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和谷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搜索市场

2月8日凌晨,微软宣布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宣布:“Bing和Edge+AI:一种全新搜索方式从今天开始。”

新版的必应正是基于最近大热的OpenAI语言模型来运行,用户可以轻松地从传统搜索,切换到跟人工智能进行聊天的搜索模式。

而在此之前,谷歌和百度这两家全球和中文搜索引擎巨头,已经针对ChatGPT的爆火,宣布将对旗下业务做出调整,加速推出AIGC相关产品。

无论是谷歌跟微软之间关于搜索引擎争锋相对的故事,还是百度积极研发“AIGC+搜索”的新闻,都让搜索引擎这个大家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成为这两天的新闻头条。

互联网几十年,搜索引擎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虽然最近几年江湖略显平静,但ChatGPT的加入,显然让平静的海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

全新的信息引擎强在哪?

传统搜索引擎+ChatGPT的结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微软的发布会上,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必应的核心功能包括:

1. 跨Web搜索,提供搜索结果的合并展示,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筛选过后的答案;

2. 在筛选过后的答案中,可以根据和用户展开的对话,进一步优化答案,缩短范围,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答案。

新版必应搜索界面

简单说,就是个性化。

什么叫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当你想要制定一份以减脂和增肌为主题的饮食计划时,可以通过在聊天框输入自己的喜好,比如不喜欢芹菜、不想要坚果、热量保持在800大卡以内,诸如此类的要求输入后,得到一份符合自己需求的饮食清单。

这不过是个性化的一个日常案例,但在传统的搜索引擎中,这样的定制功能并不能够实现。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今天,我们将推出由人工智能copilot 和聊天工具驱动的搜索引擎必应和浏览器Edge,以帮助人们从搜索和网络中获得更多信息。”

笔者以为,新的搜索模式,不只在于帮助用户获得信息,更在于帮助用户更加高效且精准地获得信息。

“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所有软件类别,就从最大的软件类别——搜索开始”。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

从根本上来看,搜索引擎之争主要就包括AI和CPU等软硬件之间的竞争。在过去十几年,谷歌和百度都保持着国际和国内搜索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

根据Statcounter数据,今年1月,谷歌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高达92.9%,必应只有3.03%。在美国市场,谷歌份额也高达88.11%,必应只有6.67%。

过去十年,谷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81%增长到88%,原先排第二和第三位必应与雅虎则日益萎缩。而后两者的衰退,在ChatGPT大火之前来看,似乎是难以遏制。

然而,这难道意味着微软没有更强大的处理器和算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新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应用和能力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在,局面已然改写。

必应和ChatGPT的结合,将谷歌推到风口浪尖。面对一场全新的搜索革命,越晚应对,就意味着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流向微软,流向必应,流向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答案。

传统搜索引擎的核心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检索和集合,而非信息创造。但必应+ChatGPT的组合并非如此,这种“AI生成内容”的全新产品形态,才是对行业的一种革新。

搜索引擎之争,也是数据之争

ChatGPT+搜索的组合,无疑让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公司感到恐慌,当然也可能是惊喜。

北京时间2月8日晚,谷歌于巴黎举行AI(人工智能)发布会,展示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进展。

就在当天,外媒报道称,Bard在展示工作原理的官方宣传文章中,出现了一条错误回答,并在报道中评论称:Bard的错误将进一步引发人们去质疑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生成答案的准确性。

截至8日美股收盘,谷歌股价大跌7.68%,报收99.37美元/股,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

Bard作为谷歌内部早已立项的AI项目,谷歌曾称,不够完善的产品和技术会影响用户体验。Bard正式版何时会推出仍未可知,但从这则新闻来看,仓促的推出新产品以应对必应发起的“挑战”,并不利于谷歌稳定已有的“江山”。

在可以预见的短暂未来中,现在的搜索巨头们将朝着“搜索+问答”(也即定制化答案)的方式,来对自家产品进行迭代。

但这样的竞争只是为了争夺搜索引擎市场吗?

