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游戏商店的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财经网科技8月29日讯,据IT之家消息,周六解封的法庭文件首次让外界清楚地一窥谷歌应用商店 Google Play 的财务业绩。文件显示,Google Play 在 2019 年创造了 112 亿美元收入。

这份文件来自美国犹他州和另外 36 个州或地区的总检察长起诉谷歌 Google Play 垄断案。他们还在这份最新公布的未删减文件中称,Google Play 在 2019 年创造了 85 亿美元的毛利润,70 亿美元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超过 62%。这些财务数据包含了谷歌应用、应用内购买以及应用商店广告销售额。

谷歌回应称,这些数据被用于在一桩没有依据的诉讼中“曲解我们的业务”。

另外,根据本月解封的 Epic Games 起诉谷歌垄断的文件,谷歌担心一旦 Google Play 被开发者成功绕过,他们可能会损失 11 亿美元的年应用商店利润。

app store和Google play有什么区别?外国独立开发商也这么说

近年来,ioS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在其知名度和对独立开发者的支持方面都取得了大幅进步。

iOS 11 自去年发布以来,独立开发者的 app 下载量的增长令人瞩目。

正如此前报道所述,iOS App Store 上标榜为“每日必玩游戏”类的游戏可看到 802% 的飞速下载增长率,而桌面游戏类的下载量也达到 450% 的增长。

Google Play 也致力于支持独立游戏的开发,并推出了独立游戏角(Indie Corner)来增强其标志性游戏的影响力。

然而,困难仍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最近运算法则的变化,Google Play 目前正在解决一个导致独立游戏下载安装量急剧下降的 bug。

为提供一个更好的游戏开发基地,Google Play 联系了专家来寻找出他们所认为更加适合独立开发者的市场,并从中观察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变化。

App Store 与 Google Play 的对抗

Strange Flavour 的 CEO Aaron Fothergill 表示,iOS App Store 已经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虽然目前只是微弱的优势。Fothergill 从使用苹果和谷歌两个应用商店的经验发现:Google Play 中的游戏选择更自由。

Fothergill 说道:“所以,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如果你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付费应用(我认为这对小众的独立开发者来说是一种更明智的做法),那么 App Store 会更加适合。”

“话虽如此,但如果你开发的是免费游戏,那么对于独立游戏开发者来说,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区别,因为两者对于一款游戏的开发和发布没有很大的区别。”

Perchang 的合作创始人 Ben Murch 表示,iOS App Store 可以算是暂时赢得了胜利,因为虽然一款游戏在Google Play上更容易发行,但其连锁效应会导致市场过度拥挤。

iOS App Store

Murch 说道:“Google Play store 在游戏发行方面一直以来都门槛较低,所以某些非常小或者单人制作的游戏会导致其市场过度拥挤。”

“App Store 也远非十全十美,独立开发者也并不是其主要关注点,但是只要你的游戏是真正的优秀原创作品,那么这个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成功机会”

在独立游戏领域,克隆和复制游戏的话题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最近,独立开发者 Ben Esposito 在发现黑洞休闲游戏(Hole.io)和美国清新风格小游戏甜甜圈乡村(Donut Country)风格上类似之后,他对 Hole.io 的发行公司 Voodoo 进行了有力抨击。

据 Esposito 所述,Voodoo 模仿了 Donut County 的游戏设定(游戏中心是一个黑洞,当它吞下更多东西时,黑洞就会随之变大)。

改进空间

在改进方面,Fothergill 认为 iOS 的可见性需要更加清晰。虽然在 iOS App Store 里已经有独立开发游戏的板块,但 Fothergill 认为这块的更新频率太低。

Fothergill 说道:“这些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允许开发人员在其他平台或其他 app 上来推广他们的 app,以此来增强可视性。”

“我知道苹果公司喜欢把 App Store 变成一个管理型的精品店,让专家们挑选他们想展示给用户的应用,所以用户的体验质量很高。但问题是,这样子就几乎把它缩小到一组特定用户,并将所有可能需要其他程序的用户排除在外了。”

“如果苹果放宽对 App Store 上那些可以检查列举出app的应用程序的原有禁令,并在 App Store 中链接到这些app,这将打开一整套潜在的专门针对独立游戏和特色应用的商店门面,这将吸引更多的独立游戏玩家。”

Google Play

Fothergill 指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和 Google Play 所不同,App Store 只有在从 iTunes 下线后才能在 iOS 上使用。

Fothergill 说道:“由于苹果把 App Store 从 iTunes 上放到了桌面上,因此就无法在 iOS 环境外链接到一个 app。”

“所以,如果有人在 Mac、PC 或其他非 iOS 设备上看到你的 app 的链接或评论,他们就无法点击它并查看其商品页面(更别提在购买之后用手机下载了)。因此,拥有一个像 Google Play 这样的网页版应用商店对 Apple 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随机化

