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友教授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发表了300篇论文。在被怀疑“灌溉”后,他关闭了学术主页。当事人:避免发酵和投机,暂时不积极回应

【版权声明】本文由#树木计划#划作者【红星深度】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14级本科生黄某基和其导师桂冠登上知乎热搜。黄某基成功申请到2020年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加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博士学位资格,却被网友质疑学术不精。其导师桂冠被网友曝出,其3年半发表300多篇IEEE论文,平均4天发表一篇,疑似论文“灌水”,一时引发关注。此后,桂冠关闭了自己的谷歌学术个人主页。

5月29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冠回复红星新闻记者称,考虑到网络舆论以及相关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发酵炒作,对此事暂不做正面回应,相关情况可向学校确认。

对于关闭自己的谷歌学术个人主页,有网友认为此做法为心虚,桂冠回复称,在IEEE Xplore数据库也可以查到他的论文。

记者随后致电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暂未得到回复。

“学渣”逆袭:师从日本无线通信3G之父,后开始不断发文

南京邮电大学官网显示,桂冠1982年出生,是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无线通信、压缩感知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据学校官网,近五年来,桂冠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桂冠简介。红星新闻留意到,目前该官网已将有关研究成果删除 南京邮电大学官网截图

而据新华报业传媒“交汇点”新闻此前报道,桂冠曾是“学渣”到学霸“逆袭”的典范。他原本中考、高考都考了两次,最终考上位于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专业为无线通信专业。后来在本校硕士读了一个月后就申请退学,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博连读。

2009年,桂冠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资助赴日本东北大学深造,师从日本无线通信3G之父安达文幸教授。名师的指导加上主动摸索,桂冠的论文越写越好,也不断发表。他曾说:“这个时候我发现,不断被同行认可,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就是成就感吧。”

报道称,仅1年的时间,桂冠就发表了10篇论文。几年之后,桂冠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其实验室中占了一半之多。2015年底,桂冠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受聘成为南京邮电大学教授,2016年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和江苏特聘教授称号。

↑桂冠 图据“交汇点”新闻

红星新闻注意到,在“交汇点”新闻的采访中,桂冠坦言“‘老爷子常常会跟我说一句话,你所做的工作,在实际工程中有价值吗?’所以我也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所做的科研项目是否对改变生活有实际的用处、有无工程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

在自己任编委期刊上发文50篇 最多时平均每10天一篇

IEEE系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每年出版的电气电子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文献约占世界总量的1/3。

红星新闻记者从IEEE Xplore资料网站(主要提供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学和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查询得知,IEEE Xplore收录桂冠论文共有157篇,其中数量最多的是IEEE Access,共发表50篇文章;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次之,共发表17篇文章。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IEEE Access是IEEE旗下的 Open Access(开源)期刊,开源期刊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期刊。

↑IEEE Xplore收录桂冠论文共有157篇 IEEE Xplore网站截图

而桂冠在IEEE Access发表的50篇文章,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其中 2019年有35篇,平均每10天刊发一篇。

巧合的是,桂冠最高产的这两年,正是他担任自己论文所发期刊的编委之时。南邮官网介绍,桂冠在2018年起担任IEEE Access 等期刊编委。

据了解,IEEE Access与传统期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据IEEE Access官网资料显示,一篇文章的版面费是1750美元,约合12544人民币,那么发表50篇文章则需要花费超50万元的费用。

这笔数目不小的版面费从何而来?西南交通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般期刊版面费大部分都是从科研经费中来,“原则上如果科研项目中有版面费的预算,便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支出。”

IEEE Access论文一年录用量以数千计,约一般SCI期刊10倍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IEEE Access是SCI的二区期刊,虽不是一区的顶级期刊,但理论上说,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不应该“太水”。

但在一专业SCI论文编辑网站留言板内,有不少投稿者表示该期刊风评较差,“水分”较大,甚至有人称,“如果不是博士生着急毕业,真的不建议投,投了其实也没什么,以后假装没发过就可以了。”

桂冠在IEEE旗下期刊发文情况

东北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博士告诉红星新闻,想要“短平快”发稿又不差钱,就可以投IEEE Access。这位博士曾参与过IEEE Access审稿,他表示,该刊录用难度与其说是容易,不如说是有很大的机会投机取巧。