不尽然。

根据外媒消息,前不久微软宣布向OpenAI继续投资数十亿美元(有报道称微软的投资规模至多会达到百亿美元级别)。高额的投资不只是为了更加高额的回报,还包括在搜索市场弯道超车谷歌的难得机遇,拯救必应微小的市场份额。

不只是搜索市场的份额,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数据是生命,就如同做硬件的厂商都想在手机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一样,而搜索引擎无疑就是那个连接每一个用户、能够生成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源头活水。

这不是简单的搜索引擎之争,笔者以为,更是一场庞大的数据和信息之争。

随着全球云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阿里云可能会落后

撰文 |李里里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2022年8月4日晚,随着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目前在全球排名前四的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阿里巴巴都相继发了最近一季度的财报。

全球云计算市场依旧处于快速的增长中,据调查机构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达到547亿美元,同比增长29%。调查机构 Canalys 的最新数据则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云支出比上季度增加了近60多亿美元,达到623亿美元,同比去年则增加了150亿美元,并指出:“增长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全球企业对‘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的需求增长,以及‘数据中心整合’、‘应用程序迁移’,及‘云原生开发’等需求的不断涌现。”

至于具体的排名和份额,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表示市场份额占比前三的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三者合计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5%,仅AWS就占到近34%,紧随其后的则是阿里云和IBM。Canalys 给出了同样的排名,不过认为前三家云厂商合计的份额占比为63%,分别为31%、24%和8%。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提供的数据,一年前,AWS、Azure和谷歌云合计的市场占比还是61%,足足提高了4个百分点,可以说,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强者愈强。

具体来说,AWS、Azure和谷歌云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上升。而在前三名之后,即使是阿里云和IBM,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占比也在逐渐下降中。在前五家之外,被归入其他的云计算厂商,虽然自2018年初以来收入增长了150%以上,但因为增长率仍远低于市场领导者们,市场份额已经从49%降至35%。

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Synergy Research Group

二八定律,似乎将在云计算领域重现。

01.

AWS、Azure、谷歌云仍在扩张,阿里云增速下降明显

我们从财报来看下各家云大厂的新进展。

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亚马逊AWS的收入为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微软Azure的收入为2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谷歌云的收入仅为62.8亿美元,不过其同比增长率最高,达到36%。

与三家相比,阿里云的收入增速则有所下降。据阿里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云营收为177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换算,折合26.2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0%。

其实,从阿里云历季度的营收来看,早就出现了下跌的趋势。在2021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为160.51亿元,当时就环比下跌了4.24%;而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阿里云的收入就开始环比下跌,并延续了3个季度,同比增速也不断放缓。

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阿里云的管理层表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在疫情下,受经济因素影响,互联网行业的增速整体放缓了;二是由于失去了一个顶级互联网客户,及相关的在线教育等垂直行业的需求疲软所致。而这两方面的问题短期来看似乎都难以解决,阿里云的表现低迷很可能还将持续。

从好的方面来看,在目前国内云厂商普遍存在亏损的情况下,阿里云已连续实现7个季度的盈利。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云的净利润率达到1.4%,实现盈利2.47亿元,但从增长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将目光回到全球市场上,首先,多年稳坐云计算行业老大宝座的AWS,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想法,近6个季度其营收的同比增长一直维持在30%以上。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AWS的净利润为57.3亿美元,现金资本支出达到141亿美元,截至2022年的六个月为278亿美元。在财报中AWS表示,其云业务的“成本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但被企业大幅的资本开支所抵消,并表示预计2022年全年,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将会大幅提升,2023年还将会推出24个可用区。技术和内容研发也是AWS业务的重心,未来将通过快速的技术开发来增强客户体验并提高业务效率,以此扩大业务规模。

增长最快的则是谷歌云,在2022年第二季度,其亏损了8.58亿美元,同比扩大了45%;上一个季度,谷歌亏损了9.31亿美元。但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表示,尽管第二季度谷歌云业务亏损扩大,但公司业务增长仍呈现出积极势头,并指出整个公司正在从人工智能的长期投资中获得回报。

