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谷歌和高通携手打造新的混合现实平台

IT之家 2 月 2 日消息,三星电子在今天凌晨举行的 Unpacked 2023 活动上发布了新一代 Galaxy S23 系列手机,该公司在活动上还表示,将与谷歌和高通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即将到来的混合现实(XR)平台。

三星没有提及是否有任何具体产品正在开发中,也没有提供任何即将推出的混合现实产品或服务的时间表。三星移动部门总裁 TM Roh 说:“这更像是一个声明性的公告,说明我们将如何正确地努力建立 XR 生态系统。”

IT之家了解到,混合现实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用来描述融合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特征的技术。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在用户的周围环境上叠加图形,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合,类似于谷歌眼镜。相比之下,虚拟现实技术将佩戴者包含在一个 360 度的虚拟世界中,如 Meta Quest 2。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预计将在 2023 年发布一款混合现实头显,价格可能达到 3000 美元。索尼的 PlayStation VR 2 和 HTC 的 Vive XR Elite 都将在本月推出,而谷歌在去年的谷歌 I / O 大会上预告了一副新的 AR 眼镜,旨在用于翻译,Meta 的 Quest 3 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到来。

除了在 2015 年至 2017 年期间推出的 Gear VR 头显,三星在虚拟现实方面一直比较沉默。Roh 说,消费者对增强型和虚拟现实有更多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该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启新的计划。他说,该公司已经对该类别研究了一段时间。

对这一合作关系,高通公司称:“在我们与三星和谷歌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我们有意义的计划,共同推动 XR 体验的发展。凭借我们的骁龙 XR 创新技术–与三星的出色产品和谷歌的技术一起–我们有基础将这些机会变为现实,并推动空间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三星还证实,该公司正与微软、脸书母公司 Meta 合作,为这款新头显开发软件。

今年Facebook智能眼镜在市场上的曝光率

据报道,Facebook 硬件主管安德鲁 · 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表示,计划中的智能眼镜将于 2021 年上市,但是该产品不具备与增强现实有关的数字叠加技术。

这款智能眼镜由 Facebook 和 Luxottica Group 及其子公司雷朋合作制造。眼镜可以连接其他设备,但用户可能无法体验增强现实的基本功能:在现实世界中叠加增强现实视图。博斯沃思说:“毫无疑问,这些智能眼镜可以互联,可以提供很多功能,不过我们也一直没有明确说明眼镜的具体功能。其实,我们对新产品非常期待,但我们还是希望保持低调。我们没有称其为增强现实,我们只是叫它‘智能眼镜’。”

Facebook 在 2017 年首次宣布开发增强现实眼镜的计划,此后也开发了相机功能,允许人们将数字图像投影到现实世界中。这些年里,Facebook 重金投资硬件开发,收购了虚拟现实创业公司 Oculus,并发布了一款家用视频设备 Portal。据悉,Facebook 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硬件团队一共有 6000 多名员工,规模超过了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团队。

Facebook一直在研发智能眼镜,以期能够抓住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风口。扎克伯格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大力支持者。博斯沃思拒绝透露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的具体功能,但他表示新产品与 Facebook 一直坚持的增强现实理念是一致的,即让技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开发智能眼镜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已非新鲜事。在 Facebook 之前,谷歌早早地推出了 Google Glass。但这款眼镜作为消费型设备没有获得成功,倒是在仓库和工业环境中为工人提供了不少帮助。Snap 也推出了多代智能眼镜产品。另外,苹果也在开发智能眼镜。

(7602360)

Ar眼镜,变成现实

早上醒来,戴上眼镜,便看到了今天的天气和日程安排;出门找不到路时,眼前自动浮现应该左转还是右转……类似这种富有未来感的描绘我们已看过很多次,但十年过去,AR眼镜从未真正走向消费端。

在早些时候举行的OPPO 2021年度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 Air Glass智能眼镜正式发布。在大会现场我们对这款产品只做了一些轻体验,当时除了产品本身,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其实是,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说的那句话——“OPPO Air Glass是一款令消费者真正触手可及的智能眼镜。”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实现AR的广泛应用,需要较长时间。在这过程中,OPPO提出,消费级AR可以率先通过aR辅助现实(assisted Reality)的形式实现。因此,OPPO Air Glass准确的说法应该是aR眼镜,即一款辅助现实工具。