他指出,单从录用率来讲,IEEE Access的录用率并不比其它传统的SCI期刊高多少,但是关键在于其录用总量太大,2018年全年的录用文章数超6000篇。而一般SCI期刊都是月刊比较多,一个月出20-30篇文章,全年12个月大致有300篇文章左右,再加上有专刊等额外的因素考虑进去,一般正常一年约发表300-500篇文章。

也有知情者称,IEEE Access是SCI中比较容易被录用的期刊之一。该刊对审稿人的要求是七天必须审完一篇稿件,审稿期太短。同时由于论文投稿量巨大,很多审稿人的研究方向并非投稿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审稿环节缺乏严谨性。

“毕竟还是IEEE旗下各方面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审稿人水平也是有筛选的。”上述东北大学博士称,但是IEEE Access存在体量过大,文章参差不齐,确实有“浑水摸鱼”的情况。

该博士坦言,IEEE Access审发稿偏“短平快”节奏,而传统期刊目前来说大多数在审稿时间上都偏长,比较而言,IEEE Access一个月出结果确实是很吸引人的,这也是越来越多人选择投刊的原因,“但是如果是沉下心搞科研的人,还是投传统的SCI吧,目前OA(开源)期刊确实还是口碑不大好。”

国内某知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位研究生导师也向红星新闻表示,该期刊“大杂烩”,广收各个领域的文章,不过在2019年底换了主编,投稿才变难了。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2020年迄今,桂冠在IEEE Access发表文章数目前为两篇。而在另一个同样是他担任编委的期刊IEEE TVT上,文章数则增多,2020年迄今为止已发了九篇。

多篇论文约一半引文系自我引证 已关闭谷歌学术个人主页

桂冠论文不仅数量大,网友曝出其论文自引情况也较多,涉嫌为自己“刷数据”,进而成为高被引论文的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检索发现,在其2018年11月28日发布于IEEE Access的《Deep Learning-Based Unmanned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Observing Water Levels》一文中,桂冠总共引文32篇,其中引用自己的文章13篇;在2019年3月5日发布于IEEE Access的《Deep Learning-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Urban Built-Up Areas》一文中,桂冠总共引文13篇,其中引用自己的文章6篇;2018年1月15日发布的《Anti-Shadow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General Mobile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一文中,桂冠总共引文最少,但4篇引用自己的文章也有2篇。

↑桂冠论文被曝自引情况也较多 截图自IEEE Access网站

上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说,引用包括他人引用和自己引用,一般情况下,高被引论文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这篇文章确实有价值,得到业内认可,同行都来学习和引用;而另一种则是某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教授论文的引用次数,内部要求学校师生引用本校的论文。

东北大学上述博士也表示,一般来说,如果一篇科研论文是“高被引论文”,那这篇论文承载的科研成果通常是重大科研成果,所以“高被引论文”数量是评价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一篇文章如果成为“高引”文章的话,对作者、学校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那论文中近乎一半的自引是否正常呢?东北大学这位博士表示,正常来说作为研究者都会有一些自引,引用一两篇是正常的,但是过高的自引便有“刷数据”的嫌疑。

西南交通大学这位教授也称,在学术圈内,如果经常自己引自己的论文,大家对这种现象心知肚明,如果是为了“刷存在感”,引用自己的文章,只能达到一时的效果,会影响圈内口碑,“科研也是凭良心干活,个别从事科研人员动机不纯,为了‘高引’急功近利,不过也确实存在一小部分这样的人。”

对于上述问题,5月29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冠回复红星新闻记者称,考虑到网络舆论以及相关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发酵炒作,对此事暂不做正面回应,相关情况可向学校确认。

对于关闭自己的谷歌学术个人主页,有网友认为此做法为心虚,他回复称,在IEEE Xplore数据库也可以查到他的论文。

记者随后致电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暂未得到回复。

日前,知乎此前关于桂冠论文的相关话题已被删除,值得注意的是,一则《如何看待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的问题都被删除了?》的文章再次引发学术界的讨论,关于桂冠论文是否“灌水”的争论仍未停止。

红星新闻记者 李文滔 罗丹妮

编辑 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