在电话会议上,谷歌高管们表示,未来,投资者应该为“持续大量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做好准备,这些不断增加的基础设施支出,将主要用于购置新服务器等设施上。近6个月,谷歌云的资本开支高达166亿美元,财产和设备的折旧和减值费就达到了73亿美元。这意味着,谷歌云有“烧钱换增长”的计划,也有相应的底气。其近8个季度的营收也维持了极高的同比增长,一度达到53.91%,即使在最近一季度表现不佳,也有35.61%。

除技术基础设施外,谷歌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研发。谷歌首席执行官PichAI表示:“谷歌认为,人工智能的持续投入对增长会大有帮助,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能助力开发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同时也表示,为实现技术突破,未来将会继续雇用“一流的工程和技术人才”,并购置相应的科研工具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相对AWS和谷歌云“增速放缓”(但同比增速依旧在20%以上)的微软则表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会在“高性能”和“可持续”的云计算能力上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以此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关于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网络方面的需求。

微软也注意到,客户对“边缘计算”及“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也在增长。为适应该趋势,未来将在物联网传感器、网关设备,及边缘硬件等智能边缘设备上加大创新,构建出能够管理和保护“边缘计算”工作负载的体系,并将Azure扩展到数据中心上,“打通”公共云与边缘云的链接,降低计算时间、成本,及提高敏捷性等。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强调,未来将会把基础设施扩展到地球之外去。届时AzureOrbital会成为一个完全托管的地面站,作为数据快速下行传输的服务中心。至于相关的落实动作,暂时还没有看到。Canalys副总裁AlexSmith表示,微软明年会推出10个新的可用区,并继续在国外地区增加投资,确保能够提供低延迟和具有数据主权的解决方案。

02.

掉队的阿里云还有希望吗?

从最新一季度的数据不难看出,阿里云与AWS、Azure和谷歌云的差距正在拉大,熟悉云计算的人都知道“全球五朵云”的说法,目前的排名是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和IBM,不过,除了前三外,其他的云厂商都在加速掉队中。

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云厂商自身无关。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回答云业务增长放缓时表示,整体云业务的增长,其实离不开整个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以后,作为经济的微观细胞,每个企业才会在数字化的进程当中更愿意投入,减少后顾之忧,所以跟大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前景有很高关联度。

而云计算厂商受限于各国政策,显然也不可能真正进行自由的竞争。这种情况下,阿里云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在阿里的投资者会议上,张勇强调:“云计算下个增长点是‘产业数字化’,由于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字化转型,所以云的机会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未来阿里云将会针对不同垂直领域,推出更多应用来捕捉相应的机会。”

本季度,阿里云来自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和电信行业等垂直行业的营收有所增长,而来失去顶级互联网客户以及在线教育等垂直行业需求的疲软,使得非互联网客户的收入贡献上升了5个百分点至53%。对未来的发展,阿里云表示,未来会在云解决方案上多花心思,并加大对前沿科技、如数字人、大规模AI,及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发,以此来探索新的增长空间。

钉钉在“云钉一体”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继续提升:“通过钉钉和阿里云充分融合的战略举措,让企业客户能够通过钉钉开放平台以及在云端产生积累的数据,高效地实现其从组织数字化、办公数字化到业务协作的数字化。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钉钉核心应用的用户基础,并加强其行业解决方案的开放平台生态,进一步实现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数字化。”

不过阿里云调整后的EBITA利润率下降为1.4%,去年同期为2.1%,原因是技术投资以及DingTalk使用量增加导致主机托管和带宽成本增加。显然,云计算行业不存在不烧钱的增长。

从实际行动上看,阿里云在拓展业务模式上没少下功夫,相关业务也已经拓展到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近期,阿里云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建成了中国最大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算力规模可达600PFLOPS。此外,也与毫末智行、赢彻科技、路特斯、上汽智己等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的自动驾驶训练模型等提供算力支持。

在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上,阿里云也在不断升级。今年6月,阿里云推出了新一代的云数据中心专用处理器CIPU,结合飞天云操作系统,据报道其数据吞吐量已实现比自建的物理集群模式高30%,在业务高峰期的延迟率也下降了近90%。

自谷歌CEO在2006年“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的“云计算”的概念后,至今已有16个年头。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推出云计算的相关业务,掀起了云计算在国内发展的序幕。据IDC数据显示,在短短的16年内,全球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已经从0增长到2021年的705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起步”,未来到2025年,全球整体云计算市场将超过1.3万亿美元,国内也将超过万亿元人民币。

云计算行业仍大有可为,但曾踏足“山巅”的 ,是否又会陷入低谷?

