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处于巅峰的伟大公司——挑战者谷歌

Google公司从一开始就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不仅在技术和商业上挑战比自己更大更强的公司,而且在理念上挑战传统。

最轰动的IPO

Google在IPO时做了三件惊人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采用拍卖的方式决定IPO的股价。Google上市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将一次融资拆成三次。

标准普尔宣布谷歌纳入指数后,Google马上宣布第三轮融资20亿美元,这次由高盛公司独家承销。Google在两年多时间里,三轮融资共80亿美元,而目只稀释了不到10%的股份,成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上市行动。

Google也做了类似规定:2002年以前发行的股票(B股)每股拥有10个投票权,而以后的称为A股(包括所有公开交易的),一股只给一个投票权。B股(大多数掌握在创始人和高管手里)不能流通,只有换成A股才能出售,而A股则永远不能转换回B股。其结果是不管一个投资人从市场上购买多少Google的股票,只要Google创始人持有10%的股票就可以拥有绝对多数的投票权。这样,华尔街就很难直接干涉Google的发展。后来,百度和京东也从Google身上借鉴了双层股权结构的做法。

早期岁月

在Google以前,包括AltaVista在内的搜索,一般10条结果只有两三条是相关的,剩下的七八条都是无关的,而Google则做到了七八条是相关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关于创业和技术进步,我的看法是,只有质的飞跃才能造就新的主导者,取代原有公司,Google的技术在当时符合这个条件。

早起的谷歌:贝托谢姆对演示的结果非常满意,他甚至没有考虑这个搜索引擎怎么挣钱就给“Google公司”开出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交给佩奇和布林。

当时Google既没有很多的钱,也还看不到今天的成就,西尔弗斯坦选择加盟,完全是因为和佩奇、布林两个人志同道合,并且坚信Google能成功。西尔弗斯坦不仅开发出第一个商业版本的Google搜索引擎,而且制定了Google至今仍被遵守的程序设计规范和流程。

谷歌坚持宁缺毋滥,每招一个人必须所有人一致同意才行,所以早期进Google非常难。直到2002年,Google招收的每一个工程师还必须通过两位创始人或4名Google Fellow其中一位的面试,最后经两位创始人同意才行。

商业模式

盖茨从一开始,虽然还不知道通过Windows和Office挣钱,但已经明确一个理想。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的微软必须首先让计算机便宜下来,而目变得好用。盖茨做到了这两点,于是就成了PC领域之王。

佩奇和布林也一样,在Google还没有挣钱甚至还没有成立时,两个人就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也是不论男女老少)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公司,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之王(注意这里面的两个关键:免费和方便)。佩奇很早(在Google还远没有盈利时)就说过,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完全可以值一万亿美元。和微软一样,Google的产品必须是面向大众的,并目是便于使用的。

广大最终用户(网民和广告主)才是为Google带来生意的人,因此,Google的产品一直是针对广大用户并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既不像IBM那样针对企业,也不像苹果那样针对精英。这样的商业策略,好处是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论经济形势好与坏,大家都要上网,就如同要购买日用消费品一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Google的商业风险。

在Google的早期,公司里总是有一种豪情,相信自己一个人能当十个人用,并目屡屡证明确实如此。

Google在商业上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将中间环节减至最少。

Google虽然广告投放数量不多,但是收费却比传统的互联网广告贵10倍。这才保证了Google的高收人、高增长。

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Google相信的是一个头等软件工程师能干10个二等工程师的活,一个二等工程师能干10个三等工程师的活。如果是三等工程师,Google根本就不要。

Google早期的员工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能写一本书。正是靠着这一个个精英,Google才能创造历史。Google的创始人和执行官们并不同意三个臭皮匠能凑成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再多的臭皮匠也起不了诸葛亮的作用。

Google不是某个人的公司,不是拉里和谢尔盖的公司,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公司。而每一个人也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而不是雇员。在这个基础上,Google实行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

绝代双骄

在很长时间里,佩奇和布林都跟大家一同吃晚饭。在饭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同事,会谈各自的生活。

Google成功的直接原因是通过关键词广告打开了互联网的广告市场,而策划和实施这个项目的便是佩奇。

作为Google最大的股东和决策者,佩奇和布林处处显示出超人的商业头脑和准确把握新技术的能力。正因如此,佩奇和布林在Google高管和老员工中的威信一直极高。

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

Google公司保留了很多大学的习惯,包括每周五下午固定的幸福时光,Google就称之为TGIF。

活动一般是下午4:30正式开始,佩奇、布林和施密特都会尽量到场。

在这半小时里,忙碌了一周的同事们会举着酒杯谈天论地。

TGIF的第二项就是由工程部宣布过去一周的成果,当公司比较小的时候,还有时间仔细介绍每一项工作,尤其要感谢在其中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这样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得到认可,创始人和主管们也可以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后来公司大了,只好列举一下主要的成果了。

