂商基本都能确保起码3年,甚至多达5年的系统大版本更新,所以也就意味着,哪怕现在用的还是2020年购买的旗舰机,那么它至少在2023年还会迎来一次系统更新。而按照谷歌的这一政策,也就意味着至少到2025年,这台手机的系统都能确保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新版应用。

而且由于谷歌新的“催更”策略,还会迫使大量的主流APP放弃对老版本系统的兼容。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些应用的代码会大为精简,安装后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会更小,同时在相对较新的平台上,甚至可能会因为API、因为适配的进一步优化,而展现出更高的性能。总而言之,也就是对于高端、旗舰机型的用户来说,谷歌的这一应用催更政策基本带来的都是正面作用。

对于中低端机型而言,却有可能会构成“计划报废”

但对于那些使用年限较长,且配置也并不先进、性能不强的中低端机型来说,情况可能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一方面,不同于高端、旗舰机型每年硬件配置都必然更新换代,对于中低端产品来说,它们的硬件平台换代周期往往会更长,一款平台用个两三年、甚至一代硬件(架构)用上四五年,都不是特别奇怪的现象。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缓慢更新”的硬件,就注定了中低端机型不可能有那么长的官方系统更新周期。打个比方,假如你今年刚买了一款中低端Android机型,那么它的硬件可能是基于2021年的旧架构,而上游厂商为其定下的系统更新周期也或许只有2-3年。

于是这也就意味着,这款你购买于2023年年初的中低端机型,可能在2024年就不再能够获得更新的系统了。而等到2026年时,它的系统版本很可能就已经不再被当时的主流应用所兼容,用户甚至会完全无法安装新出的各种流行应用,最终不得不在3年后再换台新机。

谷歌的本意或许不坏,但这一新政确实可能会伤害部分用户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苹果方面不是早就有类似的应用催更政策,强制应用必须只能兼容新版系统吗,而且用户对于这种做法普遍都是好评,凭什么同样的事情苹果做得,谷歌却做不得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苹果旗下的机型本就几乎没什么“中低端”的产品。这使得苹果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普遍都能享受到极长的系统更新周期,所以限制应用对于老版本系统的兼容,并不会显著损害老设备用户的利益。

但Android阵营最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它的产品有着更强的多样性。而且对于大量中低端Android机型的用户来说,他们很可能确实是没有余力确保2、3年就一定换一次手机的。同时对于这其中的一部分消费者来说,看似低配、廉价的智能手机,也可能会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无法容忍“不能使用最新版应用”这个情况。

当然,如果仅仅从技术、行业进步的角度去看,那么“限制应用对老系统的兼容”可能是一个非常“正确”、“合理”,甚至可以说对整个行业有着长期好处的事情。而且“强迫”中低端机型2-3年、旗舰产品5-6年换一次代,对于维持手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确实是必要的。

但问题就在于,“技术上的正确”、“全行业的共同利益”,有时候并不一定考虑到了全部消费者的感受。难道能够仅仅因为“中端机型的硬件能用3年就已经算够本”这样的理由,就强制要求所有这类产品的用户必需3年都换一次手机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比筹码少280亿元?外媒:华为鸿蒙将占据谷歌的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其实对于电子产品来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非就是“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很好理解,就是只存在设备之中的元器件,例如“芯片”。而软件则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应用程序APP”,其实是指在设备中的系统。足以见得,芯片与系统对于电子设备的重要性。

芯片

但其实在芯片与系统来看,我国的科技厂商在这两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还是属于比较薄弱的,很多都是依赖于进口,尤其是芯片。包括目前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推出的新机,基本上都是搭载的“联发科天玑芯片”和“高通骁龙芯片”,而这种芯片是直接通过购买现成的芯片,装在手机之中的,性能和功耗等方面自然没问题,但对于国内的自研道路可不是好事情。

