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量子计算团队再次发送自然!或者为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铺平道路

撰文:库珀 编审:寇建超

谈起量子计算,大多数人只有模糊的概念,这是一项高深且极具革命性的计算技术,能完成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传统计算机不可能完成,或者需要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

2019 年,Nature 曾以封面的形式刊登了一篇谷歌量子计算首次实现量子优越性的论文,在实验中,谷歌量子计算机基于 54 量子位处理器,只用了 200 秒就完成了世界第一超算需要计算1万年才能算出的结果,揭示了量子计算机的巨大潜能。

图|谷歌量子计算设备和“悬铃木”处理器概念图(来源:OUTLOOK Series)

量子计算机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对数据进行同时处理计算,但其发展瓶颈也很明显,例如目前量子比特数不够多,纠错容错技术也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大大限制了量子计算的普及实用。因此,包括各国工业界、学术界和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都在寻求减少量子计算机错误的方法。

就在今天,谷歌量子人工智能(Google AI Quantum)团队的一篇论文再次刊登在 Nature 杂志上,研究人员基于谷歌量子处理器“悬铃木”(Sycamore)实现了量子计算错误抑制的指数级增长。

(来源:Nature

研究数据表明,研究人员将重复码基于的量子比特数量从 5 个提高到 21 个,对逻辑错误的抑制实现了最多 100 倍的指数级增长,这种错误抑制能力在 50 次纠错实验中均表现稳定,或为可推进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铺平道路

尽管实验中提及的错误率还没达到实现量子计算机潜力的阈值,但这一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量子纠错(quantum error-correction,QEC)可以成功将错误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人员认为“悬铃木”架构或已逼近这一阈值,结果令人振奋。

改善错误率的路径

实现量子计算的潜力需要足够低的逻辑错误率,许多应用程序要求错误率低至 1/(10^15),即 10的负 15 次方,但目前最先进的量子平台的物理错误率通常才接近 1/(10^3)。

而量子纠错通过将量子逻辑信息分布在许多物理量子位上,使得错误可以被检测和纠正,从而有望弥合这一鸿沟。

编码的逻辑量子位状态上的错误可以随着物理量子位数量的增长而指数地被抑制,但前提是物理错误率低于某个阈值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保持稳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实现了嵌入在超导量子比特的二维网格中的一维重复码,证明了位翻转或相位翻转错误的指数抑制,当量子比特数从 5 增加到 21 时,逻辑错误减少了 100 倍以上。

许多量子纠错体系结构是建立在稳定码的基础上的,其中逻辑量子位是在多个物理量子位的联合状态下编码的,研究人员称之为数据量子位。

称为测量量子位的附加物理量子位与数据量子位隔行扫描,并用于周期性地测量所选数据量子位组合的奇偶性。这些投射稳定器测量将数据量子态的不希望的扰动变成离散误差,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奇偶性的变化来跟踪这些误差,然后可以对奇偶校验值流进行解码,以确定发生的最可能的物理错误。

图|每轮纠错的逻辑错误概率比例缩放公式(来源:Nature

以前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了稳定码在各种平台上的运行原理,如核磁共振、离子阱和超导量子位等。然而,这些结果不能外推到大系统中的指数误差抑制,除非对串扰等非理想特性有很好的理解。此外,指数误差抑制以前没有用循环稳定器测量来证明,这是容错计算的一个关键要求。

研究人员此次在测量过程中也引入了误差机制,如状态泄漏、加热和数据量子位退相干,并运行了两个稳定器代码。在重复码中,量子位在一维链中的量子位和数据量子位之间交替,每个量度量子位检查其两个相邻量子位的奇偶性,所有量子位检查相同的基,以便逻辑量子位不受错误的影响。

改进的“悬铃木”处理器

在硬件方面,研究人员基于“悬铃木”(Sycamore)处理器来实现量子纠错,它由一个二维的量子位阵列组成,其中每个量子比特可调谐地耦合到四个最近的邻域,即表面代码所需的连接性。