在其他方面,Fothergill 还认为将某款游戏或应用随机化的特点在适当情况下也会运行地很好。

这也正是 Murch 希望看到的。

Murch 说道:“Aaron 关于随机游戏的想法很有趣。”

“每天完全随机挑选几款游戏进行推荐对很多游戏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本篇文章属于白鲸出海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谷歌将于明年重返中国,谷歌游戏将起带头作用

Alphabet 旗下子公司 Google 将于明年把中国特供版的 Google Play 带回到中国大陆,这将会是 Google 重回中国市场的第一步,这也是 Google 自 2010 年退出中国市场之后首次踏回国内。中国版的 Google Play 不会与海外版本有任何关联。

国内的法律要求 Google 方面,将服务器搭建在中国国内,理所当然的所有数据也要存储在国内。五年前,当 Google 还只是母公司的时候,Google 因为拒绝中国政府的对自己提出的对搜索结果的自检要求,于是决定劳财伤神地将搜索服务迁至香港。而时隔多年,为什么 Google 决定重回国内市场呢?

很明显,中国已然成为一个消费强国,眼看着那厢的 Apple 在中国大陆的生意越做越红火,Google 怎么愿意放弃这么一块大蛋糕呢?于是 Google 决定用 Google Play 作为敲门砖来敲开中国市场。但现在还暂时不清楚下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 Google 产品会是什么,我猜会是 Google Maps 吧。

Google 旗下有许多服务,Google Play 只是其中一员。打开使用原生 Android 系统的手机,看里面预装的 Google 应用就能对 Google 做的一些事情有点概念了,何况预装的那些应用只是 Google 版图的冰山一角。那为什么选择 Google Play 作为首款重返国内的服务呢?对于 Google 而言,这是一道难以给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由于中国方面对 Google 作出了一些要求,所以 Google 需要带着问题从自己的版图中挑选一个进入国内,问题就是:哪一个涉及最少的客户信息呢?哪款产品最不可能触犯到中国的法律呢?显然搜索引擎跟 Gmail 都不太适合,而音乐和视频的流媒体在国内并不会是一个好买卖(更多的人习惯于免费音乐,即使是在国外这问题也仍然存在),那么 Google Play 作为 Android 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似乎是一个很合适的“试金石”。

很多人都关心 Google 重回国内这一消息,而我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应用市场会如何应对老大哥进入自己的地盘。其实这里面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国内的应用市场,而国内的应用市场中流通的应用质量参差不齐,相信很多用户都试过在应用市场中下载到一些流氓软件,由于缺乏监管和一个标准的行业标准,在国内生活的我们往往对应用市场这东西又爱又恨。

Google Play 进入中国之后,会对应用市场造成多少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虽可能谈不上“洗牌”,但还是会泛起不小的波澜。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版的 Google Play 不就会阉割很多内容嘛,那我还不如用国际版的呢?想想拥有更健康的应用环境、更快捷的支付方式、更无障碍的使用体验,单是这些就已经让人兴奋了。为什么不给它一点时间去习惯国内的环境呢?

谷歌游戏进入中国:一步到位的“危险棋”

根据IT之家此前的报道,谷歌将推出中国版Google Play应用商店,此举被认为是谷歌重返中国市场的前奏。应该说,这次的消息,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可信的。兜转了这么久,总算让人看到了一个比较明朗的态势。

按照网友们的调侃,“当初是你要分开”,谷歌扮演的应该是“要分开”的那一位,怎么如今却想着要“回心转意”了?答案只有两个字:利益。根据国外网站的统计,2015年预计全球花在搜索广告上的投入将达815.9亿美元,其中谷歌搜索广告服务的收入是这个市场的54.5%,约444.7亿美元,很多,但这些钱没有一分是来自中国。而中国2015年搜索广告收入将为149亿美元,这样的一个市场却和自己没有关系,对谷歌而言就是一笔损失。谈搜索广告业务可能还比较遥远,但即使是大家都在用的安卓,谷歌依然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什么利益。中国手机厂商正在崛起,但是他们从自主手机系统ROM到应用软件的开发、分发、使用、甚至整个生态,都没有谷歌的身影,更不要提分享收入了。谷歌当然得做点什么,提醒他们别忘了最基础“根”还是在谷歌手这里的。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例如来自苹果App Store的压力,要知道后者的市场占有率是远小于安卓的,而去年全年的收入却比Google Play多70%。还有微软的WP系统虽然小众,但是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至少是健康的,考虑到Win10 Mobile允许开发者将安卓应用移植到自家平台,将来的潜力不容忽视。这些都有足够的理由让谷歌认真地考虑重回中国市场的计划了。

今年3月份,时任谷歌产品高级副总裁的桑达尔·皮查伊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表示愿意通过某种方式为中国提供服务。如今他已晋升谷歌CEO,让Google Play先行杀入中国或许就是他“兑现承诺”的开始。