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为数不多可以研发高性能SOC芯片的公司之一,也是通过自研的海思麒麟芯片,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尤其是首款5纳米5G网络麒麟9000芯片,在在全球都是名声大噪。

但美国也就是看到麒麟芯片需要代工的特点,才通过修改所谓的芯片法案来使得台积电不能给华为做芯片代工服务。虽然,目前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但我们终将还是面临的被“卡脖子”的风险。

不过仅仅用了几年时间,我国国内的芯片自研道路就有了飞速的发展。从数据上就能看到,我国今年的芯片进口需求量减少了280亿枚之多,要知道我国可是全球第一大芯片进口国,这次减少需求这么多,也是给国外很多企业带来了麻烦。

而这背后,其实是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例如中芯国际的28纳米量产芯片、14纳米芯片下线,小米的澎湃系列芯片等等,我国逐渐已经缩小了与世界先进芯片技术的差距。

系统

可是比起减少280亿枚芯片的需求,还可怕的那就是系统问题了。外媒称,鸿蒙系统将挤占谷歌在安卓系统的生存空间。其实,说起鸿蒙系统的诞生,同样也是和美国有关。美国在限制华为芯片之后,又利用本国企业谷歌的安卓系统,对华为手机和其他设备进行了制裁。

首先就是谷歌的安卓系统无法再对华为的电子设备进行系统升级,其实无法升级这一点还好,最重要的就是,谷歌将在华为使用的安卓系统中关闭掉谷歌底层服务。这也就意味着,购买华为电子设备的消费者,不光系统无法更新,而且系统内部的很多服务都用不了,其实在国内来说,我们使用谷歌服务的次数也不多,但是对于国外来说,这样的操作无疑对华为产品销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还好,正当人们为华为捏一把汗的时候,华为公司在全平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几年前就开始研发的“鸿蒙系统”。最开始的鸿蒙1.0系统属于开发测试版,基本上大家都没有用过,而现在鸿蒙2.0系统才是正式版的。但被很多人“吐槽”,这就是谷歌安卓系统的换皮。

但其实如果把鸿蒙系统和安卓系统相连接,就是错误的了,因为两款系统的开发逻辑完全不同,主要就是底层系统的开发。而之所以鸿蒙系统看起来很像安卓系统,原因就在于当时制作鸿蒙系统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在社区中可以找到的安卓开源代码,这才导致鸿蒙系统和安卓系统很相似。

不过就在最近即将发布的鸿蒙3.0正式版中,官方也是表明已经解决了上述这个问题。在鸿蒙3.0正式版的系统中,删除了所有与安卓有关的代码,也就是说和安卓系统彻底地划清界限。并且,华为还为开发者准备了一套仓颉编译器,有了这套编译器,就可以自由地在鸿蒙系统中开发应用程序,还有就是鸿蒙系统搭载的是底层HMS服务。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在系统层面被限制的问题了。

总结

目前,介于华为在之前累积的设备数量优势,并且鸿蒙系统支持的型号众多,包括好多年前的设备也同样支持,所以鸿蒙系统如今的保有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已经成为了继iOS系统和安卓系统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随着华为市场的逐渐复苏,鸿蒙系统一定会给这两大系统的生存空间发起“挑战”。

苹果和谷歌可能被迫推出第三方应用商店。国内手机制造商能垄断多久?

■按:手机厂商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应当相互促进、良性竞争。

2022年4月12日,据媒体报道,受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 投诉影响,苹果将在未来几周内面临来自欧盟的新一轮反垄断调查与指控,这是欧盟委员会对Spotify 在音乐流媒体市场内的反竞争行为指控进行的系列调查。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初步提案可能在今年10月颁布,迫使苹果允许消费者从第三方来源安装应用。

2022年3月,消费者报道发布《3·15重磅|手机厂商筑起APP的“垄断”高墙:用户下载选择权“名存实亡”》,引起消费者关注和讨论。部分消费者在评论中表示“苹果也是这样”“苹果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干的”“国内手机厂商都是学习苹果的”。

时隔一月,国内厂商“学习的对象或借口”——苹果、谷歌等国外厂商正受到反垄断的指控,国内手机厂商还能垄断多久呢?