国内一众云计算厂商中,阿里云在市场占有率和技术积累上仍保持着超然的地位,虽然和全球三大云巨头相比最近的表现有些疲软,不过,随着国内其他云厂商陆续发布财报,也许我们可以以一个更客观的标准来衡量阿里云。届时,对阿里云的增长放缓是暂时的还是会长期存在的这个问题,也将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源自iDoNews

国内安卓游戏商店的发展历程

现在智能手机基本普及,针对手机上的app都是如何来的,也可能大部分用户都是从手机上自带的应用商店,可能更多的人都是通过浏览器搜索来进行安装,可能针对爱玩游戏的年轻人会对国内的安卓应用商店或游戏商店更加熟悉,。

但我们真的了解每天都接触的应用市场吗?应用市场诞生之前是如何安装软件的呢?在数字时代,应用市场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应用市场这点事儿!

应用市场,也称为应用商店,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诞生、发展的软件分发渠道,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市场浏览、下载自己喜欢的、或可增强工作与生活技能的各种各样的应用。这些应用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开发者,他们完成开发后,与应用市场运营商协商一致,上架至应用市场,供用户下载,获取收益。在这其中,应用市场运营商是连接开发者和用户的桥梁,他们大多拥有硬件捆绑或综合平台等优势,掌握着构建规则、推荐分发等主动权,并通过运营应用市场,构建围绕自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分发生态。由此可见,应用市场成是连接应用开发者和用户的应用分发渠道,是构建生态的根基。

最早的智能手机与越狱市场

这就要从最早的安卓智能手机说起,其实最早的是苹果手机,iPhone(即iphone1代) 2007年6月29日18:00 在美国上市 iphone1代手机, 然后就是Google在最早的2008年9月22日,谷歌正式对外发布第一款Android手机——HTC G1。

最早苹果手机是封闭系统让很多对安装app很不方便,我记得当时的网龙公司的老板从美国带回来苹果手机,使用非常不方便才最后有了91手机助手,帮助苹果手机的用户简易安装应用与游戏,然后国内也还有其他类似的平台,类似PP助手,爱思助手等。记得苹果手机引入国内还是定制机,基本是三大运营商绑定销售。

直到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次年,苹果App Store面市,驱动应用市场走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繁荣时期。App Store依托自身硬件及系统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高用户量带来软件/应用的快速分发,约30%的分成比例也刺激了开发者的积极性,越来越多功能丰富的优秀应用上架至App Store,用户满足了个性化需求,苹果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App Store的成功让对手纷纷效仿,谷歌于2008年推出了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前身),并逐步在国外的应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内,各Android定制ROM手机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市场,如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等。此外,豌豆荚、腾讯应用宝等第三方应用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此时,面向C端用户的应用市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手机厂商主导的应用市场因硬件优势、生态庞大等占据着应用分发的制高点。

数字时代C端应用市场开启新征程

纵观C端应用市场的发展,基于操作系统或硬件捆绑的优势,对开发者的扶持、让利;高效、便捷的用户体验是驱动应用市场良性发展、构建可持续生态的重要因素。借鉴其成功经验,服务B端客户的企业也开始搭建应用市场。

2008年前后,主流类型有包括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构建的云市场;还有以华为、OPPO vivo 小米 联想 魅族等硬核联盟的应用商店市场。

另外还有其他第三方应用市场也崛起,最多的时候,做游戏发行可联运对接超过20+的联运渠道, 包括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91安卓市场,91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汇,N多市场,以及还有部分超级大应用自己也做游戏商店,例如唱吧,美图秀秀等等。