不作恶

“不作恶”确实是Google所倡导和坚持的,也是它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作恶反映在商业上,就是要公平地和对手竞争,而不采用非正常的手段。

不作恶,还表现在做事的客观和公正上。

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在整个业界、在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大家的信赖。

不败的神话

2000年,创办不到两年、员工不足百人的Google一举击败了当时市值高达百亿美元的第一大搜索引擎公司Inktomi,成为雅虎的搜索服务商,从此开始了Google核心业务在商业上不败的神话。

只要我们自己前进得够快,甩开所有的对手就安全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谷歌不断改进搜索排名,在雅虎和Google搜索服务合同到期以前,已经把雅虎搜索甩在了后面。

与微软竞争:第一,根据Google一贯“快速向前跑,不要看两边”的风格,它的核心技术和运营部门要赶在微软还没有推出搜索引擎和搜索广告系统以前就拉开与微软的差距,抢占制高点。

第二,和微软竞争人才。Google懂得商业竞争的胜败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尤其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2004年,与微软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时,Google毫不犹豫地把研发中心开到了邻近微软的柯克兰(Kirkland)。柯克兰研发中心开张的当天,就吸引了大批的微软员工到场了解到Google工作的可能性。

第三,未雨绸缪,联合其他公司来抵消微软在操作系统中捆绑搜索对Google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微软的搜索引擎还没有做出来以前,就和当时全球第二大PC厂商戴尔签署了预装Google搜索工具条(Toolbar)的协议,以防止微软捆绑搜索工具带来的灭顶之灾。同时,雅虎也和惠普达成了同样的协议,惠普和戴尔占全球PC市场的一半,这样微软在浏览器上捆绑搜索的作用就被大大地减弱了。

秘密军团

Google几乎每个工程师不仅要会写程序做具体的事,还必须会做研究。这样对于每一个工程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地招动手能力强的博士。这样,Google就成了全球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

在Google看来,一个理想的员工是你交代给他一件事,不用操心,他就给你完成了。更理想的员工是你都不用交代他任何事,他每个季度自动给你完成很多有益的工作。

让一个工科博士来做产品经理很容易和工程师沟通;其次,Google非常相信工程师们的创造力,也相信这些工程出身的产品经理有着同样的创造力。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Google是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的公司,这并不是要炒作概念,而是在此之前已经在工程上做了大量准备,而目它的产品就是这么设计的。

迪恩和戈马瓦特则是为Google锦上添花的人,因为他们完成了Google走向大公司的工程设计。他们二人和佩奇那种“想大事,干大事”的性格很相投,因此他们在Google工程师非常紧缺、大家加班加点应付产品开发都忙不过来的时候,潜下心来一心一意开发了一个为了以后10倍业务量时能够方便扩展同时能够节省运维人员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就是Google云计算的雏形。

Google后来发展比较顺利的一个原因是,它比其他公司更早地看到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谷歌新气象

施密特引进了规范化的管理,建立了Google总监一级的管理层,并目请来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内的管理专家对Google的管理团队进行培训。

在Google的发展战略上,施密特非常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施密特要求Google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支持各种语言,并目在全球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

移动互联网时代

今天的苹果和20年前的苹果有着同样的基因,它仍试图通过硬件实现软件的价值,把一条产业链从头吃到尾,这种做法是排他的,因此,它不论做到多么好,总是“竖着”吃5%的小众市场(Niche Market),它的产品慢慢变成了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时尚品牌,就如同香奈儿在化妆品、LV在手袋中的位置。Google则学习当年微软的做法,横着吃整个市场。它只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部分,而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比微软更绝的是,Google的操作系统是免费的。

虽然早期安卓手机的产品体验比不上iPhone,因为过去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人在产品设计的境界上超过乔布斯。但是,这并不妨碍Google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最终获得成功,因为首先它有强大的同盟军,比如华为的安卓手机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越苹果,其次,Google的技术并不落后甚至领先于苹果。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Google在2004年愚人节那天推出了电子邮件服务。Google的杀手锏是容量高达1GB的邮箱,这是当时雅虎和微软Hotmail邮箱容量的200倍左右。这一举措,颠覆了雅虎和微软电子邮件的商业模式。