不久以后,这款消费级aR眼镜就将面向公众发售,我们也已经对这款产品进行了超过一周的深入体验。这么说吧,先别急着跟未来招手,OPPO Air Glass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但可能和想象的还是不一样。

“落后”的设计

事实上,早在2018年,OPPO就已开始在AR领域进行尝试,不仅推出开发者平台OPPO ARunit,还接连发布了两款AR眼镜产品,但都没有量产。此次推出的OPPO Air Glass也没有采用前两代概念机的外观,而是更为少见的单目分体式设计。

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眼镜架,就跟平时佩戴的差不多,可以选择平光,近视也可以根据眼睛度数更换镜片使用;一个充电底座,带有Type-C接口,眼镜放上去充电,类似手环的磁吸触电设计。

这个充电底座的设计还是值得一说的,既要便于眼镜放置、收纳、充电,又要有OPPO式的优雅,最终呈现出来的这种曲线造型确实很有想象力和未来感。

此外,由于眼镜内电池很小,基本只能满足大概2个小时的连续使用,底座也起到了增加续航的作用。比如我平时工作的时候,不会一直长时间佩戴眼镜,当不需要的时候就把眼镜随手放到底座上充电,起身离开的时候再戴着,这样电量就又补充上了。

最后就是aR眼镜的本体了,镜片部分的造型不是传统椭圆,倒是更像墨镜,OPPO取名为蝉翼形状,1.3mm的镜片厚度也确实轻盈。镜身部分通体光滑,内部堆叠了包括光机、PCB主板、触控、电池、双麦克风等器件。

扬声器位于底部,侧面有一个滑动触控条,是它的交互方式之一,通过磁吸方式组装在眼镜架上。这个本体的重量只有不到30g,是目前业界最轻的单目波导眼镜,眼镜架也很轻巧,所以整体戴上之后跟平时戴墨镜的感觉差不多。

不过由于是磁吸式,所以刚开始佩戴或取下的时候需要注意着力点,不然容易直接掰下来。戴好之后,只要不是剧烈跑跳,正常走动都还是很稳固的。明年春季上市时,还会有各种款式的镜架可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进行搭配。

几个同事在试戴了这款眼镜之后,第一个疑问基本都是为什么要改成这种分体式的设计,不将二者合为一?

我认为,这种分体式的设计,除了可以减少体积重量、更好适配不同视力人群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可以同时保护眼睛。

虽然OPPO采用了两片蓝宝石玻璃,覆盖中间这个波导显示区域,但毕竟是玻璃,又距离脆弱的人眼那么近,加一副眼镜显然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选有框版的镜架更安全。

那为什么都要2022年了,OPPO Air Glass还是单色显示?这就要说到它的光学方案了。

OPPO Air Glass采用了如今主流的衍射光波导技术,将咖啡豆大小的Micro LED微型显示屏隐藏在镜架之中,向光波导的一侧投射光线,经过无数次反射和扩散之后,最终传递到人眼前。

实际上,OPPO采用的这个Micro LED微型显示屏确实是目前业界比较看好的方向,相较OLED可以带来更高亮度,OPPO Air Glass就可以提供平均1400尼特的入眼亮度,解决了户外观看的难题。但Micro LED当前普遍仅为单色显示,RGB模组成熟可能还要等几年。

光波导投射到屏幕上的画面是固定的,不能调节距离和显示大小。我在使用中发现,由于每个人眼睛的个体差异,在非视力原因下,有的人能看清屏幕,但有的人看起来就是模糊的。而且从十几个同事的试用来看,这一比例还不小。所以如果你打算购买的话,建议先试戴。

现阶段能实现哪些应用场景

当然,你们最关心的肯定还是功能实现怎么样。OPPO Air Glass的硬件配置决定了不要对它有过高期望。采用的骁龙4100处理器,是高通去年发布的可穿戴设备芯片,使用前必须在手机上安装专用APP,并配合手机使用。

功能嘛,和智能手环也差不多,查看天气、日程、运动健康状况等,其次是通知提醒、接听电话。手环不具备的功能它也有——导航、提词、AR探店和即时翻译,但都同样需要手机。那么它和手环使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呢?