在中国市场缺席了5年,Google Play想要入局,首先要通过的就是来自中国本土应用商店的考验。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发展,国内应用分发市场已经形成由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和360手机助手三家把持大头,剩下如豌豆荚这样较小型应用商店分食其余市场的格局,还有各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他们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安卓手机用户获取应用的渠道,谷歌想要从他们手中争夺市场,难上加难。其次是用户的考验,国内安卓用户极客玩家不多,大部分对于手机应用的需求通过自带的应用商店或者上述任何一家都可满足,甚至很大一部分人不知Google Play为何物。面对这样的情况,Google Play获取用户的关注则又是一个难题。

如此看来Google Play进入中国市场的前途是一片黑暗的,事实上也确实不容易,但我们认为还是有机会的,只要Google Play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按照国内安卓应用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格局已定,但乱象横生,明显是个不成熟、不统一的市场,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文章进行说明。这样的市场一定不会尊重开发者,而这正是谷歌的优势。争取开发者比争取用户要轻松得多。谷歌向来对开发者重视有加,今年截止目前谷歌已经向开发者支付了70亿美元。同理,拉拢中国开发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Google Play向开发者支付分成。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开发者、应用市场和运营商收入分成比例普遍为4:3:3,如有波动,比例缩小的只有开发者,而Google Play分成比例为60%:35%:5%,运营商拿得最少。如果谷歌能够给开发者足够的好处,相信开发者们会对Google Play情有独钟。当然,按照国内厂商的尿性,那个时候一定会出现大家争相砸钱抢夺开发者的状况,不过别忘了,Google Play背后还有更加庞大的国际市场,同样可以吸引众多开发者。

另外,任何一项服务来到一个全新的市场都要做好本地化,Google Play也一样。国内应用分发市场乱象虽多,但是具体到每个产品,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的。没有人比中国厂商们更懂中国用户,尤其是在应用商店越来越朝着用户体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谷歌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两个合作伙伴。我们看到谷歌也就是这么做的。这样可以减少初到一个市场的学习成本,同时,作为原生安卓的应用市场,Google Play有着很多先天的优势,没有推送、省电、正版授权、无需Root等,还吸引了大批国内用户通过各种手段去体验。如果推出了“定制版”的Google Play,希望这些特性是被保留的,让更多的国内安卓用户体验到这样的好的特性,对Google Play的发展,无疑是有利无害的。

既然说道“定制版”,不妨谈谈这个专门针对中国的Google Play可能会是怎样的。首先,按照谷歌的说法,原生Google Play自带的谷歌音乐、谷歌电影和电视、谷歌图书等谷歌服务想必是不会出现在定制版里了。除非谷歌能将内容都审查一遍,然后也针各个服务也推个“定制版”,这样想脑洞似乎大了一点。如今这个特别版的“Google Play”应该只能提供可下载的应用程序,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很多海外的优质应用程序恐怕不会出现在这个版本的Google Play里了。在剩下来的一部分应用程序里怎样做好文章比较考验谷歌的能力,但是,我们至少不希望看到仅仅是在过春节中秋节时搞个应用推荐专题,然后里面满是靠开发商花钱买广告位推荐的App这样滥俗把戏吧。

说到底,谷歌想要靠Google Play在中国市场打下一片天地还是十分不易的,这是一步比较险的棋,走好了,日后财源滚滚,走不好,前期的投入等于白抛进了水里。当然,这一点代价对于谷歌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是单就Google Play的未来发展而言,恐怕就要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了。

言不在快,思辨为先;论不在奇,公正为本。IT言论,让思想碰撞科技,不为气吞天地山河,只求食尽人间烟火,凡眼看俗世,轻言品科技,方能洞明世事核心,让科技联动生活。“IT言论”为IT之家原创栏目,本栏目精选每周科技圈里那些大大小小、好念难念的经,从事件本身出发,深入浅出,由点及面,品味科技背后的生活诉求,力求新鲜活泼,不拘一格,为您带来轻松而隽永的阅读体验。

Icloud容量调整有争议:最好增加可用空间

如果一个月有15GB免费iCloud空间可以用,想想就爽。

在新一代 iPhone 发布之前,苹果针对 iCloud 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整——确切地说,是对 iCloud 的四个档进行调整。按照新的政策,iCloud 的最大容量已经扩大至 2TB,每月收费 128 元,美国地区则是 19.99 美元。扩大容量固然是件好事,但是用户开通 iCloud 帐户之后的所获免费 iCloud 容量仍然是 5GB,这就很容易引起争议了。

威锋网消息,科技博客 The Tech Night Owl 在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与其将 iCloud 的最大容量增加到 2TB,苹果不如重新考虑一下向用户赠送的免费容量。与苹果相比,谷歌旗下的 Google Drive 可是每个月都会赠送 15GB 容量。当然了,Google Drive 也有昂贵的付费档,比如99.99 美元/月的 10TB 档以及最高的 299.99 美元/月的 30TB 档。

