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减费的最大受益者:match group

要点

Google宣布将下调第一年应用商店的订阅费用。

此次费用下降将降低Match Group的收入成本。

消息传出后,Match Group的估值看来吸引了不少。

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早前宣布降低移动开发者应用商店的费用,对于依赖Google Play的公司(例如Duolingo和Bumble)的投资者来说,费用变化是个好消息。两家公司皆在消息公布后上涨逾10%。

受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是Match Group,它是Tinder和Hinge等流行约会应用程式的母公司。在Google宣布这消息后,该股上涨了14%,尽管大部分涨幅已经消退,该股在此后五日的涨幅只得6.5%。以下是新规则对Match Group及其股票的方向。

规则改变

从2022年开始,Google Play商店将修改重复订阅第一年的费用。此前,Play商店在第一年收取30%的订阅费,在第二年和此后每年收取15%。现在,从第一年开始,订阅费将是15%。由于Match Group通过订阅服务将其许多应用程式货币化,因此这种费用降低应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例如Tinder仅在今年第二季度就实现了3.99亿美元的直接收入。

值注意的是,这项特定变化仅影响订阅的第一年,为什么可能对约会应用程式最有利?鉴于约会应用程式具有固定的周期性,Match Group可能有更多用户

开始订阅几个月后,直到他们建立关系,才会再次关闭它。与具有长期价值的实用程式(例如音乐或视频流媒体服务)的订阅服务相比,Match Group的一年订阅率可能更高。因此,与大多数其他应用程式相比,此规则更改应使其受益更多。

较低的费用

同样地,投资者应注意,降低这种费用,将直接降低Match Group的收入成本,这就是该公司股价因这项公告而大幅上涨的原因。

在第二季度,Match Group的营业利润率为30%,低于往常,因为它新收购了Hyperconnect(该部门目前处于盈亏平衡状态),并且仍在为增长进行再投资。该公司最大的一笔支出是支付予Google Play等应用商店的费用,该公司估计目前每年的费用超过5亿美元,占收入的20%至30%。

一旦Google Play降低订阅费,并且如果/当Apple由于竞争压力而效仿时,Match Group的营业利润率应会大幅提高。加上由于Hyperconnect已经用其核心应用程式掩盖了其利润率,不难想像Match Group的营业利润率在2至3年后,可以上升至超过40%。

此外,由于世界各地针对应用程式商店的立法压力很大,未来几年立法者可能会强制降低这些费用,这也将使Match Group受益。

估值越来越合理

任何潜在的Match Group投资者可能会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该股票的估值过高。根据其2021年全年30亿美元的收入指导,Match Group的市销率(P/S)为15.8倍。但如果Match Group的营业利润率可以扩大到40%,那么基于30亿美元的销售额,该股票的股价对经营利润率(P/OI)将约为40倍。

需要清晰的是,Match Group的经营利润率在2021年不会达到40%,但这项工作对于了解它在2022年及以后可能接近的情况很重要。此外,如果Match Group的收入能够继续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那么其远期P/OI可能远低于40倍,从而使股票的估值更容易接受。

总的来说,任何降低应用程式商店费用的决定,无论是来自公司还是立法者,对Match Group来说都是件好事,这就是为什么在Google宣布这消息后,股价上涨如此之快。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

10年后,谷歌再次推出平板电脑Android系统。它还能阻挡iPad吗?

2021 年了,你为什么还会买 Android 平板呀?不到 3000 块,120Hz 屏幕、2K 分辨率、旗舰处理器,怎么说都算是一个合格的「床上用品」。

前段时间买了新 Android 平板的朋友这样和我说到,价格不高、配置不错、屏幕也大,最适合在床上刷剧、听音乐,有需求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当做便携屏使用,一举多得。

在他看来,如今的 Android 平板算是一款纯娱乐产品,老生常谈的应用适配问题限制了这一类设备的发挥,和手机共用一套应用生态的平板,在适配优先级上永远是落后的,现在仍然有大量应用没有适配平板。

作为 Android 的掌控者,Google 终于要尝试改变了,在 Android 12 发布后紧接着推出了专门为大屏幕设备适配的 Android 12L 系统,这次 Google 能成吗?

面向大屏幕设备的 Android 12L

上个月末,Google 公布了面向大屏设备的 Android 12L 系统,随后陆续更新了新系统的开发标准文档、设计资源等。

▲ Google 预计在明年年初推出 Android 12L 正式版

按照 Google 的规划 Android 12L 在今年冬季开始测试,到明年第一季度正式推出,到时会有搭载该系统的新设备发布,而目前想体验的话就只能使用官方提供的 Android 模拟器。

由于是面向开发者的预览版系统,普通用户能感知到的功能变化其实不多,对于国内用户而言,甚至还会有种「熟悉感」。

Android 12L 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来自 Dock 栏,相比手机增长了不少,不过可能是首个预览版的问题,常驻应用只能保留 5 个,系统底部的小横条作为手势交互区依然保留,操作方式和 Android 12 大同小异,国内用户应该也能快速上手。

长按应用从 Dock 栏中拖出就会自动自动进入分屏模式,从底部上滑进入多任务系统后,底部同样有一个分屏按钮,方便用户操作。

对于大屏设备而言,分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屏幕除了显示更多,提升展示信息量,分屏显示 2 个应用也能更好地提升操作效率,Google 甚至表示要让所有的应用启动后自动进入分屏模式。

双列显示是另一个比较容易感知的功能,屏幕增大之后,通知栏改成了两列,设置等应用也是,算是对屏幕空间的有效利用。

至于还没有适配的应用,Google 表示会提供一个兼容模式,提升应用的稳定性和视觉观感。

Android 12 上最大的设计变化来自 Material Design,如今它也来到了 Android 12L 上,Google 为此特别推出了新的适应性设计,专门为大屏设备设计。

简单来说适应性设计会根据屏幕大小决定应用内容显示模式,就拿 Gmail 为例子,手机正常竖屏显示,屏幕更大的折叠屏手机采用双列显示,而屏幕更大更修长的平板屏幕则在双列显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桌面端一样显示三列。

按照惯例 Google 系应用将会是首批适配适应性设计的应用,第三方应用在美学设计上可能会与官方公布的案例有区别,但最终的 UI 排列基本上还是会遵循标准的。

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除了适应性设计,无论是双列显示还是更便捷的分屏功能,此前我们都在小米、华为等国内厂商发布的 Android 平板中见到过,像是 MIUI 平行窗口。

▲ MIUI 的平行窗口.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国产手机厂商走在 Google 前面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尤其是在平板这个品类,要知道 Google 此前对这一品类几乎是放养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Android 12L 完全是「学习」友商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建立标准,推动 Android 平板应用生态发展,比起强制放大、拉伸应用,适配后的平板应用显然体验更好,不会出现应用展示比例错误、显示模糊的情况。

一次改弦更张

其实这已经不是 Google 首次推出面向平板的 Android 系统了,早在 2011 年就推出了面向平板的 Android 3.0 系统,并更新了多任务系统等功能。

▲ Android 3.0 界面

然而,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一系统,和手机不一样,Google 在 Android 3.0 系统上选择了闭源,与摩托罗拉等几个厂商共同开发这一生态,其他厂商很难获取相应系统,快速推出相应的设备。

闭源是为了更好地建立规范,但显然 Google 步子迈得太快,当时 Android 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并不算非常高,用户接受度也并不是很高,Android 3.0 系统就只能昙花一现,从 Android 4.0 开始就将手机平板合并且开源了。