手游买量市场的崛起

2016年开始接触手游买量市场,见证过仙侠和传奇等换皮手游的野蛮生长,“我系渣渣辉“和“开局一条鲲“也曾是风靡一时的网络热词。2018年前,换皮仙侠和传奇、三国SLG、官斗宫斗是常见的吸量与数值兼备的题材,大量纯买量公司崛起上岸,有我们熟知的三七互娱、贪玩、君海和大蓝等。外加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广告买量市场的崛起。后因《原神》《万国觉醒》因过年安卓渠道联运分成而不再带渠道一起。

一直到先最近的几年,有之前的几十家安卓应用商店到现在的硬核联盟的OVH小米,应用宝,九游等主流游戏商店市场为主,百度手机助手与360助手,应用汇等已经差不多没有什么量。更有甚至分为传统渠道与长尾BT渠道等的打法。

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

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发行的打法不断演化,从最开始单纯的渠道联运模式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复杂,不同类型发行商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相信大家也能深刻感受到,发行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管是渠道联运、手游买量、公会入驻还是营销驱动,说它半年一大变并不夸张。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还有小游戏的发行平台,云游戏平台以及区块链等,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技术新平台的需求也在持续变化,也就只有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平台才能运营的更长久。

韩国机构表示,他们正在调查谷歌的一些垄断相关行为,初步结果可能会在9月1日公布

8月5日,韩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KFTC)公布一则有关谷歌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公告。公告中称,KFTC将在9月1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并决定案件结果。

据悉,这一案件聚集于谷歌涉嫌滥用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以及安卓应用分发市场的支配地位,阻止其他从业者进入市场。

此前在5月12日与7月7日,KFTC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体会议。两次会议主要围绕手机市场展开,就相关市场的界定、谷歌是否有遏制竞争的意图、谷歌的行为是否达到遏制竞争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双方质证、委员问询等步骤。

而在9月1日进行的第三次会议,将探讨其他智能操作系统市场存在的问题,如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

在今年7月22日回应媒体报道的另一则公告中,KFTC还透露正在调查与谷歌有关的四个反垄断案件。除了上述会议讨论的问题外,KFTC还重点调查了谷歌是否滥用应用分发市场的支配地位,强制应用开发者使用谷歌自己的支付系统,并阻挠特定游戏公司在应用商店内推出服务。此外,谷歌还被怀疑凭借数据优势扩大其在定制广告市场的影响力。

这也是KFTC继2013年后,再一次对谷歌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探讨。彼时由于谷歌被认定在韩国移动搜索市场的份额仅为11.7%,KFTC得出结论认为谷歌行为对韩国市场的影响非常小。

随后在2014、2019和2021年,KFTC也三度指出谷歌产品Google Play和Facebook的会员协议中涉及不正当条款,三次案件都以谷歌在调查过程中主动更正协议告终。

采写:南都记者黄慧诗

2074亿韩元的罚款!谷歌因涉嫌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而被韩国处以重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14日宣布,因谷歌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决定对其处以207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4亿元的罚款。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说,谷歌阻碍三星等手机制造商生产搭载定制版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手机,限制其竞争对手开发的操作系统进入市场,同时遏制了创新。

声明说,谷歌在与手机制造商就应用商店许可和操作系统事先使用权签署协议时,强制要求手机制造商签署“反碎片化协议”。该协议规定,手机制造商不可直接开发安卓操作系统的定制版本,其生产的手机也不可搭载此类系统。谷歌这一行为反映了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表示,此次对谷歌开出罚单的意义在于为今后重塑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市场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机会,将有利于更多创新设备及服务问世。

另据媒体报道,当天,韩国《电信业务法》修正案正式生效。该法案禁止手机应用商店运营商强制要求应用开发者使用前者指定的支付系统,并允许韩国政府对应用商店运营商进行调查以保护用户权益。

好的手机巨头与谷歌恢复合作海外市场稳定?