该处理器具有改进的读出电路设计,允许以更少的串扰进行更快的读出,并且每量子位的读出误差减少 2 倍,和它的前身一样,这个处理器有 54 个量子位,但研究人员最多使用了 21 个量子位,因为只有处理器的一个子集连接起来了。

图|“悬铃木”上的稳定器电路概念图,构成稳定器电路的操作错误率以及相位翻转码电路示意图等(来源:Nature

据论文描述,此次实验利用了“悬铃木”结构的门校准的最新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将每个量子位的频率扫过读出谐振器的频率,从激发态(包括非计算态)中移除布居。这种复位操作附加在量子纠错电路中的每次测量之后,并在 280ns 内产生误差低于 0.5% 的基态;

然后,他们利用两个量子位元的联合态(1,1)和(0,2)之间的直接交换来实现一个 26ns 受控 Z(CZ)门,可调量子比特-量子比特耦合允许这些CZ门以高并行度执行,并且在重复代码中同时执行多达10个CZ门;

最后,使用量子纠错的结果来校准每个 CZ 门的相位校正,同时利用交叉熵对标,结果发现发现 CZ 门泡利平均误差为 0.62%。

研究人员将重复码实验的重点放在位相翻转码上,在位相翻转码中,数据量子位占据了对能量弛豫和退相都很敏感的叠加态,这使得它的实现比位相翻转码更具挑战性,也更能预测表面码的性能。在测量和复位期间,数据量子位被动态解耦,以保护数据量子位免受各种退相源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实验数据的第一步是将测量结果转化为错误检测事件,即相邻回合之间相同测量量子位的测量结果变化,他们将检测事件的每个可能时空位置(即特定量子位和圆)称为检测节点,对于 50 轮 21 量子位相位翻转码中的每个检测节点,他们都绘制了在该节点上观察到检测事件的实验分数。

在第一轮和最后一轮检测中,检测事件的分数与其他轮相比有所降低。在这两个时间边界回合中,通过比较第一个稳定器测量和数据量子位初始化来发现检测事件。因此,在时间边界回合中的测量量子位读出期间,数据量子位不受消相干的影响,这说明了多回合运行量子纠错对准确基准性能的重要性。

除了这些边界效应,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平均检测事件分数为 11%,并且在所有 50 轮实验中都是稳定的,这是量子纠错可行性的关键发现。

图|错误检测分析(来源:Nature

接下来,研究人员描述了检测事件之间的成对相关性。通过计算任意一对检测节点之间的相关概率来检验“悬铃木”处理器是否符合期望,正如预期的那样,最明显的相关性要么是类空间的,要么是类时间的。

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一些偶发事件大大降低了重复代码的性能,未来通过改进设备设计或屏蔽来缓解这些事件,对于实现具有超导量子比特的大规模容错计算机至关重要。

图|错误和表面码(来源:Nature

重要的研究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研究中的重复编码结果和设备的投影表面编码性能,研究人员用去极化噪声模型模拟了实验,这意味着在每次操作后都有可能注入随机泡利误差(X、Y 或 Z),使用平均错误率计算每种操作类型的泡利错误概率。总的来说,∧ 的测量值比模拟值差约 20%,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泄漏和串扰误差等机制,但未包括在模拟中。

关于下一步研究,研究人员表示,必须提高“悬铃木”的整体性能才能观察到表面码的错误抑制。

展望未来,我们在实现可伸缩量子纠错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许多挑战。但此次研究中的误差预算则指出了达到表面编码阈值所需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测量和复位过程中减少 CZ 门误差和数据量子位误差,跨过这个门槛将是量子计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实际的量子计算需要 ∧≈10(表示 1000:1 的合理物理与逻辑量子比特比),达到 ∧≈ 10 将需要大幅度降低操作错误率,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高能粒子等错误机制的缓解。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88-y