从 Google 发布的 Android 12L 开发和设计文档来看,这次它吸取了教训,还是和往常一样选择将系统开源,严格来说其实手机也可以使用 Android 12L 系统,但体验上和 Android 12 差别不大。

▲ Android 12 和 Android 12L 都用上了 Material You 设计

其次,就是降低开发者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Google 在 Android 12L 的开发文档中表示该系统主要为 600dp 以上的设备设计,dp(密度无关像素)是 Google 为了平衡 Android 设备屏幕尺寸混乱特意推出的设计标准,它和像素密度(PPI)挂钩,两者可以通过一定比例换算。

不同手机、平板虽然屏幕尺寸不一样,但屏幕分辨率还是在一定区间内,通知栏和底部手势区都是固定的,那么只需要划定显示元素大小就能保证内容不被遮挡,以 dp 为标准刚好就能划定显示元素大小,甚至不会受分辨率高低影响。

▲图一低分辨率屏幕中以 dp 为标准显示,图二高分辨率屏幕以 dp 为标准显示. 图片来自:Google

当然 dp 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设计标准,它只能覆盖目前主流的屏幕尺寸,对于一些相对少见的设备还是没办法,像个人开发者或中小型机构也会因为适配成本选择性地放弃适配部分设备,最终到用户手里就是应用显示不全或强制拉伸。

对比来看,iOS/iPadOS 生态就好多了,苹果推出的产品有限,屏幕尺寸也就那么几种,开发者维护起来会轻松一些。

现在你或许能了解为什么 Google 要在 Android 12L 上推出适应设计,三种不同的比例很好的匹配了不同尺寸的设备,以 dp 为标准也能尽量保证元素显示一致性,

▲根据屏幕尺寸调整应用内容显示

以代码为基础的适应性设计也能减轻开发者工作量,至于怎么显示将由系统检测设备尺寸和分辨率之后自动匹配。

一次开发适配多个设备,华为和苹果等科技大公司都在做这件事,也是业界的主流发展方向。

此外,Google Play 应用商店也针对 Android 12L 做出了一些特别的变化,要新增一项大屏幕应用评分,来展现是否适配、体验如何,Google 也会根据大屏幕应用质量指南对商店内的应用做出评估,并展示在应用界面,方便人们选择。

评估数据分享本身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或许明年 Android 12L 正式推出时,我们也能在国产 Android 平板的应用商店中看到类似的功能。

能否追上 iPad,不仅要看 Google

在官方推文中,Google 表示目前已经有超过 2.5 亿大屏幕设备搭载了 Android 系统,这时推出 Android 12L 对于它而言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平板市场回暖,促使多个厂商回归,小米、华为、realme 等厂商都在推出 Android 平板厂商,数据调研机构 IDC 也表示 2021 年上半年全球平板市场仍然在稳步提升。

▲三星 Galaxy Fold 3

另一个契机则来自折叠屏手机,从三星推出首款 Galaxy Fold 折叠屏手机到现在已经 3 年了,这类产品硬件成熟度越来越高,就等成本进一步降低,走向普及了。

此前 SamMobile 就曾报道称 Google 要推出相应的折叠屏设备,相关的消息今天仍然时有出现,Android 12L 就像是为建设一个足够好的基础应用生态做准备一样。

9To5Google 曾经尝试以三星 Galaxy Fold 3 同款尺寸开启模拟器,体验 Android 12L 预览版,双列显示、更便捷的分屏功能对于 7.6 英寸的 Fold 3 而言其实还是蛮适用的。

▲ 折叠屏中间折叠区域可能被遮挡,需要开发者针对性做出调整. 图片来自:9TO5Google

Google 在 Android 12L 的开发文档中也提到了,系统要做到识别折叠,避免应用内容被铰链区域遮挡,同时适应性设计也能更好的适配内屏和外屏,真正发挥出折叠屏大屏幕的优势,看到更多内容。

Android 12L 系统是一个好的开始,真正要追上 iPad,关键不在于销量,而是 Android 平板能做什么,如果还是只是用来刷剧娱乐,那么它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应用生态丰富度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Android 平板生态如果有 Procreate 这样的创意应用,乃至 Photoshop 这样的生产力应用出现,和 iPad 的差距才会缩短。

谷歌的折叠式屏幕像素是“死胎”。折叠式屏幕注定是大玩家的生意吗?

Pixel Fold 是一台充满着王家卫风格的手机:它像一只没有脚的小鸟,一生只会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在数码圈里,关于 Google 要进军折叠屏手机市场的传言不绝如缕,而在今年在 Google 宣布要推出更加适配大屏交互的 Android 12L 后,Google 与折叠屏的关系变得更加暧昧。

▲ 更适应大屏幕的 Android 12L

并且在上个月 Google 还用三星的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3 和 Galaxy Z Flip3 拍摄了一条名为「未来已经展开」的宣传广告,展示 Google 应用在折叠屏手机上有很好的适配性,这引发了人们更多的遐想。

就在人们在猜测这台传言中的 Pixel Fold 是否真的存在时,咨询公司 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根据其供应链来源给出了颇具可信度的分析:好消息是,Pixel Fold 真的存在;坏消息是,Google 现在放弃了这个项目。

DSCC 的 CEO Ross Young 在分析报告中称 Google 已经决定不把 Pixel Fold 推向市场,停止向供应链采购折叠屏相关的零件,所以预计在 2022 年上半年之前,这台传闻中的「折叠亲儿子」都不会在市场出现。

根据 DSCC 的这份报告,Google 之所以选择保守,很可能是因为三星的两款折叠屏新品销量都好于预期,折叠屏市场的竞争难度要比预估的更大。

而在由苹果和三星主导的传统智能手机市场,Pixel 手机的声量依然微薄,Google 还面对着许多困难,与其双线作战,Google 选择将精力更加集中在推广 Pixel 系列上。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Pixel Fold 传言的落地居然是因为开发项目被取消,即便 Google 愿意相信折叠屏会是未来,但这道通往未来的大门却没有为 Google「展开」。

将 Pixel 折叠后会变得更好吗?

Pixel Fold 的外观一直是个迷,目前有关 Pixel Fold 的任何设计细节,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 Google 为折叠屏手机申请的一些设计专利。

▲ 图片来自:@WaqarKhan

而另一份专利则是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两块屏幕可以同时展开,获得一个更大视野,此前在华星光电等厂商的展示中我们已经见到过类似的产品。

不过这些设计最终不一定会变成现实,因为这些专利也有可能只是在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占坑,这种专利策略不并少见。

▲ 图片来自:@WaqarKhan

结合这些专利和供应消息来看,Pixel Fold 最有可能和 Galaxy Fold3 一样,计划配备横向折叠的 7.6 英寸显示器。

ET News 还报道称三星还计划会向 Google 供应 UTG 超薄玻璃,以及 120Hz 高刷新率的 LTPO 屏幕,配置看齐自家的 Galaxy Fold3。

如果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 Pixel Fold 的硬件配置可以说是处于折叠屏手机的顶尖水平,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台披着 Pixel 外衣的 Galaxy Fold3。

但看齐三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Pixel Fold 硬件成本可能比 Galaxy Fold3 更高,而如果价格和体验拉开太大的差距,消费者为什么不选择产品更成熟的三星呢?