评论表示,新一代 Mac 操作系统,也就是 macOS Sierra 推送之后,用户就会发现他们需要更多的 iCloud 空间,因为新系统增加了云端桌面及文档文件夹分享功能,这也是苹果提前调整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升级 macOS Sierra 的用户很有可能都会被迫升级 iCloud 套餐。而对于广大普通用户来说,苹果的确应该考虑增加 iCloud 的赠送容量。

虚拟空间无拘束:谷歌和宝马邀请90后合作

沒有绝对的真实,也沒有绝对的质疑,谁能想到这样的作品是一个90后完成的,至少在这个92 年的青年眼中,技术可以辅助想像力的部分比你想像的还要多得多。Peter Tarka 用炉火純青的 3D 技术,不仅获得得了诸多国际企业如 Google、BMW、Nike、Adobe 的青睐,更是在创意平台 Behance 收获超高人气,高质量的作品,精致的细节和強迫症的构图,我喜欢。

另外许多参与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总是有想法但是苦于用设计软件实现不了,眼高手低,除了个人的美学素养,美术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牢固,另外工具设计软件的学习到位,勤学苦练也是很重要的。

Nike Air Max 宣传广告

越来越多的品牌钟爱这种虚拟真实场景的质感,省去实地拍摄的成本,视觉产生一种很不真实的真实感

Adobe Photoshop 25 周年庆典

Honda UK

Diversify Divercity

BMW Switzerland

Google Campaign

Peter 14 岁开始他的设计生涯,当时只是使用 Photoshop CS2 版本,他说自己的第一张画看起来像是小孩子的涂鸦,但他决意要坚持设计出最真实的效果,于是有了他现在在的功力。所以说很多设计大神也是一步步慢慢走向更加优秀的道路。

除了不断为品牌产出高质量的宣传广告之外,勤奋的 90 后青年自己也不停的创作艺术作品,作品数量之多,观看到此处你也只能服气,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材质以及创新不同的质感,将金属,面料,混凝土,尤其植物的质感,结合创作画面。让Peter 在创意平台 behance 上收获高达 180 万 + 的項目人气。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想要当一名建筑师,所以现在的我经常在城市里各种建筑中获取细节上的观感来丰富我的作品。

虽然不知道 92 年出生的 Peter 青年指的年轻是什么时候,但他的作品想必也吸引了你的眼球,同样身为 90 后的我们,是不是还觉得自己任重道远呢?加油!

谷歌的两位前雇员制造了一部手机,据说它能给你无限的存储空间

Nextbit Robin手机由两名Google前雇员开发,该机在硬件上接近Nexus 5X手机,但在存储空间方面结合100GB的云存储,号称能让你有永远用不完的存储空间。

Nextbit Robin手机来自Nextbit公司,该公司由两名Google前雇员Tom Moss和Mike Chan,Moss为Cyanogen公司(开发CM系统)创始成员之一,而Scott则负责过HTC几部经典手机(EVO 3D、ONE M8等)的开发,所以在手机软硬件研发上,Nextbit Robin都有保证,这也使该机得以顺利众筹成功并开卖,那么该机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Nextbit Robin从硬件上来看,与Google新款亲儿子Nexus 5X相似,基本配置都同为5.2英寸1080P屏幕、高通骁龙808处理器、Type-C接口等,当然Nextbit Robin还是要比Nexus 5X更好些,内存为更多3GB,正面的双扬声是真正的双扬声器,指纹识别为更方便的侧面按压式设计。

如果单从硬件来看,这部售价为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的Nextbit Robin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会为这嫩蓝(或者说薄荷蓝)色、外观形似Xperia Z5的手机买单,所幸Nextbit两位创始人都在Google的Android团队待过,所以在软件上,Nextbit Robin还是有自己的特色,搭载了界面调整过的Android 6.0棉花糖系统,UI和图标清新简练,当然其中最大的亮点是Smart Storage功能。

Smart Storage其实就是个云存储功能,Nextbit Robin手机本身提供了32GB存储空间,还附送100GB的云存储空间,Nextbit Robin可以在用户充电并接入Wi-Fi时,会自动识别用户不太常用的APP、照片、视频等文件,自动上传到云存储空间,并把本地的文件删除,仅保留一个预览的图标,当用户需要用到这些文件时,再从云端下载回来。Nextbit表示这样可以节省用户手机存储空间,用户再也不用担心存储空间不够用。

外媒arstechnica则对Nextbit Robin上的这个Smart Storage功能颇有微词,既然为了解决存储空间问题,那简单地加个MicroSD卡扩展不就行啦?云存储带来传输速度缓慢、在外数据流量负担,甚至对Nextbit这家新兴手机厂商能活多久都成问题(毕竟一旦倒闭,用户的数据就全没有了),更何况Nextbit Robin已有32GB存储,这对大部分用户都已经足够了。

那么大家对于解决手机存储空间问题,是觉得MicroSD卡扩展还是云存储靠谱呢?