图片来源:《消费者报道》摄

“群起而攻”——App Store屡遭调查、指控,苹果或将被迫引入第三方应用商店

众所周知,苹果的iOS是封闭的,是自成一家的,软件下载通常都需要通过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如果使用第三方应用商店则被限制,并需要收30%的“苹果税”。简单举例,1个游戏APP在App Store的价格是100元,苹果要向游戏开发者收取30块钱的费用。

苹果通过App Store的佣金获得了巨大利润。以游戏为例,根据苹果披露的数据,App Store于2019年获得了123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其中游戏盈利85亿美元,这个金额甚至超过了索尼、微软、任天堂、动视暴雪四家世界知名游戏公司的利润总和。

▲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涉嫌垄断

近两年,苹果因苹果税、不支持第三方支付、拦截第三方应用商店安装等问题,在欧盟、美国、印度、荷兰、韩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均受到垄断调查及指控,各国通过法案迫使苹果、谷歌开放。

2022年,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的初步提案中,迫使苹果允许用户从第三方来源安装应用,而不是只能使用自带的App Store,该立法预计将在10月颁布。按照新法案,苹果不仅要在平台上允许第三方商店存在,还要允许消费者从第三方来源安装应用程序,并允许开发人员绕过App Store的支付系统。早在2021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指控苹果App Store存在垄断行为,称其设定限制规则,迫使开发者使用苹果自家的应用内支付系统,并阻止开发者告知消费者有其他购买选项。

在美国,2022年2月通过的《开放应用市场法案》要求苹果、谷歌允许应用开发商在iOS和安卓系统中使用其他支付系统,并且允许消费者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

在印度,印度竞争委员会(CCI)对苹果的垄断调查显示:这些限制排除了 iOS 应用商店的潜在市场应用程序分销商,拒绝潜在的应用程序开发商和分销商的市场准入。此外,这种做法初步限制了与iOS应用商店相关的服务技术或科学发展,违反了竞争规则。

在韩国,韩国国会2021年通过《电信商业法案》修正案,禁止谷歌、苹果等主要应用商店运营商强制软件开发者使用其支付系统,并阻止谷歌、苹果对“应用内购买”收取佣金。

除了苹果,谷歌也涉嫌垄断,导致诉讼。2021年7月,美国各州对谷歌提起诉讼,称其违反反垄断法。该指控认为,谷歌使得下载第三方应用商店非常繁琐,导致许多消费者放弃这一尝试,谷歌对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添加了“多余的、误导性的、令人沮丧的安全警告”。

近几年有关APP Store的判决法案越来越多,苹果等国外手机厂商在全球各地面临重重反垄断调查与指控压力,在被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苹果为了避免四面楚歌的境地,可能会进一步引入第三方应用商店。

那么一向唯苹果“马首是瞻”的国内厂商该何去何从呢?

“欺行霸市”——国内手机厂商屏蔽、拦截、引流、限制第三方应用商店

国内手机厂商对苹果“亦步亦趋”,每当受到涉嫌垄断的质疑时,苹果的做法也是其“挡箭牌”之一。

国际上将苹果拒绝第三方应用商店的行为定性为垄断,而国内手机厂商也存在同样的垄断行为。例如部分消费者投诉,安装或使用手机应用过程中,遇到被手机拦截其他渠道下载的应用,引流到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的情况。

2022年3月,消费者报道发布《3·15重磅|手机厂商筑起APP的“垄断”高墙:用户下载选择权“名存实亡”》,对多款手机厂商针对4种第三方应用商店(应用宝、豌豆荚、TapTap、酷安)的搜索、下载、安装等进行全面评测试验。