先看看最核心的芯片组。Google 在发布 Pixel 6 系列时,一并推出了其与三星合作打造的首款自研芯片 Tensor。

然而根据一些用户的体验来看,Tensor 并没有 Google 宣传的那么美好,抱怨主要集中在 Pixel 6 系列的功耗大、不稳定、甚至指纹解锁还会慢人一步。

作为初代产品,Tensor 的状况百出应该在情理之中,在受到用户的反馈后,Google 也在积极地修复这些 Bug,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 Google 在驾驭这颗自研芯片上缺乏经验。

基于 Tensor 种种不经如「谷」意的表现,如果 Google 贸然将 Tensor 应用在 UX 更复杂的折叠屏上,很难相信 Pixel Fold 的稳定性可以优于已经过三次产品迭代的 Galaxy Fold3。

拍照也许会是 Pixel Fold 能与 Galaxy Fold3 拉开差距的差异点,在 Pixel 6 系列发布时,Google 介绍的动态模糊、魔法消除、肤色矫正等一系列计算摄影功能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根据 9to5Google 在 Google 相机 app 找到的相机代码显示,Pixel Fold 原计划采用的很可能不是 Pixel 6 Pro 上新的三摄模组,而是从 2018 年的 Pixel 3 一直沿用到 Pixel 5 的 IMX363 祖传主摄。

由于折叠屏手机的零件成本很高,手机厂商在相机模组上相比旗舰手机缩水并不难理解,三星等其他厂商也采用的相同的策略,但将 Pixel Fold 与 Galaxy Fold3 等采用了多摄模组的竞品放在一起对比,纵使 Google 有独家算法优化,也很难吸引到消费者。

不稳定的自研芯片、难以平衡的硬件成本,单纯从硬件的角度来看,Google 如果现在推出 Pixel Fold 与 Galaxy Fold 等产品正面交锋,确实不是一个理智的决策。

折叠屏手机,注定是场只属于「大玩家」的游戏。

少数人的玩具,大玩家的游戏

根据调研机构 Canalys 的最新报告,2021 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排名前五依次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 和 vivo,其中除了苹果,其他几个厂商都对折叠屏市场虎视眈眈。

小米在今年年初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 Mix Fold,OPPO 和 vivo 也不时传出一些新动作,积极地为折叠屏布局。

而作为折叠屏市场「头号玩家」的三星更是凭借 Galaxy Fold3 和 Galaxy Z Flip3 刷新了系列的销量记录,仅靠预订量就超过了三星折叠屏手机的总销量。

另一位「老玩家」华为也在最近为 Mate X2 做了一次小升级,推出了素皮版本,还有消息称华为接下来可能会带来一款与 Z Flip 类似的纵向折叠产品。

折叠屏手机市场小众但不冷清,相比起两年前,无论是厂商或是品类都丰富了不少,但无一例外的是,参与的都是大玩家。

▲ 图片来自:Counterpoint

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统计预测,2021 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会达到 2020 年的 3 倍,约为 900 万台,其中三星以 88% 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而与整个手机市场动辄十数亿的体量相比,折叠屏市场微乎其微

折叠屏之所以曲高和寡,究其原因还是「贵」。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万起步的售价注定了它与大众消费者无缘,而对于厂商而言,高昂的研发成本也使得零件成本难以压缩,即便是拉高定价,也很难靠其低微的销量盈利。

这是因为,折叠屏相比传统手机,增加了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本。

韩国咨询机构 CGS-CIMB 发布了一份关于初代 Galaxy Fold 的研究报告,其中估算了 Fold 的原料成本,并与同期的 Galaxy S9+ 和 iPhone XS Max 作比较。

其中 Fold 的屏幕组件成本几乎是 iPhone XS Max 的两倍,机械零件成本也相当高昂(主要是集中在转轴),即便售价比 iPhone XS Max 高 800 美元,两者的利润率才勉强持平。

由于屏幕成本占据了折叠屏手机的大头,谁能将屏幕成本控制得更低,谁就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折叠屏看似是一场技术力的竞争,其实更像是大厂商间供应链管控能力的大比拼。

事实上,Galaxy Z Fold3 和 Galaxy Z Flip3 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其相比上一代更低的起售价。

在这方面,拥有屏幕自主生产能力的三星有着天然成本优势,而背靠京东方的华为、背靠维信诺的小米则会更加被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折叠屏更像是手机厂商的供应链管控能力成熟过程中自然而然诞生的产物,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像 Google 等小厂商(就手机市场体量而言)不敢贸然入场,或者中途黯然离开。

▲ 图片来自:XDA

折叠屏等技术就是智能手机厂商的「超级跑车」——跑得快、卖得好不是目的,折叠屏手机的使命,是以未来技术之名将品牌价值上探到更高领域。

随着越来越多大厂的入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折叠屏市场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

当折叠屏手机的耐用性和价格都逐步追上传统手机,届时再来讨论「折叠是不是显示的未来」才会有更大的意义。

pianke的谷歌核心制造水平如何?绝对性能必须让位于像素AI

兼容并包的 Android 系统,造就了百花齐放的 Android 智能手机。但对于机皇的称号,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而 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则把「目前最佳 Android 手机」的称号送给了 Pixel 6 Pro,称其有着优秀的相机、流畅的系统以及独有的外观。

▲ Android 12.

造就这些特色的除了 Android 12 系统,还有 Google 首枚自研芯片 Tensor,如此的软硬结合成就了几年间竞争力、关注度最高的 Pixel,没有之一。

在 Pixel 亮相之前,有着苹果自研 A 系列芯片的珠玉在前,Tensor 也被贴上了「炸场」的标签,似乎 Google 也会拿出一枚足以名垂青史的自研 SoC。

只是随着 Pixel 的出货,Tensor 的架构、性能也被彻底解构,但它在性能、功耗上的表现还不足以称得上「成熟」。但在一些功能模块的取舍上,颇具 Google「设计」的匠心。

到底是自研,还是「魔改」

21 世纪的半导体产业已不像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百家争鸣,更像是几大寡头之间三分天下。

Google Silicon 团队在 Tensor 上已经投入了三到四年,但对于一款面向于智能手机的处理器 SoC 而言,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想要「出道即巅峰」实属有些痴人说梦。

▲ Google Tensor. 图片来自:@Sundar Pichai

隔壁的苹果在芯片产业上投入了接近三十几年,水瓶座、PowerPC 均折戟,最终在 2010 年发布自研 A4 芯片,并终于在 A7 上「一炮而红」,甩下对手几个身位。

Google Silicon 团队此前并没有复杂 SoC 芯片的设计、制造经验,此前的作品更多的是 Pixel 2、Pixel 3 的图像处理芯片 PVC,Pixel 3 及后续的 Titan M 安全芯片。

▲ Titan M 安全芯片.