手机巨头荣耀的海外市场有了新进展。10月12日,中证君获悉,荣耀与谷歌已恢复合作,荣耀50系列海外版将搭载谷歌移动服务(GMS)。

此前,荣耀CEO赵明表示,荣耀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手机和平板会支持谷歌GMS服务。

荣耀50海外版将搭载谷歌GMS服务

10月11日,荣耀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宣布,公司已经成功与多家供应商确认了后续的合作,荣耀50系列海外版将搭载谷歌GMS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应用环境和移动体验。

1月22日,荣耀CEO赵明接受采访时表示,荣耀独立后两个多月,几乎所有供应商已经全面恢复了对荣耀的供应,并签署了协议,其中包括AMD、英特尔、镁光、三星、高通、微软、MTK等。1 月 27 日,赵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正在与谷歌谈判,并希望恢复与谷歌的合作关系。

中证君了解到,荣耀和谷歌恢复合作关系此前已确定。

GMS对于手机厂商拓展海外市场非常重要。东兴证券研报分析称,海外Android手机软件下载基本均需通过谷歌商店,必须使用谷歌三件套(Google服务框架、Google play商店 和Google Play服务),而这些基于GMS来运行,如没有将无法安装海外应用程序,或下载后软件无法使用。

据悉,荣耀50系列手机于今年6月发布,是一款中端旗舰手机,搭载高通骁龙778G芯片,支持5G。8月12日,赵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在内的媒体群访时表示,荣耀50系列在国内首先发布,目前正在准备海外的发货和销售。现在荣耀在全球50多个国家恢复了业务运作,荣耀50可能会在其中30多个国家上市。荣耀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手机和平板也会支持谷歌的GMS的服务。

国内市场将PK小米?

目前,荣耀手机在中国市场已经恢复增长。机构数据显示,7月份,荣耀在国内销量达400万部,市场份额升至第三。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8月,荣耀手机在国内市场份额为15%,超过小米,排名第三,前两名是 vivo和OPPO。

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量排名第三的是小米。业内人士分析称,荣耀将与小米展开直接竞争。

在接受采访时,赵明表示,今年在海外市场,荣耀的重点还是恢复,恢复在当地的运作、渠道以及零售能力。“海外市场经过了比国内更长的缺货时间,现在海外市场份额几乎已经跌到了0。但对于荣耀而言,这从来不是问题。荣耀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由3%快速恢复到14.6%,相信在海外市场的份额曲线会弹得更加漂亮。”赵明说。

赵明坦言,对于荣耀最为关键的是不断投资未来,投资面向未来的研发能力、市场能力以及布局海外市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2日,中证君从天眼查获悉,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约308亿元增至约315亿元。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万飚。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编辑:亚文辉

浏览器市场也被“悲惨地”垄断。70%的市场被谷歌占据。国内浏览器呢?

各位看官老爷们,不知道你们平时上网冲浪使用的是什么浏览器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毕竟如今市面上的浏览器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不同的浏览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事实上我国的浏览器市场早就已经被国外垄断了。根据专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七成的浏览器市场被谷歌所占据。很多人对此产生怀疑,明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使用QQ浏览器、UC浏览器、360浏览器这样的国内浏览器,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谷歌一家独大的局面呢?

国内的浏览器来源于贴牌

虽然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种浏览器,但大家大多都是“同门师兄弟”。事实上,全球只有4种浏览器内核,分别为谷歌、IE、火狐、Safari其他浏览器基本上都是基于这四种内核进行自主定制和贴牌最终搭建而成的。而国内网友们最为熟知的浏览器内核应该要数谷歌和IE两种类型。

IE浏览器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是老旧、落后的代名词,国内的大部分电脑在出厂时一般都会自带一个IE浏览器,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真正使用这款浏览器。所以很多人开玩笑道:IE浏览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下载其他浏览器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远远低估了IE浏览器的实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百度浏览器了,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百度浏览器的内核其实就是IE内核。IE浏览器最大的优势就是兼容性好、稳定性强,它也是最早进入国内的浏览器,所以早年间很多国内浏览器都选择使用IE内核。然而谷歌浏览器问世之后,很多国内企业发现谷歌浏览器在流畅度、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要优于IE浏览器,因此不少互联网公司开始转投谷歌。

目前国内鼎鼎有名的搜狗浏览器、QQ浏览器、360浏览器事实上都是谷歌内核。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浏览器市场就跟手机市场一样,国内的手机厂商看似都有自己的手机系统,但事实上,这些手机系统都是基于安卓系统而进行自主定制而来的,本质上他们依旧都是安卓系统。

老美有可能垄断浏览器市场吗?