谷歌研究:戈德尔奖和Gartner奖获奖者分析“大脑中的单词表征”

来源:TNW 编辑:LQ

【新智元导读】上周,Google Research举办了一个关于深度学习概念理解的在线研讨会。研讨会由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主持,讨论了深度学习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如何有助于创造更好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次的在线研讨会有一个演讲特别引人注目: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Christos Papadimitriou关于「大脑中的文字表征」的演讲。

△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Christos Papadimitriou,哥德尔奖和高德纳奖的获得者

Papadimitriou在演讲中讨论了随着我们对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理解的增多,我们将能够开发更强健的算法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对话。他展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模型,解释了大脑不同区域如何相互沟通来解决认知问题。

Papadimitriou把与观众「交流」这件事描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大脑将结构化的知识转换成电波,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输到听者的耳朵,然后再由大脑处理并转换成结构化的知识。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棘波、神经元和突触上。但是怎么实现的呢?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相信,未来十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细节我们将会有更好的办法。」

大脑中神经元的集合

认知和神经科学家们正试图弄清楚大脑中的神经活动是如何转化为语言、数学、逻辑、推理、计划和其他功能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成功地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大脑的运作,那么他们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创造出能够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系统。

许多研究集中在单个神经元的活动。直到几十年前,科学家们还认为单个神经元对应着单个的想法。

最流行的例子是「祖母细胞」理论,该理论声称,每当你看到祖母时,大脑中就有一个神经元会达到峰值。

最近的一些发现驳斥了这种说法,并证明了每个概念与大量的神经元都有关联,而且神经元与不同概念之间可能存在重叠。

这些脑细胞群被称为「集合体」,Papadimitriou将其描述为「一组高度连接、稳定的神经元,它们代表着某种东西: 一个词、一个想法、一个物体等等。」

神经科学家György Buzsáki将集合体描述为「大脑的字母表」。

△ 神经科学家György Buzsáki

大脑的数学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集合体的作用,Papadimitriou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互动循环网」的大脑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大脑被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区域,每个区域包含数百万个神经元。

每个区域都有递归,这意味着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每个区域都与其他几个区域有联系。这些区域间的连接可以被激发或被抑制。

这个模型提供了随机性、可塑性和抑制性。

随机性意味着每个大脑区域的神经元是随机连接的。而且,不同的区域之间有着随机的联系。

可塑性使神经元和区域之间的连接能够通过经验和训练进行调整。

抑制性意味着,在任何时刻,有限数量的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Papadimitriou将其描述为一个基于「生命的三种主要力量」的非常简单的数学模型。

与来自不同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一起,Papadimitriou在去年发表在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个模型。

△ 论文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25/14464

集合体是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支持科学家所说的「集合演算」,即一组能够处理、存储和检索信息的操作。

「这些操作不是凭空而来的。我相信这些操作是真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证明和通过模拟验证这些操作符合真实的行为…… 这些操作符合(在大脑中)观察到的行为。」

Papadimitriou和他的同事们假设集合和集合演算是解释大脑认知功能(如推理、计划、语言)的正确模型。

Papadimitriou表示,大部分的认知能力都符合这个要求。

基于集合演算的自然语言处理

为了测试他们的思维模型,Papadimitriou 和同事构建了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该系统使用集合演算来分析英语句子。

实际上,他们试图创造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模拟大脑中存放与词汇和语言理解相对应的集合的区域。

「实际情况是,如果一系列单词在LEX中激发了这些集合,那么这个引擎将生成一个句子的解析,」Papadimitriou介绍说。

该系统专门通过模拟神经元spike来工作(就像大脑一样) ,这些spike是由集合演算操作引起的。这些神经元集合体对应于内侧颞叶区域、Wernicke区域和 Broca 区域,这三个区域是大脑中高度参与语言处理的区域。