结果显示, 苹果、vivo、魅族、美图、realme等8款手机均不能在自身的应用商店搜索到应用宝、豌豆荚这2款应用。而对于TapTap、酷安这2款应用,部分机型能下载,但是是“阉割版”,只有社区功能,不能下载安装其他应用。

如下图某手机搜索“应用宝”“豌豆荚”,未有任何显示。

▲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搜索不到第三方应用商店

除了屏蔽,手机厂商还会对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安装通过“安全提醒”的方式进行拦截、导流和限制。

例如在某手机上,通过酷安官网下载“酷安”APP或通过豌豆荚官网下载“豌豆荚”APP,手机都会弹出“此应用未经过XX应用商店安全检测,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鲜明提醒,并在下方放上“前往XX应用商店”的引流按钮。

▲手机厂商对于下载第三方应用进行安全提醒,并引流到自身应用商店

即使能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在使用上也处处受限制,下载的软件会遭到“安全提醒”并引流。

因此,手机厂商打着“安全”的旗号,对第三方应用商店及下载的APP会有多项干扰拦截,包括不限于屏蔽搜索(找不到第三方商店)、安全提醒(提示风险误导消费者)、恶意导流(引流到自带的应用商店),增加安装难度(需要验证账号、输入密码),引起较多消费者投诉。

今年315期间,微博话题#手机拦截第三方app下载遭用户投诉#冲上热搜,阅读量高达3000多万,可见并非个例。

▲微博话题讨论较多

搞封闭应用商店垄断,强收服务费是苹果先开的“先河”,当监管的铁拳率先挥向苹果、谷歌等巨头时,藏身背后的国产手机厂商们是否也开始瑟瑟发抖,战战兢兢了呢?

“兵临城下”——国内手机厂商同样可能涉嫌垄断、不正当竞争

国内政策法规也并未缺席。手机厂商拦截外部应用,目的是让消费者放弃使用外部应用,转而使用厂商自己的应用,已涉嫌垄断。

对手机厂商拦截第三方应用商店的情况,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消费电子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告诉本刊记者,这种拦截行为涉嫌违法,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副教授陶乾也表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徐婧媛律师也对本刊表示,部分手机厂商通过设置将下载、安装键变暗以及“该应用来源外部、未经过安全检测、恶意”等提示,让用户放弃在第三方平台下载并为自己应用商店导流,不仅已经构成对第三方下载平台的侵权,而且严重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涉嫌违反多项政策法规。

上海权典律师事务所主任邓学平律师曾表示,手机厂商对于第三方应用商城等App的拦截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他应用商城及App可以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追究手机生产商的相关责任。同时,从消费者层面上来讲,这样的行为也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苹果、安卓厂商应用商店

根据《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草案建议稿)》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互联网行业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重点规制的行为,手机厂商实质上是意图将其硬件设备上的竞争优势蔓延到应用分发层面,涉嫌通过妨碍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徐婧媛律师表示,这些行为构成恶意干扰用户终端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恶意干扰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的软件等产品的下载、安装、运行和升级,也可能构成欺骗、误导用户不使用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产品。

徐婧媛律师建议,可以从政府监管和司法层面,适当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提高侵权企业的赔偿金额,让侵权企业忌惮、不敢从事相关侵权行为。

陶乾副教授也进一步指出,手机厂商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在手机产业生态链条中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双方应当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在合作中,应当秉持开放心态,共享用户,共同为提升手机用户体验而努力;在竞争中,应当守住法律底线,遵守商业道德,公平竞争,尊重用户的选择权,维护手机应用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手机厂商为此被“诉上公堂”的案例也不少,涉及多家手机厂商。

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依靠“垄断”获取暴利的方式,在监管倡导公平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对中小企业和整体行业的创新显然有非常大影响,这种模式也较难持续。