令人感到心慌的是,上述提到的4种浏览器内核全部都是美企研发的,也就是说全球的浏览器企业全部都要依托于美企的技术。这不免让很多人感觉到心慌,目前老美正在全球范围内大搞技术垄断,老美会不会通过垄断浏览器内核而统治整个互联网行业内

我们都知道,浏览器就像是互联网的大门,目前几乎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数据和流量都要通过这些大门进行传送,如果老美凭一己之力将这些大门都关上,或者对某些国家关上大门,无疑会让被针对者陷入封闭的状态中。

当今这个时代,失去互联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很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走向衰退和灭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所幻想的情形并不会成为现实,因为这四种浏览器内核机都已经实现了开源,也就是说这些浏览器内核全球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免费使用,也没有人可以对他们进行垄断。

这也就意味着浏览器内核虽然都是美企研发的,但是老美对于这些浏览器内核并没有对于这些浏览器内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也就是大家都不担心老美会对浏览器实行垄断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方面,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既耗时又耗钱,很多企业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

然而,国内网友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站出来,去研发一款属于中国自己的浏览器内核,毕竟科技企业不应该太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

总结

目前国内的浏览器内核已经被国外技术给垄断了,这对于国内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怎样一个行业想要发展得更平稳,掌握核心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希望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能够早日醒悟,不要继续沉迷于拿来主义。

浏览器市场也“惨遭”垄断,七成市场被谷歌占据,国产浏览器呢?

国产?贴牌!浏览器市场早已没了国产浏览器的位置

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上占据92%的份额

google搜索引擎2010年之前,在国内非常火,现在已经淡出了市场。在全球市场,google公司一直占据主要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有某知名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全球92.54%的市场份额被google搜索拿走,剩余的部分成为必应、雅虎等公司的盘中餐,隐藏在背后的原因与google android、浏览器等有莫大的关系。

当前,全球65%以上的用户,使用的手机移动操作系统为android系统。为了能够拿到默认互联网入口优势,将自己的谷歌浏览器,内置在了android系统之中,凭借这一优势可为其节约至少200多亿美元。

在电脑领域,利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以及内核优势,向应用APP中植入默认google搜索引擎网址。当搜客输入“关键词”寻找有用信息之是,受谷歌控制或影响的浏览器,将优先打开谷歌自己的网站,从而培养用户习惯。

谷歌公司能在全球市场,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其重要原因并不是完全依赖实力说话,对google搜索引擎设置门槛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公司早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引擎,另外,土耳其、印度等市场,也有意摆脱谷歌搜索引擎。

google能够占据很高的全球市场份额,并不是完全因为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而是与生态链有很大的关系,通过android系统开源,googl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优先提供默认互联网入口,这使得其比同业竞争者掌握了更多优势资源,避免搜客知道、养成使用其他搜索引擎的习惯。

华为手机无法安装谷歌服务,海外发展受阻,并千方百计占领国内市场?

在海外市场的Android智能手机,都是需要谷歌服务以及相关的软件;因为海外的Android智能手机,必须要采用谷歌服务才能支持谷歌的相关软件,而谷歌的相关软件目前已经不能在华为mate30系列智能手机上使用;华为mate30系列是华为前段时间发布的旗舰手机系列,也是华为在今年的重磅产品。

由于缺失谷歌服务,不少海外的消费者只能放弃华为mate30系列智能手机,转而购买iPhone、三星Galaxy note系列的高端智能手机;目前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可以PK苹果和三星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只有华为,而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受阻,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三星和苹果。