关注超能网微信公众号exp2006,原创科技资讯精彩不断。

根据数据,北京老城第三个适合工作和学习的空间在哪里

《哈利波特》诞生于爱丁堡一家名为ELEPHANT的咖啡馆;Google创始人在硅谷旁的一家餐厅签下了第一笔投资;很多大学附近的快餐店咖啡厅也总是不乏挑灯夜战的学子。如今,固定的学习工作空间与弹性工作学习的需求不再匹配,只要有基本的办公设施,人们就可以在各种城市公共空间里工作学习。而这种住所与工作空间之外的城市空间往往被称为第三空间。

什么是第三空间?

城市第三空间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第三空间被定义为一种居住和工作地以外的新型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其特征是具有功能与活动、可进入性、舒适性和社交性。

早期的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其核心是体现政治权威与公共秩序。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现代第三空间的雏形——咖啡馆、剧院、博物馆等市民公共空间。随着邻里单位理论的提出,社区邻里中心成为居民社会交往、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而随着弹性工作者的数量增加,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升级,第三空间的功能也越来越混合。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还催生了创新型第三空间,比如网络社交平台和联合办公空间等。

本研究聚焦能容纳工作学习活动的第三空间。在北京老城里,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是如何分布的?这些空间有哪些特征呢?

数据来源

本研究首先从大众点评的评论中(获取时间为2017年12月24日),通过关键字语义识别出第三空间。根据对雍和宫、灯市口、崇文门片区的现场与网络问卷预调研,筛选出面包甜点、快餐简餐、咖啡、下午茶、图书馆、茶馆、书店——这七种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子类。

然后根据类别,逐页访问东西城的大众点评店铺,分别以办公、笔记本、学习、作业、书等关键字搜索店铺评论,根据语义识别出目标店铺。最终识别出308家店铺作为数据研究对象。其中,有咖啡厅127家,面包甜点53家,下午茶40家,快餐简餐37家,图书馆22家,茶馆19家,书店10家。

之后,爬取目标店铺的大众点评信息,完善数据点的内部属性特征,包括与工作学习活动相关的评论数、总评论数、营业开始时间、营业结束时间、星级、产品评分、环境评分、服务评分、平均消费、是否连锁。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住房密度、房价、办公人口密度、办公租金、科教文化服务评价、周边公共设施评价和周边餐饮服务评价。

第三空间的分布与空间特征

1.总体分布如何

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分布。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拍摄

可以看出,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老城北部,而其分布在老城全域尺度内无明显聚集或分散模式。通过对产品、环境、服务三项大众点评评分进行插值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颜色越暖表示得分越高,表明此类空间的整体质量在北京老城中,呈现北强南弱的格局。

产品、环境、服务大众点评评分插值分析(颜色越暖数值越高,数值由深绿、绿、黄、橙、红、粉、白色依次增大,下同)

2.消费价格高不高

市民在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消费的平均水平一般在50元以内。除五道营胡同和雍和宫片区,可能由于景区原因导致少数数据点呈现高价聚集,北京老城的大部分地区价格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异。可以看出,老城内没有低价集聚区,不存在低价竞争,业态比较健康。

此外还发现,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较少,提供免费公共服务的场馆类工作学习第三空间(如东西城图书馆、各街道分馆和博物馆附属自习空间等)分布也较少,其中小型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

价格插值分析

3.所在地段好不好?

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较多处于居住区餐饮服务、公共设施、科教文化服务的评价低洼处,一方面说明其对周边这三类服务的水平要求并不高,对区位依赖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

老城居住区服务水平分析

人口集聚对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存在一定影响。在灯市口、崇文门片区,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集聚与房屋数量呈正相关,对第三空间的需求来自大量的居住人口;而金融街、西单、王府井、崇文门片区的集聚,需求则来自大量工作人口。

由于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主要是商业空间,在商业逻辑下会向高商业价值的区域集聚,这点在西单、金融街片区最为明显。而在房价插值洼地和办公租金洼地地区(如南城),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整体分布较少。

分布与房屋数量、公司办公人数核密度分析

分布与房价、办公租金插值分析

4.为什么这些第三空间更适合工作学习?