“敲山震虎”——苹果、谷歌之后,国内手机厂商下一步可能也将被迫放开

2022年4月,苹果的iOS 15.5开发者测试版发布,苹果自己的阅读器APP显示支持消费者进行外部购买,这是苹果系统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苹果iOS最新测试版支持第三方支付

在荷兰,苹果也开始低头妥协,2022年3月,在荷兰的App Store中约会类App可以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接入,不再是“二选一”,但仅限于在荷兰运行的iOS或iPadOS的设备。在这之前,苹果被荷兰监管机构罚款了5000万欧元。

在韩国,2022年1月,苹果公司已提交了合规计划,将允许APP开发商在韩国提供第三方支付选项,并降低佣金费用;谷歌也将允许Spotify采用第三方支付系统。

作为手机应用商店垄断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目前苹果、谷歌已经逐步妥协,正进行一步步开放。而靠垄断崛起的手机厂商们自然也难置身事外,估计国内可能很快也会有相应动作。

谷歌表示,将对滥用其在安卓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被处以1.77亿美元的罚款提出上诉

据韩媒报道,韩国公平委员会对 Alphabet 旗下谷歌开了约 1.77 亿美元的罚单,因为谷歌涉嫌滥用其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市场主导地位,阻碍竞争对手发展

在公平委员会看来,谷歌要求三星电子、LG 电子等厂商签署的反碎片化协议(AFA)(不允许厂商自己开发、安装 Android 分支系统)限制了竞争对手进入移动操作系统领域,扼杀了智能手机新操作系统的开发和创新。此前,在没有签署 AFA 的情况下,手机厂商则不能签署移动应用程序分发协议(MADA),该协议允许厂商在自家的设备上安装谷歌应用商店、谷歌搜索和 YouTube。

委员会通过透露 LG 曾经为亚马逊开发 Fire 平板电脑(运行 Android 分支系统的设备)的案例说明谷歌这些协议带来的寒蝉效应。当初在原型开发出来后,LG 意识到 AFA 和 MADA 协议可能对其自有品牌设备访问 Android 带来风险,因此停止了相关工作,该产品也从未上架。

委员会还指出,三星首次尝试打造智能手表的时候也遭到谷歌的阻挠,结果它被迫开发 Tizen 操作系统——尽管它缺乏第三方应用的生态系统,而谷歌当时甚至没有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谷歌前阵子“放弃”了 WearOS 并将其与 Tizen 合并。

类似的例子还有 AFA 在 2018 年限制了 LG 智能音箱和亚马逊智能电视的推出。总的来说,委员会认为谷歌的行为损害了许多产品的创新。

除了罚款之外,韩国监管机构还命令谷歌不能再强制设备制造商签署所谓的反碎片化协议,并且要对已签好的协议进行修改。同时,该公平委员会也在调查谷歌应用商店的规则、应用内购买以及广告方面的公正交易问题。

对此,谷歌在发给媒体的声明中称,谷歌将就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这项决定提起上诉谷歌发言人称,Android 的兼容性计划其实加速了创新并改善了用户体验,对于包括韩国厂商在内的许多公司都是有益的。而韩国监管机构忽略了这些益处。

“Android 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开放平台,供开发者打造创新应用。”官方对 Android 的愿景如此描述。Android 兼容性计划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Android 开源项目的源代码;兼容性定义文档 (CDD),介绍兼容性的“政策”;兼容性测试套件 (CTS),介绍兼容性的“机制”。

虽然韩国对谷歌罚款 1.77 亿美元,但谷歌的季度数据相比,该罚款数额只是“一笔小钱”。谷歌 2020 年的收入为 1469 亿美元,净收入已经突破 400 亿美元。

事到如今,谷歌在移动软件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很难因此受到撼动,更无法拯救 LG 的手机业务。今年 4 月,LG 正式宣布退出智能手机业务。

此前,韩国还在 8 月下旬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无论是谷歌的 Google Play,还是苹果的 App Store,都不可再强制要求开发者使用平台唯一的支付系统。此举使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此类法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