之前的华为mate30系列智能手机,即便出厂时没有自带谷歌服务和相关软件,但是后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对谷歌服务的支持和安装;在华为mate30系列智能手机的上市初期,mate30系列的智能手机很容易就安装上谷歌服务和相关的软件,用户使用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前段时间,常规的安装方式已经被谷歌“封禁”,第三方的“绕道”安装方式也不能使用;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谷歌官方收紧了对华为mate30系列智能手机安装谷歌服务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华为mate30系列的智能手机不ROOT就不能安装谷歌套件,也无法使用谷歌的相关软件。

华为在上个月召开了多场发布会,最主要的就是关于HMS服务的建设,HMS服务就是为了在华为智能手机上取代谷歌服务;但华为的软件生态相比谷歌之前的差距较大,HMS的发展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消费者更好的使用,小宅认为现阶段HMS的作用不大。

至于鸿蒙OS,华为目前还没有将该操作系统用在智能手机上面,这说明鸿蒙OS的智能手机还不成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多次表示,华为将坚持和谷歌合作,谷歌是强大的合作伙伴;不过如果鸿蒙OS被华为用在智能手机上面,华为和谷歌或许就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了。

由于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华为在今年大力发展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在内部表示,要做到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上个季度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高达42%,看来华为做到国内50%的市场份额只是时间问题了。

谷歌云排名世界第三。云服务能支持谷歌万亿的市场价值吗?

文/杨剑勇

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于2月4日发布2019年报,年营收同比增长18%至1618亿美元,净利润343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7%。尽管利润超华尔街预期,只是第四季度营收不及市场预期,增速创五年来新低。年报公布当天股票下跌2.62%,市值并跌破万亿美元大关,一夜间市值蒸发220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谷歌在资本市场持续走高,于2020年1月16日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遗憾的是,首次挺进万亿美元俱乐部后,因业绩不佳,在年报披露后尴尬离开万亿俱乐部。有意思的是,随着谷歌下跌离开,亚马逊则再次挺进万亿美元俱乐部。截至现在,苹果市值1.4万亿美元、微软市值1.37万亿美元、亚马逊市值1.02万亿美元,谷歌9984亿美元。

整体而言,上述四大科技巨头,是资本市场热门标的,除苹果主要依赖于iPhone触底反弹,推动股价不断上扬,甚至有激进华尔街分析师声称苹果有望在年内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人民币约14万亿元)。

对于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市值相继突破万亿美元,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核心动力来自云服务增长迅猛,他们占据全球一半以上公有云市场,而谷歌是三大巨头增长最快的云厂商,依据谷歌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谷歌云在2019年创造了89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增长53%。只是这个营收规模,相比亚马逊和微软竞争对手,显得黯然失色。

对于谷歌来说,近年来加大在云服务投资,并在云计算领域开启收购模式,包括收购了Elastifile、CloudSimple等多家云服务公司,以此加强云计算业务服竞争力,甚至有媒体猜测,谷歌可能以250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

当前,谷歌云市场地位排全球第三。近日,Canalys调研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7.6%至1071亿美元(人民币7500亿元),谷歌云增速87.8%,占据全球5.8%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

对于称雄全球云市场的亚马逊来说,依据年报数据显示,2019财年AWS创造了350亿美元营收,人民币约2450亿元。预计2020年,AWS营收规模将达460亿美元(人民币3220亿元)。这样的营收规模,其他提供云服务的厂商望尘莫及。

另外,全球微软作为全球第二大云服务厂商,是亚马逊AWS最强劲竞争者,两者市场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少。因Azure增速高于AWS,且相比亚马逊AWS,微软Azure更受大型公司青睐,包括从亚马逊手中夺走一份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云服务订单。

尽管微软未公布Azure云服务营收规模,不过依据Canalys数据显示,2019年,微软Azure营收规模高达181亿美元,相比同期增长64%。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微软、谷歌和阿里云全球四大云巨头,他们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在笔者看来,随着云在未来几年变得越来越主流,作为基础设施无处不在,但市场也将越来越集中在巨头手中。

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