该模型接收一系列单词并生成一个语法树。他们的实验表明,就神经元spike的速度和频率而言,他们的模型活动与大脑中发生的活动非常接近。

人工智能模型仍然非常初级,缺少语言的许多重要部分,Papadimitriou承认这一点。研究人员正在制定计划,填补存在的语言空白。他们相信,所有这些部分都可以用集合演算加以补充,这个假设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

「这是语言的神经基础吗?我们是不是生来就有这样一个东西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左半边,」Papadimitriou问道。

关于语言在人脑中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与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 Papadimitriou 相信集合模型使我们更接近理解这些功能,同时回答剩余的问题。

语言分析只是测试集合演算理论的一种方法。Papadimitriou 和他的合作者们正在研究其他的应用,包括学习和计划,就像小孩子做的那样。

Papadimitriou 说: 「我们的假设是,集合演算或类似的东西填补了逻辑存取账单。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大脑计算方式的一个有用的抽象概念。」

参考资料:

https://thenextweb.com/news/mathematical-brain-model-human-like-ai

—完—

欢迎点赞~ 关注 新智元 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新动态~

2019年谷歌学术指标发布,影响因素在哪里?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日前,谷歌学术发表了2018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今年榜单上,Nature仍高居榜首,Science则位居第三。医学名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则分别位居第二,第四。Cell则屈居第九。知社整理了榜单上总排名前100以及各学科领域分榜,在文末,还附上了中国期刊榜单的前20名,以飨读者。

Google学术计量中,读者可以浏览100中期刊和会议等出版物的信息,其排序和分类指标是依据五年h指数和h中位数。其中,针对出版物(期刊)h指数为:

1. h指数:出版物发表发表的 h 篇文章每篇至少都被引用过 h 次的最大值;

2. h核心:出版物最高被引的h篇文章;

3. h5 指数是指在2007年到2011年整整 5 年中所发表文章的 h 指数

4. h5中位数:指出版物的 h5 指数所涵盖的所有文章获得的引用次数的中位值。

Google Scholar Top Publications 榜单主要以“h5指数”为指标,该指标难以被人为操控,不会因为多了一篇超高被引论文而明显增长,而刻意减少发文量也不会对提升h5指数有作用。因此,h5指数可以体现期刊和会议的整体综合实力,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物和会议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

总排名100

化学与材料科学类

经济学与管理学类

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类

健康与医学类

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类

物理学与数学类

人文、文学与艺术类

社会科学类

中国期刊前20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另一项学术业务?150元让你继续登上“世界科学家排行榜”

科研人员只需缴纳24美元(约合150元人民币),在2~7个工作日内就能“榜上有名”,听起来是不是很“划算”?

这个排行榜名为AD科学指数(AD Scientific Index)。除了本人提交资料,网站还支持以团体形式批量提交研究者资料,费用可以打8折。

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近日报道,AD科学指数的这种收费式排名行为在国际学者中已招致不少批评和担忧。

科学网发现,在其网站个人排名列表中不乏国内知名高校教授。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个人提交申请,尚不清楚该网站是否会主动将研究者纳入排名。

最低仅需24美元,便可加急上榜

据其网站介绍,AD科学指数是一种基于科学家个人的科学成果和科学生产力附加值的排名和分析系统。此外,该系统还根据机构内科学家的表现情况提供机构排名。

在网站首页显示的“2022世界科学家及大学排名”中,可以看到收录了710719位科学家及14121所高校。其个人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及第三的学者都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位列第二的学者来自韩国庆北大学。

排名列表截图

在其网站排行榜中选择中国地区后,显示有来自683所高校的27671位科研人员上榜。检索结果展示的前50名科研人员国际名次从29到3000多名不等,其中不乏知名高校教授。

该网站的介绍页面显示,只要在“谷歌学术”中有人名词条和个人资料,且信息公开显示,就具备了收录进此排名的资格。如果目前不在排名收录中,则需要缴纳一定的“数据处理费”,而后网站会审核并加急处理,2~7个工作日内便可纳入排名。

“数据处理费”的收费标准基于世界银行国家收入分类,如果是高收入国家,需要支付30美元或25欧元或22英镑;其他国家/地区的个人只需要支付24美元或20欧元。

排名介绍及收费标准

该网站显示,个人研究者排名指标包括h指数、i10指数、引用次数等,可根据洲别、研究领域等进行筛选。其排名方法依赖于谷歌学术数据,同时参考了9个未公开的指标,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指标是什么。

又一门“学术生意”?