Tensor 则是 Google Silicon 团队的首款「作品」。

Google Silicon 团队的副总裁菲尔・卡马克(Phil Carmack)在 Ars Technica 的采访之中曾坦言,「虽然我们是初涉 SoC 领域的团队,但我们知道如何去打造一枚专业级芯片,我们有着非常可靠的实现路径。」

所以,有些类似程咬金的 Tensor 到底自研几分,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在 Pixel 6 Pro 发售之后,Anandtech 就对 Tesnor 做了一次彻彻底底的解构与分析。

简单来说,Tensor 与三星 Exynos 的命名规则较为接近,并且几年前,就传出三星半导体已开始提供「半定制」芯片的服务。

ETNews 甚至在 8 月份的报道中就表明,三星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技术与功能,甚至可以在芯片设计阶段就可以介入。

虽然近些年,三星的 Exynos 芯片不如高通和联发科,但在角色上,三星已然不再是简单的芯片制造商,格局打开了。

除了背景信息,Tensor 与 Exynos 用着相同的 CPU、GPU 架构,且电源管理、IO、存储控制器等等大功能模块均为同源。只是,在 SoC 大功能模块的设计之上有着「客制」的影子,Tensor 与 Exynos 有着很大的不同。

▲ 三星 Galaxy S21 Ultra 与 Google Pixel 6 Pro. 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

直白的说,Tensor 便是三星「半定制」芯片服务的一个客户,Google 提供设计主旨,三星负责搭建生产(此处埋个伏笔)。

严格来说,Tensor 应该是一款「客制化」的芯片,并非由 0 到 1 创造,而是从 1 到 2,或者 1 到 3。

这也基本解开了 Tensor 身世的一个谜题,但这并不能否定 Google Silicon 团队的投入,毕竟芯片不是艺术品,「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

Google Tensor 到底什么水平?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Google Tensor 的 CPU 大概是 A12(被中核心拖累),GPU 比高通骁龙 888+ 强点(但功耗奇高),AI 性能前无古人(3 倍于 888+)。

Tensor 的 CPU 并没有选择主流的 1+3+4 架构,而是选用了 2+2+4 架构,两颗 X1 超大核心,两颗 A76 大(中)核心,以及四颗 A55 小核心。

▲ 同宗不同源的 Exynos 2100 与 Google Tensor. 图片来自:Anandtech

具体来说,Tensor 的 X1 核心 2.8GHz 的频率是要低于 Exynos 2100 与高通骁龙 888(888+),并且相对于 Exynos 2100,Google 给设计了 1MB 的 L2 缓存,与骁龙 888 齐平,超过 Exynos 2100。

两颗降频的 X1 在性能表现上无出其右,较低的频率选择也让 Tensor 能够长时间的运行高负载而不降频。

到了大(中)核心,Tensor 没有选择更新的 Cortex-A78 核心,退而求其次的用上了 Cortex-A76。A76 实则是两年前的核心架构,最早出现在高通骁龙 855 上,而现在多出现在骁龙 7 系上(这里再埋一个伏笔)。

小核心使用的是 Cortex A55,频率为 1.8GHz,算是高端芯片的标配。而 Google 同样给配备了两倍于 Exynos 2100 的 L2 缓存,来到 128KB,再次向骁龙 888 看齐。

与大核心 A76 类似,小核心 A55 同样有着一个「迷」,Tensor 将 L3 缓存与 A55 核心频率绑定,这与 Exynos 2100 专用的 L3 缓存频率不同,会引起延迟、功耗的问题(再加一个伏笔)。

GPU 上,Tensor 配备的是 Mali-G78 MP20,几乎是公版 G78 的天花板,L2 频率直接拉到丧心病狂的 996MHz,相对于 Exynos 的 MP14 来说,增加了 42% 的核心数,还堆高了频率,那就是用功耗来换取极限性能了。

如此设计的 Tensor 在实际表现上,其实是有点偏科,2 枚超大核心的存在使得其单核心性能足够,但 A76 的存在,整体拖累了 Tensor 的多核性能。

▲ Google Tensor GeekBench 5 跑分. 图片来自:anandtech

只是,Tensor 最致命的是内存延迟较高,甚至不如 Exynos 2100。CPU 在等待内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光发热。在一轮的测试中,Anandtech 表示 Tensor 用去的时间更长,成绩低于骁龙 888,但耗电却更高(多 13.8%)。

CPU 之中,亮眼的只有两枚 X1 大核心,而能效较差的 A76,以及与 L3 绑定的 A55,最终导致了 Tensor 发热、缓慢的运行效率。

GPU 如同理论分析,高能高耗,峰值功率直接堆到 8~10W,但 Pixel 6、6 Pro 都未用当下搭载高通 SoC Android 手机的 VC 散热板或者其他散热手段,散热水平「更像是 iPhone,而非是 Android」,积热严重只能降频,还未完成一轮测试,Pixel 就开始降频了。

而对于 GPU 冲到 8~10W 的功率水平,我只在一些骁龙 888 的电竞游戏手机中看到过,要知道它们可是有类 PC 级主动散热系统,并且外置电源的状况之下。

要说在 CPU、GPU 的设计上有所遗憾的话,那在 ISP(图像处理器)、TPU(机器学习引擎)配置上,Google 把自己的优势彻彻底底的发挥了出来。

ISP 把 Exynos 的和 Google 的定制图像芯片整合在一起,Exynos 的部分负责图像的采集和前期处理,而 Google 定制的部分就负责「计算」,反映在 Pixel 6 Pro 产品上,就是视频 HDR Net、动态模糊、人物抠像等等功能。

而 Tensor 内置的 TPU 才是 Tensor 命名的缘由,它采用最新的机器学习处理架构,并对 Android 12 系统进行过优化,不过如同其他芯片的机器学习、AI 模块所能直接表现出来的特性还比较「模糊」。

在 Pixel 6、6 Pro 上最为直观的就是系统、动画流畅,语音、图像识别速度很快这类特性。而对于 Tensor 上这颗 TPU 的性能在一些模型的跑分中,也超过了现在流行的主流 SoC(包括高通骁龙 888 与 Exynos 2100)。

另外,Google 官方还未向开发者公布这颗 TPU 的 SDK,因而 Tensor 内置的强大算力的 TPU 仍是 Google 独享,暂时落后于苹果 A 系芯片的开发生态。

为何如此设计 Google Tensor?

在解构 Tensor 之时,我留了几个伏笔,一是三星负责生产,二是 CPU 大核心 A76 的选择,三是 A55 小核心的设计问题。

其实关于 Tensor 的设计取舍还有许多的疑问,比如 2+2+4 架构的选择,做 Tensor 的初衷等等。

▲ Google Silicon 团队高级主管莫妮卡・古普塔(Monika Gupta). 图片来自:businessworld.in

「对于 Google 来说,我们希望把 AI 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Google Silicon 团队高级主管莫妮卡・古普塔(Monika Gupta)又打了个比方「甚至我们园区餐厅的菜单也可能是由 AI 根据我们的喜好来设计的。」

「我们不想生产传统意义上的智能手机」,Google 想要 AI 和机器学习处理能力大增的设备,但市面上的处理器并不满足 Google 的需求,更强的 AI 才是 Google 选择自研芯片的初衷。

这也是我们在 Tensor 上看到配备足够强大 TPU 的的原因。而 Google AI 部门中最常用的名称就是「Tensor」,取名 Tensor 的意味相当明显。另外,Tensor(张量)这个词本身就很 Google,很工程师文化。

「Pixel 6 的机器学习代码放在旧 Pixel 上,依然能够运行,但效率就差了一些。」Tensor 中独树一帜的 AI 性能并非是「空谈」,莫妮卡补充道「Google 已经把研发部门最新最强的成果呈现在 Pixel 6、6 Pro 之中。」

「一切与你想要达成的目的一致」,这个目的就是效率,Google 认为两个超大核以中等负载运行下的效率要远高于一颗大核,并且能效比也更高。

Google Silicon 团队的副总裁菲尔・卡马克(Phil Carmack)也举了个例子,「打开相机,除了你看到的一切,SoC 内部的 CPU、GPU、ISP、TPU 在不断地运行、计算,复杂的场景会牵扯到大量机器计算。」此时交由两颗 X1 处理器,更游刃有余。

「如果你需要更灵活的响应速度,高效率、高性能的达到目的,两枚 X1 的配备是要比当下的一颗超大核心配备要更为优秀。」

至于大核心选择 5nm 的 A76,而非更新的 A78,并未出现在这则访谈之中,由此我们只能猜测 Google 的意图,大概有这么几个情形。

一是,Google 认为 5nm 制程下的 A76 相对于几年前 7nm 的 A76 性能提升 20%,足够应付轻量负载,再高就交给双 X1。

二是,Google 对 A76 核心有着丰富的调教经验,更有利于直接复用此前在 Pixel 上的机器学习,无需重新去适配调用。

三是,在 Google 与三星进行合作设计 SoC 时,由于 A78 太新,三星暂时还未能提供 A78 核心,Google 退而求其次选择 A76。

无论以何种考量,初代的 Tensor 在 CPU、GPU 的选用上还是让 Google 吃了一堑,2+2+4 的架构以当前 Android 12 的调度之下,与 Google 的预期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Google 为何要造芯?