如果与2014年大众点评数据中,东西城所有相应类别的商业空间做对比,会发现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往往性价比更高。为了进一步找到此类空间区别于普通商业空间的特征,我们对902个字段完整的数据点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分类,以找出区分它们的最主要的内外部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显著因素分别是平均消费、星级、产品评分、环境评分、服务评分、停止营业时间与办公人口密度。

平均消费、星级、环境评分越高,该商业空间属于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概率越大,其中环境评分的影响最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类空间有一定的绅士化倾向,客户群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有更高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产品评分、服务评分越高、停止营业时间越晚,该商业空间属于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概率越小。这是因为,产品与服务上的卓越反而会导致商业空间不适合吸引有工作学习需求的群体,过高的产品评分可能会导致客流较大,不利于安静氛围与长久占座。

此外,在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中,价格过高会成为工作学习的阻碍因素,而在价格面前,环境因素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优秀的产品则是加分项。这也说明了,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存在稳定的价格区间与服务水平,不至于过度消费升级。

5.各种功能有什么特点?

本研究把大众点评店铺内工作学习相关评论的相对数量,作为适宜工作学习的程度指标,并通过分类别的相关性矩阵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面包甜点类以产品质量取胜,更容易吸引甜点爱好者的光顾。环境较好、规模较大的连锁店,价格通常较高,成为其阻碍工作学习的因素;而内部良好的服务水准和周边已有成规模的科教文化设施,则成为其推动因素。

简餐快餐类以价格低廉、营业时间较长取胜,价格更低、停止营业更晚,则更容易受到青睐;环境好是加分项,产品的质量通常不那么重要。

咖啡是数量最多的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产品、环境、服务均较为出色;平均消费价格、周边房价越高越不适合工作学习,周边公共设施越多则越适合。

下午茶以环境品质取胜,房价水平和住房密度可能提升营业成本,会对消费价格和产品自身的成本产生影响,成为其阻碍因素。

茶馆的星级越高、停止营业时间越晚、餐饮服务水平越高,反而越不适宜工作学习,营业开始时间越晚、公共设施水平越高则越适宜。这类第三空间相对不适合学习,更适合洽谈工作事宜等消费水平偏高的场景。

图书馆的产品(如刊物、报纸、工具书等)评价越高,越适合工作学习。书店样本较少无法做分析,主要以休闲性质的阅读为主要活动,工作学习往往发生在内置的咖啡厅休息区。

第三空间的使用者

有哪些人在第三空间工作学习,经营者又如何看待第三空间呢?研究小组走访了北京老城五处第三空间集中分布的标志性地点(鼓楼、西单、金融街、王府井、崇文门)中13家排名最高的典型店铺,对正在工作、学习且愿意接受采访的30位市民进行5至10分钟的访谈;并在12家允许接受访谈的店铺对店员进行问询。

1.加班、复习、读闲书

第三空的使用者以4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而在接受访谈的30名受访者中,有26人为青年学生或职员,另有4人为45至59岁之间的中年人。研究小组注意到,其中有两位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而出来小坐的母亲,她们利用这些晚间时光在此阅读。此外,在所有活动中,加班与学习备考分别占33%、27%。可以看出,年轻人更偏爱这种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来做正事。

2.办公室外的办公室,教室外的教室

现场观察和访谈数据显示,同一调研地点的人群行为非常相似,金融街附近的工作使用者显著高于学习与复习的使用者;而在鼓楼等商圈或文化旅游区的相应空间,办公和学习的比例较接近。学校和培训机构附近,则写作业的学生较多。

3.“有这么个地方真的很重要”

在访谈中,76%的受访者具有长期使用第三空间工作学习的习惯,其中有2位受访者每天都会到咖啡馆工作。有6位受访者表示是临时有约,不过他们表示,当有需要的时候,希望能立即找到一个方便又合适的地点。

4.“大老远去单位真的心累”

调研中21位受访者在选择因素中提到了“距离与便捷”,其中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15分钟路程是便捷的理想条件,而60%的受访者认为,步行可达的店面是首选。

5.“环境真的能提升效率”

所有的受访者都会在意工作学习的环境条件,其中有1/3对网络提出了很高要求,1/4对空间氛围(一定要安静或者一定要有背景噪音)有着不同的需求,只有两位认为商铺提供的餐饮质量十分重要。

灯市口星巴克内景

第三空间的经营者

1.“只要买了喝的就没关系”

这些第三空间都是商业店铺,因此消费是前提。商务洽谈和小组会议会带来更高的消费,店员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十分乐意。但是,位于商圈中的店铺客流量较大,占用座位工作学习会影响翻台率。因此,西单商圈和王府井商圈的店员均对高峰时间长期占用座位的行为表示非常介意。

2.“你开心就好”

调研中10家连锁店店铺的店员表示,不关心人们在店里处理什么事情,也不介意消费者在店里工作和学习;有两家独立咖啡厅对工作学习的使用者表示欢迎,他们认为这类行为能够帮助塑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打造知性品牌。

规划设计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的特征为,内部环境品质是决定性因素,对城市外部环境特征不敏感,而类似咖啡厅的业态最为普遍。此类空间虽然存在商业空间的共性,受到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的影响,但是整体上呈现去中心化的特质,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同时,以北京老城为代表的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种类丰富,满足了各层次消费水平的人群需求,没有出现城市空间割裂的现象。