针对AD科学指数的排名方法及收费模式,很多国际学者表达了对于排名方式的质疑及其恶劣影响的忧虑。

有学者表示,AD科学指数没有使用适当的数据对科学家和大学进行排名,其方法也没有在任何同行评审研究中得到解释,这是不寻常的。通常的大学排名并不会以收取费用作为进入排名的门槛,且排名是受到审查的。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Kyle Siler曾撰写过关于掠夺性出版的文章。他将AD科学指数称为“掠夺式排名”,并认为这是继“掠夺式期刊”后,又一门“学术生意”。

另有研究人员担心,这类并不“科学”的科学排行榜有可能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排名,并影响这些国家及地区的科学资金分配。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后Tanvir Ahmed表示,今年来自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国对于收费排名的报道有所增加。他担心,这些国家的媒体在报道AD科学指数前,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审查,而大学也会在该指数有利于它们的时候进行宣传。

孟加拉拉杰沙希大学物理学家Saleh Naqib相信此类排名会影响不那么了解其中内情的非科学专业决策者,并对科学资金分配产生恶劣影响。

对于这些评价和担忧,撤稿观察联系了AD科学指数的联合创始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健康科学大学的Murat Alper和土耳其安卡拉比尔肯特市医院的Cihan Doger,但没有收到他们的回应。

注:h指数:由乔治·赫希提出,指在一定期间内作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i10指数:由Google提出,指作者发表文章数被引用10次以上的个数。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笪曦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科学网

华为最强大的云AI芯片商业!性能超过NVIDIA V100,开源AI框架以谷歌为基准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心缘

智东西8月23日消息,刚刚,在华为总部坂田基地,华为自研云端AI芯片昇腾910正式商用发布,芯片最大功耗仅310W,比之前设计的350W更低!

此前云端AI芯片被称是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芯片,与之配套的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也一同亮相,明年开源。

MindSpore开源计算框架,可以满足端边云全场景需求,能最大化利用芯片算力。这意味国产AI框架阵营又加入了一个重要成员。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已完成全栈全场景AI Portfolio构建。这也标志着华为AI战略的执行进入了新的阶段。

他还强调,华为之所以要开发并推出MindSpore框架,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现有框架支持全场景。

为了更好促进AI的应用,徐直军宣布“MindSpore将在2020年Q1开源”,助力每一位开发者,促进AI产业生态发展。

华为自2018年10月发布AI战略以来,稳步而有序地推进战略执行、产品研发及商用进程。去年发布的昇腾310,至今已在各场景广泛应用。

基于昇腾310,华为云提供了图像分析类服务、OCR服务、视频智能分析服务等云服务。对外提供API达50多个,日均调用量超过1亿次,在快速增长,预计年底日均调用量超过3亿次,有超过100多个客户使用昇腾310开发定制AI算法。

ModelArts全流程模型生产:打通、覆盖了从数据获取–模型开发–模型训练–模型部署的全链条,日均作业量以及在线开发者:日均训练作业任务超过4000个,32000小时。

其中:视觉类作业占85%,语音类作业占10%, 机器学习5%,ModelArts已经拥有开发者超过3万。

徐直军还表示,面向未来,针对不同的场景,华为将持续投资,推出更多的AI处理器,面向边缘计算场景,在已经商用Ascend 310基础上,计划2021年将推出Ascend 320,满足AI应用开发的需求。