最直接的不同自然是交互方式,虽然都是可穿戴设备,但我们在使用手环、手表的时候,仍然要低头查看,一只手抬起、一只手滑动,但是眼镜就不同了,查看天气、时间、日程,基本上动动眼球就行了。

真的有用吗?有。我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两只手都没空,这个时候微信消息来了,轻轻点下头就看到消息内容,这个场景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每天遛狗的时候,戴着它就不要掏出手机看时间了。

就这?生活中我们其实有很多类似这样不方便使用手机的场景,眼镜的逻辑就是让用户解放双手,所以,OPPO Air Glass的导航功能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向。

提前在手机上或使用语音设置好导航路线,然后通过眼镜就能获取方向信息。不能说有多刚需,但这种一边看着眼前浮现的箭头,一边跟着右转的感觉还是很奇特的,值得一试。

使用眼镜导航,减少了低头查看的风险,它的单目设计,对整个视线遮挡并不大,但依然并不适合高速行车使用。而如果你平时有骑行导航需求的话,那么它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工具。

提词器功能对我来说没太大用处,但是我的同事主播小喻觉得很有用,在APP上导入稿件之后,文字浮现在眼前,可惜也不能一直戴着它拍视频吧。

相比之下,我觉得比较鸡肋的功能还是即时翻译,因为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先在手机APP上开启,对着手机说英文,然后眼镜上可以显示中文,但是我都拿出手机了,为什么不直接用翻译APP呢?

以上基本就是OPPO Air Glass的现阶段的主要功能了,我们经常听到的AR观影、AR游戏、AR购物什么的,跟它都没什么关系。总的来看,OPPO Air Glass还是以信息呈现为主,这块单色Micro LED屏幕也无法显示太复杂的内容。

显然,为了量产,OPPO Air Glass做了很多取舍。可想而知,即便2021年,要想实现电影中的场景,依然有很多难题待解。

OPPO走出触手可及的关键一步

按照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所说,“未来,智能眼镜将成为继手机、手表之后,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三块屏幕’。”但体验过这款OPPO Air Glass之后,我问自己,真的需求这样一块通知提醒、看时间天气的第三屏吗?坦白说,现阶段的答案是“大可不必”。

但是,这就能说明aR眼镜没用吗?

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许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包容心和探索精神的人,特斯拉首款车型Roadster 2008年刚上市时,市场也并不买账。而如今特斯拉一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车企,Roadster成了汽车收藏家们的藏品,最早购买Roadster的那批人也因其收获了更早接触未来的机会。

OPPO Air Glass的出现很大程度也是满足了这样总是想要提前一步体验未来的人。当然,即使有这类人的需求的存在,OPPO Air Glass可能依然不会有太高的销量,但市场和行业需要有人走出这一步,即使付出砸钱、亏钱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现阶段而言,OPPO Air Glass或许是OPPO能给出来的最好解决方案。将佩戴体验、量产、价格放到优先级,从消息提醒这种基础功能出发,让用户慢慢养成使用习惯。

此前谷歌、微软这些科技企业可能已经提前向我们描绘了AR的美好蓝图,但要真正做到消费级,需要更靠近用户端的企业发力,当OPPO走出这一步,选择从aR到消费级AR的实现,我们才能真正触手可及。

随着上游供应链的逐步成熟,下游硬件厂商的积极布局,用户习惯的慢慢养成,可以预见,最快在未来两三年内,消费级AR应用就将迎来一个爆发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十年前Google Project Glass描绘的可穿戴设备的未来,终于要走进现实了呢?

答案可以参考智能手表,现如今,戴着智能手表出门已经稀松平常,AR眼镜的未来也一定如此,佩戴一副眼镜就能出门就像随身携带手机一样正常。但要到那一天,显然,AR眼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谷歌时代水晶登上了大自然,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猜测变成了现实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蛋酱

没有能量的供给,没有能量的消耗,它的循环运动会永远持续下去。

时间晶体就像是一个「永动机」在不同状态之间永久循环往复而不消耗任何能量。来自斯坦福大学、谷歌、马克思 · 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和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声称已经在量子计算机中构建了这种全新的物相。这可能是近几十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物理发现。

11 月 30 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提前发表时间晶体重要研究《Time-Crystalline Eigenstate Order on a Quantum Processor》,展示了谷歌 Quantum AI 团队通过量子计算机获得的发现: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57-w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时间晶体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一直试图观察到时间晶体。通过谷歌的量子处理器 Sycamore,我们现在终于知道这是可能的。