因此,在城市尺度层面,可以以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为抓手,在城市核心区创建均质、扁平化的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城市网络:结合良好的移动互联网支持、公共交通体系与慢行系统,临近市民工作地点与居所进行设置。

在社区尺度层面,可以以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先导的方式活化社区商业活力,可以在共有的价值认同上促进社区凝聚力与多元融合。可以将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视作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结合15分钟生活圈统一规划,为潜在空间的业态提供良好的物质空间支持与相应的社区管理。

在建筑尺度层面,加快公共图书馆与区位较差的商业空间向第三空间转型,是提升商业价值与城市活力的有效方式。通过设计提升内部环境品质,满足使用者对充电设备、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而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可以将工作学习类第三空间纳入到业态组合与空间布局的考虑之中,为使用者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本文改写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大数据与城市规划》课程论文,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

你可以听黑胶,看现场直播。魔术拥有如此强大的音乐空间

范主说:好地方,约!约!约!

(商务范出品,转载请注明)

在国外,人们一有时间就会去Music&Book Store呆一会儿。在这里听音乐、看书、喝咖啡,是一种非常有格调的事情。

不过不用羡慕国外的小资音乐店。在魔都,就有一家以黑胶唱片、书籍、文化为主题的空间。

这个叫做BOTH MUSIC的音乐空间,融合了时尚、设计、书屋等多种元素,不仅可以带你感受黑胶唱片的魅力,还有内容丰富的音乐沙龙、Live Show。

是不是再也不用担心下班、周末或出差上海时去哪儿啦?今天,范主就展示一下高逼格“求带飞”的正确去处——BOTH MUSIC

♥一个专为音乐打造的空间,里面却别有洞天♥

☞1、别具设计感的音乐空间。

上海红坊文化创意园,这里曾经是上海钢铁十厂的厂房。

如今,这个混合着老工业建筑和新艺术气息的地方,经常有络绎不绝的时尚白领、文化达人和观光游客。

BOTH MUSIC,就坐落在这个有钢铁、砖墙和艺术打造的地方。

BOTH,意为“两者”,暗示着音乐店只是一个“外表”。当你走进店里时,你会感受到这里的无限可能。

日本空间设计师胜木知宽,亲自操刀设计了BOTH MUSIC。在保留了钢十厂红色砖墙年代感的同时,又运用一些木质桌椅,将整体风格融合为一体。

店内的柜台,由真实的音响改造,强调了音乐在BOTH MUSIC中的存在感。

胜木知宽曾说:“这是专为音乐而打造的空间。”

确实,阶梯式的座位一直延伸到二楼。

挑空的开放式设计,让你无论身处哪个位置,聆听音乐的品质都出奇一致。

☞2、这里,有连乔布斯都十分推崇的黑胶唱片,还有咖啡和书屋作伴。

乔布斯用iPod和低码率MP3文件格式,改变了全世界人听音乐的方式。

但是,发明了iPod的乔布斯却是一位骨灰级的黑胶唱片发烧友。

▲音乐家尼尔杨(Neil Yang)2012年曾说:“乔布斯是数字音乐领域的先驱,但是当他回家后,听的却是黑胶唱片。”

BOTH MUSIC精心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黑胶唱片,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绝版”。

▲黑胶唱片基本上采用模拟的记录方式,和模拟录音母带记录的内容一致,保持了高保真的音质。

在BOTH MUSIC店内,你可以随时取下一张黑胶唱片。坐下来,用店内的黑胶唱机感受它温暖自然,且无可取代的音乐特质。

来这里的顾客,一定不要错过店内的咖啡和甜点。

一杯拉花拿铁,一份甜点,加上一张黑胶唱片。

在不经意间,翻阅店里收藏的书籍。

用这样的情调去度过一个下午,着实是惬意的。

▲BOTH MUSIC店里,还可以淘到很多小众又有情调、有收藏价值的黑胶唱片和相关书籍。识货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

♥日夜转换,这里的月色和LIVE SHOW 迷醉人♥

☞1、不是LIVE HOUSE,却接纳了各种让音乐存在的可能。

当夜幕降临,BOTH MUSIC的气氛也开始升温:拿铁,变成了美酒。

而音乐,也多了更多的可能。

在国内,音乐沙龙的形式还并不多见。

BOTH MUSIC虽不是一间LIVE HOUSE,但程璧、黄国伦……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在周末的夜晚,他们与音乐空间爱好者们,分享音乐,也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即使是不同的音乐形式,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也可以很好地转换日夜的风格。

☞2、你不能错过的音乐沙龙,只有这里才有。

BOTH MUSIC的另一面,就是绘声绘色的音乐沙龙。

这里没有高昂的门票,和遥不可及的“门槛”。有的,就是对音乐热爱的心。

上周,BOTH MUSIC迎来了超ROCK的夜叉乐队。

这支老牌摇滚乐队,在舞台上讲述摇滚与机车情结。还现场分享了从未公开过的台下故事。

来现场聆听的观众都卸下无言的Poker Face,和着热情高涨的音乐,痛快地褪去一周疲惫!