另外面向终端的昇腾Tiny系列将在麒麟990上得到应用。

徐直军说,不打算单独将昇腾作为独立业务面向市场,而是以板卡等服务器等形式出售,希望与大量AI芯片开发企业合作,使他们芯片应用于华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在回答记者问时,他也提到,期望昇腾910也在英国推出,具体时间未定,希望基于昇腾910的板卡、服务器等产品可以帮助英国AI研究。

在现场,徐直军回应美国对华为禁令延期90天一事,他表示,90天延期对华为没有影响,习惯在实体清单下生活,也相信从这种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出来是不太可能的,华为公司和员工准备好长期在这一状态下生存。对未来昇腾产品的推出不会有任何影响和延期。

华为清楚,要在这一状态下长期生存,一点点储备是不够。

徐直军还提到,智能手机的预期没有任正非之前说得那么坏,下降40%是比较悲观的预测,现实比当时的预测好的多,但减少100多亿美金是有的。

一、芯片“巨无霸”上市,算力超英伟达

徐直军表示,昇腾910总体技术表现超出预期,作为算力最强AI处理器,当之无愧

昇腾910(Ascend 910)是华为第一款重磅推出的达芬奇架构云端AI芯片,采用台积电7nm工艺,最大功耗仅310W,明显低于设计规格的350W。

这款芯片已经验证,半精度(FP16)算力达256 TFLOPS,比NVIDIA Tesla V100 GPU的125 TFLOPS还要高一倍。其整数精度(INT8)达512 TeraOPS,还集成了128通道全高清视频解码器H.264/265。

华为已把昇腾910用于实际AI训练任务。

其中,在典型的ResNet-50 网络的训练中,昇腾910与MindSpore配合,与现有主流训练单卡配合TensorFlow相比,显示出接近2倍的性能提升。每秒训练的图片数量从965张提升到1802张。

面向未来,针对不同的场景,包括边缘计算、自动驾驶车载计算、训练等场景,华为将持续投资,推出更多的AI处理器,面向全场景持续提供更充裕、更经济、更适配的AI算力。

二、达芬奇架构的创新密码

昇腾910的功臣,正是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

达芬奇是历史上著名的全才,而华为的达芬奇架构,同样希望成为适应全场景的全才。

达芬奇架构具备高算力、高效率、灵活可裁剪的特点,具体而言特性如下:

1、可扩展计算,芯片的计算单元可以纵向扩展,支持int8/int32/FP16/FP32多精度,拥有可扩展3D Cube以及张量Tensor/向量Vector/标量Scalar多种计算单元,并拥有皮秒级电流控制和硬件辅助的任务调度。

2、可扩展内存,既有专用的,也有分布的,显式控制的内存分布实际,包括4 TBytes/s L2 Buffer缓存和1.2 TByte/s HBM高带宽内存,和传统冯·诺依曼架构有所差异。

3、可扩展片上互联,基于LSU可扩展,片上有超高带宽Mesh网络。

4、算力和功耗覆盖范围广,从蓝牙耳机到昇腾910芯片,算力范围达1000万倍,功耗范围达20万倍,很少芯片架构可以覆盖如此广的范围。

基于达芬奇架构的统一性,用户只需进行一次算子开发和调试,就可以横跨端边云进行部署,将算法迁移效率将大大提升。

而实现这些特性的关键要诀,在于AI计算的核心——3D Cube矩阵乘法单元。

由于99%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都用到矩阵乘,同等矩阵乘运算,3D Cube要比1D、2D的MAC算力花费更少的Cycle,从而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下的AI算力。

除了3D Cube以外,达芬奇核心中还有3个Buffer分别用于存储输入和输出矩阵,有Vector向量计算单元用于处理各种基本的计算类型和许多定制的计算类型,有Scalar标量计算单元来充当小CPU的角色。