「我们使用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原形,将之视为复杂量子系统,」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论文共同作者 Matteo Ippoliti 说道。「我们不是在计算,而是将计算机作为一个新的实验平台来实现和检测物质的新阶段。」

对于研究团队来说,新研究的成功不仅仅是意味着创造新的物相,还在于开辟了探索凝聚态物理领域新机制的机会,在这一层面上,粒子的相互作用可能带来新现象和特性。大量粒子的交互可能比单个对象的属性丰富得多。

「时间晶体是物质的新型非平衡量子相的一个突出例子,」斯坦福大学物理助理教授,论文作者之一 Vedika Khemani 表示。「我们对凝聚态物理的大部分理解都基于平衡系统,而这些新的量子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窗口,可以让我们了解物理学中的全新非平衡状态。」

有了时间晶体,我们就拥有了永动机?

凝聚态物理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点过于高深,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要先理解时间晶体到底是什么。

这一概念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MIT 教授 Frank Wilczek 于 2012 年在一堂普通的(空间)晶体课上提出的。

200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Frank Wilczek。

平衡状态的液体或气体是由均匀分布的粒子构成的,呈现出完美的空间对称性——它们看起来每个地方,每个方向上都一样。在能量极低位置时,大多数物质不能保持对称性,而会结晶。晶体的规则几何形状缺少完整的空间对称性:结构不会处处相同。因为晶体在能量非常低的时候对称性减少了。此时,物理学家会说,这些晶体出现自发对称性破坏。

时间晶体能自发打破被 Wilczek 称为「对称性之母」的时间平移对称性,它可以随着时间改变,但是会持续回到开始时的相同形态,如同钟表的指针周期性地回到原始位置。

与钟表或者其他周期性的过程不同的是,时间水晶和空间水晶一样是最低限度能量的一种状态。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时间水晶根据定义为破坏时间平移对称性,必须随着时间改变。但是拥有最低能量的体系通常不能运动。如果它可以动,那么就有额外能量输出,直到这个体系达到真正的最低能量即静止状态。

研究人员制作这种物质的方式就像培养果蝇,并给与其正确的刺激。

物理学中的果蝇是 Ising 模型,这是一种用于理解各种物理现象(包括相变和磁性)的长期工具,它由一个晶格组成,其中每个位置都被一个粒子占据,该粒子可以处于两种状态,表示为自旋向上或下降。

在博士研究生期间,Khemani 和她当时还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Shivaji Sondhi,以及马克斯 · 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的 Achilleas Lazarides 和 Roderich Moessner 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制造时间晶体的方法。当时他们正在研究非平衡多体局域系统——粒子在它们开始的状态下会「卡住」并且永远不能转换至平衡状态的系统。

他们试图探索物相在被激光定期击中时可能会发展的情况。出乎预料的是,他们不仅设法找到了稳定的非平衡相,而且还发现粒子的自旋在永远重复的模式之间翻转,其周期是激光驱动周期的两倍,从而形成了时间晶体。

激光的周期性冲击为晶体的动态建立了特定节奏。通常,旋转的「舞蹈」应该与这种节奏同步,但在时间晶体中则不然。与之相反的是,自旋在两种状态之间翻转,只有在被激光击中两次后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意味着系统的「时间平移对称性」被打破。

对称性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经常被打破——这是解释规则晶体、磁铁和许多其他现象的基础。然而时间平移对称性与其他对称性不同,它不能在平衡状态下被打破。周期性的冲击是一个漏洞,让时间晶体成为可能。

振荡周期的倍增是不寻常的,但也并非前所未有。长期的振荡在量子动力学的少粒子系统中也很常见。时间晶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粒子组成的系统,却在没有任何能量进入或泄漏的情况下,具有同样的表现。

「这是物质的一个完全稳定的阶段,你不能微调参数或状态,但你的系统仍然是量子的,」Sondhi 说,他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也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没有能量的供给,没有能量的消耗,它会永远持续下去,包括许多强烈相互作用的粒子。」