Google CEO 桑达尔・皮查(Sundar Pichai)将 Tensor 芯片称为「迄今为止在 Pixel 领域最大的创新」。

▲ Pixel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自:CNET

对于 Pixel 来说,即使抛开 Tensor,Pixel 6、6 Pro 仍然是 Pixel 翻开新篇章的产品,回归主流的硬件,全新的 Android 12 以及足够 Google 的设计。

而「自研」的 Tensor 并没有超越当前同代的处理器,但它在 Google 的设计之下,以求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呈现一台非常规意义上的手机。

纵使配合 Android 12 的 Pixel 6、6 Pro 还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表现,而 Google 强调的 AI、机器学习功能暂时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不过,对于 AI、机器学习大拿 Google 来说,彻底的吃透 Tensor 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如同 Google Silicon 团队卡马克所言,在统一的处理器架构之下,市场上传统意义的产品太多,Google 的 Pixel 系列想要分得一块蛋糕,选择不同的策略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仅是 Google,手机厂商自我造芯已然成为一股潮流,像是 vivo V1、小米的澎湃,实质上与 Tensor 较为接近,就是够独特、与众不同的产品。

以及想让自己对产品有着足够的自定义权,而非是随着市场主流处理器架构而不断地调整产品形态,就好似今年的 Android 旗舰全部在内部散热上下文章一般。

从这个意义来说,绝对性能并不在第一梯队的 Tensor 对 Google 来说实则是成功了,它并未被市场大潮所裹挟,Tensor 偏向 AI、机器学习的设计已为 Pixel 系列打上了 Google 最强的印记。

CAS团队:谷歌的量子霸权优势不再存在

当下,中国的量子计算研究正在飞速进步。2021 年 11 月 4 日,中科院团队在 arXiv 预印本库发布新成果。据悉,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张潘研究员带领博士生潘峰,和来自北大元培学院的实习生陈珂杨,提出一种新型模拟方法。

该方法利用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所对应张量网络的空间结构和低秩结构,结合了稀疏态概念的张量网络缩并新方法,最终实现仅使用一次张量网络缩并,即可完成大量不相关位串的振幅计算,大大降低了获取不相关采样的计算复杂度。

目前,该论文以《Sycamore 量子优势电路采样问题的求解》(Solving the sampling problem of the Sycamore quantum supremacy circuits)为题,发布于预印本平台上[1]。

图 | 相关论文(来源:论文 [1])

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此前存在的量子计算机模拟方法,要么需要超级大的内存存储量子计算机的态矢量,要么需要重复至少两千次计算,每次计算给出量子计算机的一个完美采样,才能够在相同保真度下模拟谷歌的量子计算机。

在之前的方法中,一次张量网络缩并只能计算单个、或一个批次的相关位串的振幅和概率。如果想得到大量不相关位串的振幅,则需要重复缩并张量网络至少两千次,计算量太大因此无法进行实际计算。

15 小时完成 53 量子比特、20 循环的谷歌悬铃木量子霸权线路的采样任务

为解决上述问题,张潘团队使用一个含有 512 块 GPU 的计算集群计算了 15 小时,完成了 53 量子比特、20 循环的谷歌悬铃木量子霸权线路的采样任务,并实现了高于谷歌的预测保真度。

(来源:张潘)

具体来说,张潘团队此次提出的新算法主要基于三个创新的张量网络方法:

其一,通过引入特殊的泡利误差矩阵而实现的三维张量网络挖洞方法,以降低保真度的代价减小计算复杂度;

其二,引入稀疏态的概念,将大量不相关位串编码到稀疏的态中,使得单次张量网络缩并即可得到大量不相关的位串振幅;

其三,探索谷歌量子线路中的低秩结构,进一步以轻微降低保真度的代价,简化了张量网络,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来源:张潘)

张潘解释称,给张量网络挖一个洞,意味着断掉两条张量网络中的连边,每条连边的断开可理解为在边上插入 E = 0.5 I + 0.5 Sz 这样一个矩阵。

其中,I 是 2×2 的单位矩阵,Sz 是 Pauli Z 矩阵。这个矩阵实际上是两个(1,0)向量的直积。其意义可理解为保留了一半原始张量网络的信息,另外一半信息被投影掉、也就是丢失了。因此一旦断掉一条边,保真度则会减小为原始的二分之一。

(来源:张潘)

研究中,张潘团队在张量网络中挖掉 4 个洞、并断掉 8 条边,保真度变成之前的 1/64。配合大头算法,挖掉的四个洞会大大减少张量网络缩并的整体计算量。这是因为,整个算法可被认为是费因曼路径积分,而挖掉的 4 个洞即 8 条边会使得路径积分中所需要计算的路径数目变为没挖洞之前的 64 分之一。

张潘估计,未来 E 级超级计算机一旦研发成功,该方法即可在其上进行高效实现。在理想条件下,只需几十秒模拟时间即可完成百万无关样本的采样计算,速度上将超出谷歌的悬铃木量子硬件。

此外,一旦可以完成经典模拟,即可获取在量子计算机无法获得的数值,比如末态的概率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进一步采样,以及以构造损失函数的方法来学习线路参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张量网络方法的计算代价随着张量网络的 treewidth 呈指数级增加,假如硬件量子线路能增加 treewidth,或者能增加两比特门的保真度,即可大幅增加张量网络模拟方法的计算复杂度。

谷歌量子霸权已遭受质疑

从结绳记事到算盘、再到计算机,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到了今天,好的计算能力不仅能帮我们研究人工智能,还可助力人类的各种探索,远到粒子与太空、近到休闲娱乐和竞技。

但是,受限于量子力学效应,摩尔定律无以为继,经典计算机的发展遭遇快速提升计算能力的天花板,为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做计算。

20 世纪 80 年代,自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首次提出量子计算概念之后,相关科研已陆续展开。

2016 年,IBM 展示了可支持 5 个量子比特的首个量子计算机平台,随后发布具备 20 个量子比特的首款商用量子计算机 IBM Q System One。

2019 年,谷歌发布了悬铃木量子计算机,其具备 53 个量子比特,可执行 20 循环幺正操作,可在 200 秒内执行随机电路的采样任务,从而获得百万个近似末态的比特串采样。谷歌预估在经典计算机上执行同样任务,以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Summit 为例需要 10000 年。

基于此,谷歌宣称已实现量子霸权。早已布局量子计算的 IBM 其后在相关论文中表示,假如可以使用 Summit 超算的全部内存和全部硬盘,则只需两天半时间就能完成此采样任务。但在现实中,显然无法使用到 Summit 超算的全部硬盘,因此 IBM 的论文只是提供了一个设想。