BOTH MUSIC是一个开放的音乐沙龙,在告别了摇滚的激情之后,又迎来了爵士的优雅。

昨天,爵士歌手赵可在他的“生活的聆听”专场中,不仅为听众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更分享了来源于生活的爵士灵感,与大家一同感受了爵士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联系。

还等什么?快到BOTH MUSIC亲自感受一番吧!

(商务范出品,资料、图片来自Google、BOTH.COM|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微信公众号『商务范』,微信号:bfaner)

谷歌、Facebook、苹果探索全球科技巨头的办公空间设计

办公室应该是大多数人除了家之外,待得最久的地方了。工作中,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办公空间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再兼具美观性、科技感,再加上合理的休闲区域,那就再好不过了。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全球的科技巨头我们都能如数家珍,谷歌、苹果,facebook……他们的“标志”都是大家所熟识的图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好奇科举巨头每年的上新与创举之外,对于可以在他们的办公室工作也是一件令人无比向往的事儿。当然了,想要做到是比较难的,但对于他们办公空间设计的好奇心倒可以现在满足你。

遍布于全球各地科技公司的办公设计,也是很多著名建筑事务争相合作的对象。有福斯特事务所、Snøhetta和盖里事务所。而下面我们将从尺度、色彩、形态和配置等角度,展示10个充满创意的办公空间设计方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巨头在灵感激发和团队协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谷歌-都柏林园区

© Peter Wurmli

谷歌-EMEA环境网络中心办公室/ Camenzind Evolution

© Camenzind Evolution

谷歌的第一个设计偏向于色彩柔和与形态自然的风格,让人有种身处大自然的清新之感,工作于其中可能都忘了工作带来的疲惫。第二款设计就很“谷歌”,用了其logo的蓝、红、黄经典搭配,色彩丰富但不会显得杂乱,墙壁与地板的木纹搭配设计,让跳跃的色彩得到中和,很好地融于整体设计之中,大气又不失活力。

微软丹麦办公室 / Henning Larsen

© Hufton+Crow

微软的办公空间更注重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两座建筑、中间一个中庭的设计,室内外相结合,独立、开放、紧密。整个设计简洁舒心,更吸引人的是建筑所引发的交流与协作精神。

微软英格兰研发中心 / Sasaki

© John Horner

这个研发中心是充满工业风的设计,外露的混凝土,随处可见的钢筋、铁艺,以不同的形式与功能贯穿整个空间。整体干练,但小处又可见跳跃的色彩搭配,整体像是男性粗矿中透着一些俏皮感。

Facebook MPK21 / 盖里建筑事务所

Gehry Partners. Image © Facebook

Facebook加州帕罗奥图办公室 / O+A Studio

O+A Studio. Image © O+A Studio

Facebook洛帕克总部屋顶设计成了一个整体的休闲区,满足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又可以与室外进行亲密接触。阳光、绿植,简洁的休闲家具,还有比这更好的放松空间吗?相较于洛帕克的自然,他们的加州办公室内景又是另一番景象,复古工业风及后现代的风格都有体现。无需过多的空间规划、装饰,保留最初的样子,搭配上剪裁立体的家具、复古内饰,便可拥有出色的风格诠释。

Airbnb CX 客户体验中心 / Bora Architects

© Jeremy Bitterman

它是Boora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与Airbnb环境团队共同合作设计的。里面的工作台设计很有特色,有的是站着,有的是坐着地,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工作与生理需求。材料选择上是砖木的结合,舒适、温馨的同时可以很明朗地划分空间。

Airbnb 东京办事处 / Suppose Design Office

© Studio Periphery

Airbnb东京办事处是一个愉悦又实用的办公空间,随处可见的木质装饰、绿植,是具有日式风格的一个设计。呆惯了低矮的办公室,挑空的休闲区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顿感心胸开阔。

三星首尔总部 / KPF

© Jae Seong Lee

它的外部空间受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韩国细木工的启发,建筑的体量使用联锁形式,将建筑物不同的程序元素交织在一起。创建一个相互关联的空间,以鼓励人们在整个场地内活动和互动。

斯蒂夫·乔布斯剧院 /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乔布斯礼堂. Image © Apple

17年苹果新品发布会在乔布斯礼堂举行。它是由Foster + Partners设计的一座环形建筑物,看起来像是要开启了一个新空间的飞行之旅,它的主要建筑位于地下。玻璃柱、碳纤维独立屋顶,360度全景视野,像苹果的产品设计一样,是一次质的飞跃。

看了这么多科技巨头的办公空间设计,心动了吧。那么,哪一款设计更打动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