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像「永动机」,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时间晶体并没有打破任何物理定律。熵——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它不会减少并边际上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时间晶体计划的开发和量子计算机实验的实现之间,许多不同团队的研究人员实现了各种近似于时间晶体的里程碑的成果。然而,提供「多体定位」(使时间晶体具有无限稳定性的现象) 配方中的所有成分仍然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对于 Khemani 和合作者来说,在时间水晶研究上取得成功的最后一步是与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合作。这个小组共同使用谷歌的 Sycamore 量子计算硬件,利用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比特编程 20 个「自旋」。

11 月,《Science》刊登了另一篇关于时间晶体的文章,揭示了目前人们对时间晶体的强烈兴趣。这种晶体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钻石内部的量子比特制造出来的。

量子的机遇

由于量子计算机的特殊功能,研究人员得以证实所声称的真正的时间晶体。虽然当前量子装置的有限尺寸和相干时间意味着他们的实验在尺寸和持续时间上是有限的(时间晶体振荡只能观察几百个周期而不是无限期),研究人员设计了各种方案来评估产出的稳定性,其中包括向前和向后的运行模拟并缩放大小。

装有谷歌 Sycamore 芯片的冷却系统内部。

「我们设法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多功能性来帮助我们分析它自身的局限性,」论文的合著者之一、马普所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主任 Moessner 说。「它实质上告诉了我们如何纠正自身的错误,以便从有限时间的观测中确定理想时间结晶表现的机制。」

理想的时间晶体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在所有状态下都会表现出无限的振荡。验证这种对于状态选择的稳健性是实验的关键挑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协议,在机器的一次运行中探测超过 100 万个状态的时间晶体,只需要几毫秒的运行时间。这就像从多个角度观察一个物理晶体以验证它的重复结构。

「我们量子处理器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创造出高度复杂的量子态,」谷歌研究员、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 Xiao Mi 说。「这些状态能让物质的相位结构被有效地验证,而无需调查整个计算空间,这原本是一个难以处理的任务。」

在基础水平上创造物质的新阶段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此外,事实表明量子计算机在计算之外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可用。「有了更多的量子比特,我们的方法可以成为研究非平衡态动力学的主要方法,」谷歌研究员、论文作者之一 Pedram Roushan 说。

「我们认为目前量子计算机最令人兴奋的用途是作为基础量子物理学的平台,」Ipppoliti 说。「凭借这些系统的独特性能,有希望发现一些你没有预料到的新现象。」

研究者介绍

Xiao Mi、Matteo Ippoliti 二人均对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Xiao Mi 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Nature》、《Science》主刊和子刊以及其他顶尖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量子相关的研究。

2018 年 7 月,Xiao Mi 加入谷歌任研究科学家,主要探索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中型量子处理器的应用。

Matteo Ippoliti 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和 Geballe 先进材料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他在意大利比萨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从 2015 年开始,Matteo Ippoliti 一直从事量子物理学的研究。

参考内容:

https://news.stanford.edu/2021/11/30/time-crystal-quantum-computer/

https://blog.google/inside-google/googlers/ask-techspert-what-exactly-time-crystal/

谷歌的可穿戴设备野心:新型智能眼镜和虚拟现实控制器

一副可投射全息图标的太阳镜,一种能将用户皮肤转变为触摸板的临时纹身,一个能使用户在数字世界中拾取物体,并在旋转物体时感受到重量的VR控制器,这些都是Google一直在悄悄开发或资助的项目中的下一代可穿戴技术设备。

眼镜项目来自这家搜索巨头的互动实验室(The Interaction Lab),该实验室旨在将数字和物理体验交织在一起,它是Google Research的一部分,其扎根于学术界并专注于技术突破。互动实验室的负责人Alex Olwal的简历显示,该互动实验室于2015年在Google的硬件部门内创建,然后大约在两年前被拆分出来并加入该公司的研究部门。Google高级研究员Olwal曾在公司最神秘的部门X实验室以及Google实验硬件部门ATAP工作过。

Olwal写道,互动实验室的目标是扩大Google的“可穿戴概念和接口技术的快速硬件原型制作能力”。它更偏向的似乎是更多的科学实验,而不是规划产品路线图,其目的可能是证明想法,而不是与Apple Watch或Snapchat Spectacles竞争。但综合起来,从他们身上可以一窥Google对可穿戴技术的野心。

其他项目是与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合作。其中至少有两个,即VR控制器和智能纹身由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s提供部分资助,该奖项支持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有关的学术工作。这些努力突显了Google与学术界的紧密联系,在最初,Google只是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项目,如今该项目已成长为全球性的庞然大物,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Google和Olwal确认该公司已开发或资助了这些项目。