与此同时,自 2020 年二季度以来,随着谷歌量子霸权灵魂人物约翰·马提尼斯(John Martinis)的突然辞职,谷歌的量子进展便有所放缓。

2020 年,国内一家公司提出一种张量网络方法,预计需要 Summit 超算计算 20 天可攻克悬铃木量子线路的采样问题。张潘表示:“该方法需要计算 2000 个位串的概率,而每一个位串概率的计算都需要缩并一次张量网络。这使得整体计算量过大,至今尚未付诸行动。”

提出新型“大头”张量网络算法,可极大缩短相关计算时间

本次论文和张潘团队在今年 3 月发表在 arXiv 的预印本论文,在方法上系一脉相承[2]。当时,张潘和博士生潘峰提出一种新型“大头”张量网络算法,可大大缩短大量相关末态位串振幅的计算时间。

图 | 相关论文(来源:论文[2])

大头算法(Big-Head)的特点在于通过把量子线路所对应的张量网络拆分成头部张量网络和尾部张量网络两部分,从而只需对头部张量网络缩并一次,即可得到一个中间张量,用于计算尾部张量网络所对应的所有相关位串的振幅。

(来源:张潘)

在 3 月份论文中,该团队仅使用 60 块 GPU,就在 5 天内完成 200 万相关振幅的计算、以及 100 万相关振幅的采样,其线性交叉熵基准保真度 XEB 为 0.739,远高于谷歌 0.002 的结果,通过谷歌的 XEB 测试。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法单次张量网络缩并只能够得到大量相关位串的概率,如果要得到不相关位串的概率,仍然需要重复多次张量网络缩并。

(来源:张潘)

此次 11 月的论文中,张潘团队进一步发展了“大头”张量网络方法,并与稀疏态、张量网络挖洞方法结合在一起,最终解决了单次张量网络缩并获得不相关位串振幅计算的问题。

未来有望助力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

谈及潜在应用,张潘表示,作为量子优越性的演示,随机量子线路的采样虽然是NISQ(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量子计算的标志和里程碑,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来源:张潘)

不过,为了解决此采样问题所催生的张量网络方法可被应用于真正难以解决的经典问题中,此次新提出的张量网络计算方法,一方面利用了张量网络强大的计算和低秩近似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了先进计算设备 GPU 的强大算力,可帮助统计物理学家更好地解决统计物理中的自旋玻璃问题和应用数学中的组合优化问题。

(来源:张潘)

如能同时结合张量网络的经典计算优势和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计算优势,则有希望帮助我们以量子物理的方式更好地研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目前张潘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在解决量子计算机模拟问题中所挖掘出的张量网络计算方法结合含噪音的量子计算机,解决实际的困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成果一经宣布,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官方公众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谷歌量子霸权的瓦解》对张潘团队的成果进行了报道,文章称“张潘团队提出新的张量网络方法,表明谷歌公司的悬铃木量子计算机的经典模拟可由一万年缩短至数十秒。因此谷歌的量子霸权已不复存在了。”

-End-

参考:

1、https://arxiv.org/abs/2111.03011

2、https://arxiv.org/abs/2103.03074

36氪x谷歌devfest“数字低碳渐进时间”,上海见,11月28日下午茶B期第2期注册开始

伴随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等企业级数字技术逐渐成熟,数字经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经济形态,与此同时,碳中和、碳达峰也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对行业及企业而言,实现低碳减排势在必行。

对各行各业而言,“双碳”目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数字低碳正在进行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驱动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引擎。

2020年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发布的《指数气候行动路线图》评估指出,数字技术在能源、制造业、农业、土地、建筑、服务、交通和交通管理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全球减少15%的碳排放,即2030年所需减少50%碳排放目标的三分之一。各行各业亟需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实践之路,为实现“双碳”目标不断积极探索。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升级,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如钢铁、能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仍然显示高碳特征,这些行业的清洁生产、产能提高、技术改造、结构优化能够极大推动、加速全行业实现低碳转型。

如何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也相信在低碳转型中,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本期To B下午茶将与Google DevFest合作,以“数字低碳”为主题,通过主题分会场的形式,探究“双碳”政策下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在第1期To B下午茶活动中,我们聚焦于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在双碳、限电、环保、减排的环境下,寻找重新定义钢铁行业的数字化答案。本期则将目光转移到如能源、电力、制造等更广泛的领域,思考它们如何借助双碳政策之良机,获取数字化转型之红利,并结合谷歌开发技术,探索更多行业创变的可能。

我们将重点探讨:

「双碳经济下,中国产能结构全面调整」

「低碳进行时,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如何实现“减排不减产,增收不增耗”」

聚焦“双碳”政策下,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究数字技术如何赋能行业发展。

|分享嘉宾

李克斌

李克斌

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

曾任阿斯利康亚太区领导团队成员、亚太区精益和卓越运营负责人,GE医疗上海生产基地精益负责人、上海扬盛副总裁,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优化与精益系统搭建、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对企业整体进管理评价、转型和提升,规划设计搭建了两个引领行业的标杆工厂。曾参与翻译和编写《精益产品和流程开发》、《精益实践在中国II》。

郭睿

郭睿

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水木清碳 CEO

在全球及中国人工碱性矿物碳汇研究领域具有多年研发和行业落地经验。其研究成果曾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并成功被Global Carbon Project收录为全球人工碳汇数据。他也是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Negative Carbon Computing主要发起人,全球实时碳排放监测体系Carbon Monitor核心成员之一。

孙东来

孙东来

极熵科技创始人

孙东来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及法国布尔戈尼大学,是上海市高层次海归专家、浦江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太湖人才。他同时担任国家电网电力金融与电子商务实验室首席专家,浙江省能源业联合会特聘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校友会理事、副秘书长。孙东来博士曾发表SCI/EI及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带领极熵参与10多项国家标准及团体标准编写;获得了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工业产品和设备上云试点示范平台等一系列的国家级荣誉。

沈奕竹

沈奕竹(Brandy Shen)

续翼建筑科技 首席执行官

曾任联想集团全球地产可持续发展及碳减排战略亚太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低碳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地产碳减排数字化解决方案,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企业碳中和战略等。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设备工程系,曾于清华大学建筑环境学系交流访问,现兼任同济大学建筑环境智能与低碳建造交叉学科客座导师。续翼建筑科技于今年9月发布全国首部“建筑碳中和白皮书”于地产业内引发巨大反响,获30余家权威媒体报道。

唐瑷琼

唐瑷琼(Jennifer TANG)

英诺森首席运营官

唐瑷琼女士(Jennifer TANG),现任英诺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公司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相关事务。曾服务于埃森哲中国、SAP(思爱普)中国及Wolters Kluwer(亚太)等多家全球知名咨询及软件企业。

方正浩

方正浩

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管理合伙人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硬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投资,主导投资赛卓电子、非夕机器人、扩博智能、ZStack、同创永益、轻流、医准智能、奥创光子、优也科技、赛舵智能、慧程技术等40多家企业。方正浩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曾就职于海外对冲基金,协助管理比尔·盖茨家族基金等海外机构投资人资产。

更多嘉宾正在确认中……

|活动详情

活动形式:

主题演讲分享+圆桌讨论

活动地点:中国 上海

活动时间:2021年11月28日

|报名参与

我们将邀请能源、电力、制造等行业代表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投资机构、碳中和公司、行业协会及学界代表分享讨论。

