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正在攻读博士,成为一名学术民工?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这是学术规范吗?

编者按:武楚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9级博士生。吴方照,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2级博士生。吴方照,2017年就职微软亚洲研究院;2019年,清华一年级博士武楚涵,被吴方照的雇主颁发微软学者奖学金。2022年,武楚涵被曝与吴方照共同发表100余篇论文。

武楚涵博士论文和引用情况

大事记

2012年吴方照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新一代网络技术与应用实验室NGNLab实验室;

2016年:清华大学本科2年级的武楚涵进入NGNLab实验室;

2017年:吴方照清华毕业,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2017年:吴方照与武楚涵开始长期的共同发表论文;

2019年:武楚涵进入NGNLab实验室读博,指导导师是吴方照;同年获得微软学者奖;

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

2022年7月:博士生武楚涵狂刷100篇论文被曝光;

2022年8月武楚涵与其导师、师兄吴方照共同狂刷100篇论文被曝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吴楚涵实验室合影

电子系博士生武楚涵获评2019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我昨天写了一篇长文中科大的纳米,清华的电镜,北大的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的三朵花,网友来信:清华在读博士发表100篇论文,也算一朵花瓣。

我去清华电子工程系主页看了一下,有一则新闻:

在201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奖学金评选中,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武楚涵成功入选

电子工程系博士生武楚涵荣获201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奖学金

其中介绍:

“武楚涵就读于电子工程系新一代互联网实验室,在黄永峰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建模与推荐系统,长期研究目标是设计精准的用户建模和个性化推荐方法,保护用户隐私。 他在用户建模和推荐系统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在ACL、KDD、IJCAI、EMNLP、WSDM、CIKM、NAACL等国际学术会议和KBS等学术期刊上。”

以我的理解,这不就是研究“网瘾”模式吗?

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随手打开武楚涵7月份刚刚发表的会议论文,发现通讯作者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随手翻阅这篇论文的引文,发现引用了42篇论文,其中12篇论文均是武楚涵第一作者、吴方照第二作者

我查阅了武楚涵的其他几篇论文,均存在类似大量自引的情况。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页显示:吴方照2012年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2017年清华电子工程系博士,2017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吴楚涵所在的NGNLab实验室主页

而在清华大学武楚涵所在的NGNLab实验室主页,在已毕业同学名单里,我看到了吴方照的介绍。也就是说,武楚涵与吴方照是同一个导师、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兄弟。

吴方照博士报告会

武楚涵的指导导师: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其中导师介绍是这样的:

1,本人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3次)、网络安全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本专业第一)等荣誉。

2,发表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400多次。

3,自工作以来,本人指导过20多位实习生我指导的清华大学武楚涵同学直博一年级就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亚太每年仅10余人)

2021年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

武楚涵博士2022年的全部文章,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

1,武楚涵博士大部分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其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全部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2,武楚涵博士少数论文是第三作者,而这些文章的第二作者也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武楚涵博士大部分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其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全部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清华大学博士的培养模式?

我们看看吴方照和武楚涵2016-2018年的部分论文列表:

彼时清华的博士生吴方照,在2015-2017年,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论文,其中2016年发表7篇。

吴方照和武楚涵2016-2018年的部分论文列表

到了2017年,也就是吴方照博士毕业那年,以吴方照为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以武楚涵为第一作者、吴方照为第二作者发表了第一篇!而自2018年开始,两人合作的论文全部以武楚涵为第一作者、吴方照为第二作者。

两个人的论文署名完成了清华博士研究的完美切换!

这两人似乎形影不离、判若一人!

清华的博士培养便是这样传承的吗?

2022年吴方照和武楚涵部分论文列表

结语

清华博士生发表100余篇论文,其原因一目了然:

清华GNLab实验室2017年毕业博士生后在微软工作,将其衣钵传给清华本科生;本科生两年之后在同一实验室读博,并接受微软奖学金;两个师兄弟开始在不同单位、依托不同资源、组团刷论文的工作。

清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博士研究生的本质是学术训练,而不是学术民工。学术训练的本质是提升学术思维、是以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而跟随清华师兄刷论文的武楚涵博士,不仅没有自我的学术训练体系,更加没有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直接沦落成为微软研究院的学术附庸!

不仅如此,武楚涵博士2019年接受其导师所在单位的奖项,其成果却涉嫌是其导师的学术研究的附属品,岂不可笑?

不仅如此,我留意到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是要把刷论文的模式拓展到北京林业大学吗?

而为何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如此热衷于成为中国高校的导师?他们来中国是做研究,还是挖墙角?或是进行学术利益输送?

参考资料

https://dl.acm.org/doi/pdf/10.1145/3477495.3531862

https://dl.acm.org/profile/84458717657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eople/fangzwu/

https://web.ee.tsinghua.edu.cn/huangyongfeng/zh_CN/index.htm

https://thungnlab.cn/

https://dl.acm.org/profile/84458717657

https://xxxy.qlu.edu.cn/2021/1020/c2024a174658/page.htm

https://sc.panda321.com/citations?hl=zh-CN&user=0SZVO0s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https://sc.panda321.com/citations?hl=zh-CN&user=OG1cMsw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