随着科技巨头开启可穿戴技术的新战场,这些实验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发挥关键作用。业内许多人将其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主要平台。Google、苹果、亚马逊、三星和Facebook(通过其虚拟现实子公司Oculus)全部发布了可穿戴设备,产品包括手表、戒指、头显和牛仔夹克等等。研究公司IDC预测,今年将出货近3.7亿部可穿戴设备,并在两年内增长到5.25亿多个。

这不仅仅是在出售硬件。将包装着传感器的设备投放到消费者身上,可能意味着人们无法在手机或办公桌上生产出大量数据。对于Google来说,数据是一笔特别宝贵的收入,它每年通过数据产生的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通过针对性广告来实现的,这些广告是基于使用其服务的用户的个人数据来进行推广分发的。这些小工具还为健康和健身方面的科技巨头带来了有利可图的新业务,尽管立法者和监管机构对硅谷范围的不断扩大感到担忧。

多年来,Google一直试图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中立足,但尚未完全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2012年,该公司揭开了硅谷在可穿戴技术领域口碑最差的尝试:Google Glass。该设备从一开始就很糟糕,并最终失败了,此外Google还开发了一种专门用于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称为Wear OS。

但是,最近该公司做出了更加坚定的决定。上个月,Google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AR眼镜创企North,该公司生产智能眼镜Focals。去年,Google宣布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身陷困境的健身手环先驱Fitbit,以增强Google的硬件业务。这项收购交易在批评者中引发了担忧,他们担心Google有能力强力进入新行业并购买数百万人的健康数据。

研究公司Gartner的分析师TuongNguyen表示,在诸如智能织物等新型可穿戴设备的外形方面取得进展至关重要。他说:“这是要领先的一步。需要通过以其他公司尚未采取的方式了解消费者,即使这还不完整。”

Google所展示的每个项目都附有学术白皮书,照片和演示视频,这是Google Research的惯例。这些视频旨在向研究人员展示研究结果,而不是人们在Google发布活动的舞台上看到的那些巧妙制作的营销剪辑。Olwal和Google被列为所有论文的作者,但是只有眼镜项目列出了与Interaction Lab(交互实验室)的隶属关系。

该公司已经公开演示了交互实验室的项目之一。Google在1月份于旧金山举行的AI活动上展示了I/ O Braid,这种新型的编织物使人们可以通过与线缆交互来控制设备。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扭动或捏住耳机的纤维线缆来启动、停止和控制手机上的音乐音量。

但是,实验室的其他工作以及Olwal为Google参与的其他可穿戴技术项目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

1DEyewear

1D眼镜是Google的智能眼镜项目,由InteractionLab开发

Google在发布由公司X实验室研发的Glass时,人们被该设备带有未来感的设计所吸引:一小块玻璃竖立在一只眼睛的前面,处理器容纳在该设备厚实的框架中。但批评家们不断地嘲笑这款产品,其怪异的设计,加上人们对隐私的担忧,促使Google在2015年停止生产该设备的消费者版本。现在,它主要是仓库工人和其他企业的工具。

来自交互实验室的1D眼镜项目似乎是为了弥补Glass失败之处而进行设计的,它使人们首先想要佩戴这款产品。设计目的是使设备在足够简约的同时仍能保持时尚(尽管该原型也似乎具有较厚的框架)。

Olwal和他的团队在描述该设备的白皮书中写道:“除了具有足够容量的电池外,装配所有电子、光学和图像生成组件的要求还会极大地影响可能的工业设计选择。最终用户可以选择的样式变化因此而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设备的耐用性和美观性。”

交互实验室的解决方案是一副低调的墨镜,可与Android设备配对,并在佩戴者的眼睛上投射全息图标和彩色灯光。例如,当使用导航应用程序时,您会在左框架上方看到闪烁的黄灯,告诉您向左转。右框架上方的指示灯会将您指向正确方向。其他通知使用不同的颜色编码:闪烁的蓝灯表示您收到日历提醒,黄色表示Gmail,绿色表示聊天或电话通知。

对设备的全息系统的测试

眼镜还使用激光束投影的16种不同的全息图。白皮书解释说,图片中显示的是“移动设备常用图标”的简单线条图。一种是电话,另一种是扬声器,看起来像是音量控制工具。尚不清楚该如何使用它们。