如果您是相关领域从业者,或对行业数字低碳转型非常感兴趣,欢迎报名参与。

报名联系人:宁航 ninghang@36kr.com

报名方式:请点击此处报名链接,同时报名主会场和分会场1

|Google DevFest

Google DevFest是谷歌发起,由全球谷歌开发者社区组织运营的年度盛大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为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爱好者搭建了技术交流、学习的平台,汇聚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也产生了无数的奇思妙想。

2021年第11届Google DevFest将于11月28日在上海举行。今年将是特殊的一年,线上线下同步直播,预计关注人数超100万。

本届DevFest以「Explore in Change / 应变唯新」为主题,聚焦机器学习/TensorFlow、移动开发/ Android 12 / Kotlin、Flutter / Dart、Google Cloud Platform 等谷歌技术领域,囊括数据化落地、数字化转型、创新、出海经验 / 直播风口、隐私保护、IP 打造、等多个数字化话题,探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对变化和挑战。

据说,谷歌pixel 6A的新中档机器在主摄像头传感器和tensor定制芯片上已经缩水

随着 Google 通过 Pixel 6 系列重返高端智能机市场,许多人开始关注该公司下一款中端新品 —— 即所谓的“Pixel 6a”—— 将于何时何时到来。最新消息是,9to5Google 已经发现了 Pixel 6a 的早期线索,比如该机将采用低一档的 Tensor 定制芯片组、同时沿用 Pixel 6 系列的后摄横条设计。

Google 提供中端 Pixel 机型已有大约三年,并可追溯到 2019 年的 Pixel 3a 系列。尽管价格实惠,但广大消费者更看重它的软件体验。

然后在 Pixel 4a 身上,谷歌改进了 Google Assistant 智能助理的易用性,接着 Pixel 4a 5G 又紧挨着 Pixel 5 系列被推出。

最近的型号则是 Pixel 5a,特点是选用了更高品质的材料(而不是塑料),辅以一定的防水特性。

Pixel 6a explained Tensor chip, camera specs + more(via)

外形设计方面,除了沿用 Pixel 6 系列的“遮阳板”式横条后摄模组,Pixel 6a 也将成为首款取消 3.5mm 耳机插孔的“A 系列”Pixel 智能机。

参考传统,一些人推测 Google 或在 Pixel 6a 身上保留那颗来自三星的 50MP GN1 主摄传感器。

然而据 APK Insight 团队在谷歌相机 App 中发现的信息,内部代号为 Bluejay 的该机,似乎换成了 12.2MP 的索尼 IMX363 主摄 —— 与 Pixel 3 到 Pixel 5a 都一个样。

除了像素数缩水,Pixel 6 上的 GN1 传感器的实际尺寸也比索尼 IMX363 要更大,意味着前者能够捕捉更多光线和细节。

虽然 Google 机器学习算法对成像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 Pixel 6 身上那枚更高规格的传感器,才是相机改进的重要贡献者。

此外 Pixel 6a 配备了 12MP 的 IMX386 超广角副摄,以及与 Pixel 6 系列相同的 8MP IMX355 前摄传感器。

谷歌65W充电器曝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达1.13w/cm³

IT之家 12 月 6 日消息,今天,ChargerLAB 曝光了一款谷歌暂未发布的 65W 充电器。

ChargerLAB 称,这款 65W 的充电器比一般 30W 的型号还要小,其尺寸为 51.79*42.69*25.87 mm,能量密度高达 1.13 1.13W / cm³。

这款 Google 电源适配器采用了单 USB-C 设计,从铭牌上可以看到,其型号为 G8JK8LPS,制造商为 AcBel,支持 5/9/12/15V3A 和 20V3.25A 输出,最大功率 65W。

目前尚不清楚这款 Google 电源适配器的发布时间。

谷歌在2021年发布了谷歌游戏最佳名单:balance获得最佳应用奖

IT之家 11 月 30 日消息,今日,谷歌正式揭晓 Google Play 2021 年度最佳获奖榜单。

谷歌表示,今年获奖的作品通过创造性、通常是冥想式的方法帮助用户在更深层次上了解自己。获得年度最佳应用奖项的 Balance,就鼓励人们通过个性化的冥想直达内心;Moonly 依照农历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心得和指引;Laughscape 则在引导人们进入冥想状态的方法上颇具新意 —— 通过笑声进入冥想。

IT之家了解到,谷歌将今年的奖项范围扩大到了平板电脑上的应用和游戏,以及 Wear OS 和 Google TV 上的应用。

2021 年度最受欢迎应用和游戏

年度最受欢迎应用:Paramount+

年度最受欢迎游戏:Garena Free Fire MAX

年度最佳应用

Balance

年度最佳游戏

Pokémon UNITE

年度最佳应用榜单

年度最具社会贡献应用

  • Empathy

  • Mentor Spaces

  • Speechify

年度最佳生活帮手应用

  • Blossom

  • PhotoRoom

  • Rabit

年度最具娱乐性应用

  • Clubhouse

  • Noobly

  • Whatifi

年度最具潜力应用

  • Laughscape

  • Moonbeam

  • Moonly

年度最佳自我提升应用

  • Balance

  • Clementine

  • Uptime

年度最佳平板电脑应用

  • Canva

  • Concepts

  • Houzz

年度最佳可穿戴设备应用

  • Calm

  • MyFitnessPal

  • Sleep Cycle

年度最受欢迎 Google TV 应用

  • Disney+

  • ESPN

  • Tubi

年度最佳游戏榜单

年度最佳对战游戏

  • League of Legends: Wild Rift

  • MARVEL Future Revolution

  • Pokémon UNITE

  • Rogue Land

  • Suspects: Mystery Mansion

年度最具创新力游戏

  • Inked

  • JanKenUP!

  • Knights of San Francisco

  • Overboard!

  • Tears of Themis

年度最佳独立制作游戏

  • 7 Billion Humans

  • Bird Alone

  • Donut County

  • My Friend Pedro: Ripe for Revenge

  • Puzzling Peaks EXE

年度最佳休闲游戏

  • Cats in Time

  • Crash Bandicoot: On the Run!

  • Disney POP TOWN

  • Switchcraft

  • Towers

年度最佳平板电脑游戏

  • Chicken Police — Paint it RED!

  • League of Legends: Wild Rift

  • My Friend Pedro: Ripe for Revenge

  • Overboard!

  • 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

谷歌推出了裸眼3D全息视频聊天技术:8K屏幕、4个GPU和一堆摄像头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陈萍、杜伟

这个神奇的「聊天室」,让你和远在天边的他们近距离碰面,互相问候、眼神交流,就像真的互相见到一样。

今年 5 月举行的谷歌 I/O 大会上,在谷歌园区户外进行的开场 Keynote 上,这家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全新产品。

在会上,谷歌公布了一个秘密开发多年的黑科技:全息视频聊天技术 Project Starline。Project Starline 本质上是一个 3D 视频聊天室,旨在取代一对一的 2D 视频电话会议,让用户感觉就像坐在真人面前一样。

通过 Starline,相互视频的人,不需要佩戴任何眼镜或者头盔,真实的就像坐在对面聊天一样,人物细节饱满。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的效果:

实际上,这是由高分辨率传感器、数十个景深扫描传感器以及 65 英寸「光场显示器」重新生成的实时 3D 模型。谷歌表示这一项目已开发了数年之久,其背后是大量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空间音频和数据压缩技术。谷歌还为此开发出了一套突破性的光场系统,让人无需佩戴眼镜或耳机即可感受到逼真的体积和深度感。