Google给每个Gmail用户1GB的免费邮箱,使得整个互联网的电子邮件再也不可能直接收钱了。当时雅虎和微软各自有几亿电子邮件用户,为每人提供1GB的空间对它们而言是个很大的负担,但是为了和Google竞争,它们不得不遵循Google制定的游戏规则。而Google刚刚开始电子邮件业务,乐于用1GB的空间换一个忠诚的用户。几年下来,Google的Gmail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邮件用户群,并目发展速度比雅虎和微软更快,同时拴住了很多用户。

Google在和比自己体量大很多的微软的竞争中,一直采用攻势,它的市场份额才得以越来越稳固。

佩奇新政

对于那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佩奇让那些副总裁们坐到现场的格子工位上办公,马上解决问题。

佩奇将所有项目划分到六个产品中心,相当于其他公司的事业部(Business Unit),然后提拔起几个年轻人,比如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安迪·鲁宾,对一些在公司年头较长但作用不大的副总裁,或劝退,或缩减权力。

2016年,Google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在和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对弈中以4:1获胜,这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在人类最引以自豪的围棋领域超越了人类,也随即带起了全球人工智能热。2018年Google的市值达到了8000亿美元,并且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些结果表明,佩奇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位称职的CEO。

未雨绸缪

2015年10月,Google宣布了一个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消息,它将自己这个非常响亮的公司名称Google改为Alphabet,即字母表的意思,同时将现有的业务一分为二,将原有的主要业务,主要是搜索、广告、视频YouTube和安卓等,交给皮柴负责,它们合在一起沿用Google这个名称,然后将正在开展的新业务,包括Google风险投资、Google资本、X实验室、Google医疗Calico、无人驾驶汽车Waymo、Google家庭和Google光纤Fiber等独立出来,由佩奇直接负责。

从公司未来长远的发展和反垄断风险,来解析佩奇的想法。为了避免重复IBM和微软失败的老路,佩奇才把已经成熟的果实交给他人看管,自己负责起最需要支持和资源的新业务。

Google拆分业务的第二个考虑是防范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对它的反垄断诉讼。

如果运气好,Google能够避免被美国政府拆分,而它的新业务能够长大成为一个又一个Google,那么新的Alphabet公司未来或许能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如果运气不好,Google被美国政府拆分,那么它的新业务在这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将来即使独立,也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当然大家可能会问如果新业务都失败了怎么办?那么Google被拆分的可能性就很小,Google还是今天的Google。

成败萧何

Google的很多特点,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工程师文化。

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文化有时候都会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商业推广上赶不上单纯靠商业起家的公司,比如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类公司,它们的企业文化是销售文化。

Google依靠纯正的工程师文化和技术基因起家,并目在竞争中长期无往不利,但是也因为这个基因太强大,令Google缺乏灵活性,缺乏在新领域的适应性。或许Google在拆分成数家独立的公司后,在某些新的公司里能够孕育出新的企业文化。

Google大事记

1998 Google成立。

1999 美国最大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同时投资Google,这是这两家公司第一次同时投资一家初创公司。

2000 雅虎采用Google的搜索引擎。

2001 Google推出搜索广告系统AdWords,并于当年第4季度实现盈利;同年,埃里克·施密特成为Google的正式CEO。

2002 美国在线采用Google的搜索引擎和广告系统,Google占到全球搜索流量的70%。

2003 Google第二个广告产品AdSense上线。

2004 Google采用竞拍的方式上市;同年Google的革命性产品Gmail和Google Earth上线。

2005 Google中国公司成立。

2006 Google在线支付产品Checkout上线,效果极差,成为Google第一款失败的主要产品;同年Google收购YouTube。

2007 安卓联盟成立。

2008 第一款基于安卓的手机由HTC推出,但是销量一般;同年Google推出Chrome浏览器。

2009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Google第一次裁员,但是很快回到增长的轨迹;同年随着摩托罗拉Droid手机的上市,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获得巨大的成功。

2010 Google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市场占有量超过苹果的iPhone,浏览器Chrome也从微软手中夺得15%的市场份额,但它在社交网络上一直不敌Facebook。

2011 共同创始人佩奇接替施密特成为Google新CEO,同年Google推出Google+社交网络服务。

2012 Google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2014年又将它出售给联想公司。

2014 Google将名称改为Alphabet,Google成为它旗下的一家控股公司。

#真实力 任我型#​#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