该设备在开发过程中显然也与Google的其他团队进行了接触。在Glass计划被搁置后,该公司表示将根据一项名为Aura的新计划重新开展项目。它被放置在Google的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组(ATAP)之下。在1D眼镜白皮书中,其工程师将Google Glass,Aura和X团队列为“合作者”。1D 眼镜与Aura项目相似,但Google发言人表示两者没有关系。

Grabity

VR控制器Grabity是Google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的项目

诸如Facebook的Oculus或HTC的Vive之类的虚拟现实平台可以将您带到另一个数字世界。但是,用户探索这些世界的方式也会影响沉浸感。Google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一种名为Grabity的设备可以模拟在VR中抓取物体的感觉。

这款设备原型不是像手套那样佩戴,而是像绑在手上的方形控制器一样由拇指和食指进行控制,并对手指进行定位。该设备使用轻微的振动或触觉来模仿在VR游戏中捡起小物品的感觉。为了将振动释放到用户的手上,该设备包含两个称为音圈致动器的小型电动机。小工具的底部有一个可以前后摆动的设施,当您在手中挥动物品时,会给您带来惯性的感觉。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感知重量,”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Inrak Choi博士在2017年一场关于Grabity的演讲中说道。“基本上,它是人体上多个感觉系统的结合。”

根据2017年有关Grabity的白皮书可以了解到,该项目的部分资金来自Google的Faculty Research Award。

Google一直在VR上挣扎。尽管Facebook和其他公司已经投资创建了功能强大的平台,该平台需要为其VR产品提供高端计算能力,但Google却主要依靠手机。同时,Facebook的无线一体式头显Oculus Quest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5月,该公司宣布,消费者在Quest内容上的花费超过1亿美元。

Google于2014年借助Cardboard首次涉足VR。顾名思义,这是用来托住手机并将其转换为简易VR头显的硬纸板。两年后,该公司推出了Daydream,这是一个更完善的概念版本,需要强化处理能力,但仍使用手机作为操作的核心。但在去年,Google悄悄关闭了该平台。

不过,该公司与Grabity的合作表明,Google已经通过这款带有实验性质的硬件考虑过更复杂的VR体验。

SkinMarks

Google与德国萨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发了智能纹身原型

一个名为SkinMarks的项目使用纹身将用户的皮肤转变为触摸板。运作方式如下:装有感应器的纹身被应用到身体的一部分,例如人的指关节或手指的侧面。传感器可以通过传统的触摸或滑动手势来触发,就像在手机上使用的一样。但是,还有一些手势更适合在皮肤表面进行操作。用户可以挤压纹身周围的区域,或者弯曲手指或四肢来激活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2017年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使用皮肤作为界面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人类自然具备的精细运动技能,例如弯曲和挤压,让运动与技术接触变得更加自然。与自己的皮肤和四肢互动也意味着用户仅凭本能就能做到。

通过将导电墨水丝网印刷到纹身纸上来制作纹身。然后将纸张热固化,以便可以将其印拓到皮肤上。一些纹身原型包括卡通图画或发光的显示器。该实验由德国萨尔大学(Saarla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领导,部分获得了GoogleFacultyResearch Award的资助。

研究人员写道:“通过大大减少纹身厚度并增加可拉伸性,SkinMark足够薄且具有柔韧性,可以适应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例如弯曲线和突出的骨头。”因此纹身可以应用于不平坦的表面,例如人的指关节。

Google并不是唯一在moonshot项目中进行皮肤实验的科技巨头。2017年,Facebook推出了一个项目,该项目可以让人们通过皮肤上的振动来“听到”并解密单词。该概念类似于盲文,盲文中的小凸起代表字母和其他语言元素。用户可以通过手腕上的袖子感受到前臂上不同模式的振动频率。

该计划是Facebook硬件实验室Building8的重要项目之一。但经过艰苦奋斗,该实验室在一年后关闭。

目前尚不清楚这家搜索巨头是否会尝试将互动实验室中的某些产品商业化,但是Google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像Google Glass一样,尽管存在缺陷,但它却做对了一件事情: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文章有删减,原文链接:

https://www.cnet.com/features/google-is-quietly-experimenting-with-holographic-glasses-and-smart-tatto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