我们可以想象实现这一技术有多难,首先你需要让大脑认为有一个真人坐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其次图像需要高分辨率并且没有伪影;此外是音频问题,因为系统需要让声音听起来是从对面人的嘴里发出来的,还有诸如眼神交流等的小问题。

这项前沿黑科技背后的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呢?想必很多人都想了解,近日,谷歌在一篇论文中公布了 Project Starline 演示背后的技术。

论文地址: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pub-tools-public-publication-data/pdf/424ee26722e5863f1ce17890d9499ba9a964d84f.pdf

硬件部分,Project Starline 系统围绕一个以 60Hz 运行的大型 65 英寸 8K 面板构建。围绕它,谷歌的工程师布置了三个用于捕获彩色图像和深度数据的「捕获 pod」。该系统还包括四个额外的追踪摄像头、四个麦克风、两个扬声器和一个红外投影仪。整体来看,系统需要捕获来自四个视角的彩色图像以及三个深度图,共计七个视频流。系统还需要捕获 44.1 kHz 的音频,并以 256 Kbps 编码。

显然,所有这些硬件都会产生大量需要传输的数据,谷歌表示,传输带宽从 30Mbps 到 100Mbps 不等,具体取决于用户衣服的纹理细节和手势的大小。因此,这远远超过标准的 Zoom 通话。Project Starline 配备了四块高端 NVIDIA 显卡(两块 Quadro RTX 6000 卡和两块 Titan RTX)来对所有这些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端到端延迟平均为 105.8 毫秒。

系统实现

如下图 4 所示,谷歌的系统主要有两个组件:一个包含显示器、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照明器和计算机的显示单元,另一个是包含红外背光并用作 bench seat 的背光单元。两个单元都包含向墙壁和天花板倾斜的白色 LED 灯条,用于产生柔和的反射照明。

捕获子系统由三个同步立体的 RGBD 捕获 pod 组成:两个在显示器上方,一个在显示器下方的「中墙」(middle wall)中。更下方的 pod 包括一个额外的彩色相机,用于放大拍摄对象的脸部。另外,四个单色追踪摄像头中的两个在显示器上方,其余两个一侧一个,用于捕捉眼睛、耳朵和嘴巴的高速广角图像。

下图 5 展示了捕获和显示组件的排列。

更详细的系统组件信息如下:

下图 6 为系统中的数据流,展示了 Starline 主要的处理组件如何映射到 GPU 和 CPU。系统中的所有视频处理都在 60 Hz 下进行,除了 120 Hz 的面部跟踪和 180 Hz 的红外立体模式捕获。

照明

谷歌使用间接「反弹」(bounce)光源创造了一个柔和的照明环境。在显示和背光单元的侧面和背面,白色 LED 灯带照亮了周围的墙壁,产生舒适的漫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锐利高光。与明亮的 LED 直接照明相比,这种散射的光对用户来说也更舒适。

同时,光亮保持一定的不均匀分布也很重要。谷歌发现,完全均匀的入射光使人脸和其他 3D 形状看起来扁平且不真实,阻碍了系统中其他 3D 效果的发挥。摄影师尤其是电影摄影师将拍摄对象完全照亮和阴影两侧之间的对比度称为「照明比」。为了保持对象的立体感,谷歌在邻近墙壁的显示单元一侧使用更强的强度,产生大约 2:1 的照明比。

展示效果如下图 7 所示:

色彩校准

谷歌通过调整每个相机的增益、色彩校正 (3×3) 矩阵和 gamma 对系统的 RGB 相机进行色彩校准,以使标准色彩目标 [McCamy et al. 1976] 匹配 D65 光源下的参考色彩值,抵消了室内照明的影响。经过色彩校准的显示器在 D65 光源下拍摄的图像看起来像是在当地房间的照明条件(强度和色彩)下拍摄的。这种色彩校准方案可确保系统自动校正两个用户位置之间的细微照明差异。

对象捕获

谷歌的目标是渲染每个用户的新图像,这是因为它们应该出现在其他用户的左眼和右眼。显然,如果可以将相机精确地放置在这些眼睛位置,那么捕捉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遗憾的是,这是不可行的。一方面,这些位置位于显示器的中心附近,因而会被遮挡;另一方面,用户将会在所有 3 个维度上自由运动。新兴的透视显示技术或许能够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透明的自动立体显示器还不存在,并且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观看者的运动问题。

因此,谷歌将捕获传感器放置在显示器的外围。由于显示器对着本地用户的角度很大,因此捕获视角与需要渲染的眼睛位置相距甚远。为了解决这种大视差,谷歌使用可见光和近红外(NIR)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的组合来重建用户的几何近似值。

如上图 5 所示,传感器分布在三个捕获 pod 中,两个在显示器上方,一个位于其下方的中墙。上方的 pod 可以很好地观察手势以及头部和躯干的侧面,同时下方的 pod 又能很好地观察颈部、面部和下巴。pod 的体积足够大,宽 1.4 m、高 1.0 m 和深 0.9 m,用于捕捉坐着自然谈话和打手势的用户的头部、躯干、手臂和手。

3D 脸部追踪

谷歌采用了四个同步的 1280×1024 单色相机,它们以 120Hz 运行并配有过滤器来阻挡 NIR 光。对于每个捕获的图像,谷歌检测面部并定位 34 个面部标志 [FaceDetector 2019]。此外,他们还将眼睛、嘴巴和耳朵的 2D 位置确定为邻近标志的加权组合。为了让四个追踪相机中至少有两个找出这些对象,谷歌使用三角测距法(triangulation)来获取它们的 3D 位置。

视频压缩以及传输

来自 RGBD 捕获 pod 的四种颜色和三种深度流在 GPU 上进行压缩,并使用 WebRTC 与追踪的 3D 面部点一起传输。

通过使用视频压缩技术,该研究能够利用现代 GPU 中高度优化的视频编码器和解码器。具体来说,他们使用四个 NVIDIA GPU 的 NVENC/NVDEC 单元。这样一来会有足够的吞吐量处理四种颜色和三种深度流在全分辨率和 60Hz 的帧率。颜色和深度流都使用带有 YUV420 chroma 子采样的 H.265 编解码器进行编码。颜色流每通道使用 8 位, 深度流每通道使用 10 位,深度数据存储在 Y 亮度(luminance)通道中,而 UV chroma 通道设置为 512(灰色)。该研究通过省略双向编码 (B) 帧来减少编码和解码延迟。

渲染

在接收客户端上解压好 3 个深度图和 4 个彩色图像后,该研究从本地用户的眼睛位置渲染虚拟远程用户左右透视图。它由三个步骤组成:

对于每个 4 色相机,通过为每条射线找到与输入深度图融合的表面的第一个交点,使用光线投射计算阴影图;

对于 2 用户视图 (左和眼) 中的每一个,使用相同的光线投射算法计算输出深度图;

对于每个输出深度映射点(output depth map point),计算由第 1 步得出的阴影映射图加权颜色混合。

对于左视图和右视图,该研究通过将彩色图像投射到融合几何体上来获得每个像素的颜色(图 10):

图 11 显示了没有边缘融合的不规则像素化轮廓。该图还显示,基于图像的融合提供了比轮廓附近体积融合(volumetric fusion)更完整的重建:

声音传输

该研究使用的音频传输技术是将一系列先进技术进行组合:talker-tracked 波束成形、混响消减、WebRTC 传输、talker/listener-tracked 虚拟音频合成、双耳串扰消除分频组合以及振幅平移。与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相比,对谈话者和倾听者精确的追踪是共享空间达到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图 12)。据了解,这是首次在视频会议中无需耳机、头部追踪的音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