三、新一代AI开源计算框架MindSpore

昇腾系列AI芯片及AI IP,只是华为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最底层。

在这一层之上,是华为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CAAN,可将开发效率提升3倍。

再往上,是今天华为发布的另一个重磅产品——MindSpore开源计算框架,对标TensorFlow、Caffe、Pytorch等主流AI框架。

能否实现AI无处不在,能否在任何场景下确保用户隐私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些都与AI计算框架息息相关。

华为提出,AI框架应该是开发态友好(例如显著减少训练时间和成本)和运行态高效(例如最少资源和最高能效比),更重要的是,要能适应每个场景包括端、边缘和云。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面向AI训练和部署难题,MindSpore架构有如下特点:

1、可大可小,适用全场景不同资源预算独立部署。

2、通过协同经过处理后的、不带有隐私信息的梯度、模型信息,而不是数据本身,以此实现在保证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的前提下跨场景协同。

3、将模型保护Built-in到AI框架中,实现模型的安全可信。

4、在原生适应每个场景包括端,边缘和云,并能够按需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实现AI算法即代码,使开发态变得更加友好,显著减少模型开发时间。

以一个NLP(自然语言处理)典型网络为例,相比其他框架,用MindSpore可降低核心代码量20%,开发门槛大大降低,效率整体提升50%以上。

另外,根据此前公布的信息,MindSpore支持端、边、云独立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从端到边缘、云的反馈可以更快处理。

MindSpore以统一分布式架构,支持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多种模型,包含在线和离线图计算,搭配各种调优工具,可实现更快的推送。且具备与核心系统解耦的编程接口。

通过MindSpore框架自身的技术创新及其与昇腾处理器协同优化,有效克服AI计算的复杂性和算力的多样性挑战,实现了运行态的高效,大大提高了计算性能。

除了昇腾处理器,MindSpore同时也支持GPU、CPU等其它处理器。

华为全场景的布局,覆盖了公有云、私有云、边缘计算、各种行业物联网终端和消费者终端等不同AI部署环境。

这套方案同时还将于华为的HiAI开发者框架与华为云EI相辅相成。

MiniSpore之上,是应用使能,华为提供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

这一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数据标注、建模、训练及部署的全流程服务,将AI开发门槛几乎降低到零,就连开发小白也能分分钟上手。

四、华为昇腾“芯”战略

华为“芯”战略,强在无处不在。

基于灵活可扩展的特性,达芬奇架构能够横跨端边云全场景提供最优算力。

Max/Multi-Mini系列是云端的独苗,其首个AI芯片昇腾910正式官宣商用,负责超复杂的云端训练和推理。这一系列同时也面向边缘服务器。

另一个已经商用的,是Mini系列的开山之作昇腾310,该系列既能应用于边缘的IPC,也能用于个人电脑。

Mini系列能兼顾训练和推理,面向智能手机应用的Lite系列也是如此。另外两款终端系列Tiny、Nano则主攻推理,前者用于智能手机,后者用于耳机电话等IoT设备应用。

目前,Mini和Max/Multi-Mini系列的首款芯片均已商用,而其余三款暂时还未露出庐山真面目。

徐直军表示,Tiny将用在麒麟990上。

五、华为的AI战略与全栈方案

总体来看,华为的全栈方案具体包括:

  • Ascend: 基于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IP 和 芯片,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五个系列;
  • CANN: 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
  • MindSpore:支持端、边、云独立的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框架;
  • 应用使能:提供全流程服务(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

徐直军再次回顾华为的AI战略,包括:

1、投资基础研究:在计算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推理等领域构筑数据高效(更少的数据需求) 、能耗高效(更低的算力和能耗) ,安全可信、自动自治的机器学习基础能力。

2、打造全栈方案:打造面向云、边缘和端等全场景的、独立的以及协同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充裕的、经济的算力资源,简单易用、高效率、全流程的AI平台。

3、投资开放生态和人才培养:面向全球,持续与学术界、产业界和行业伙伴广泛合作。

4、解决方案增强:把AI思维和技术引入现有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价值、更强竞争力。

5、内部效率提升:应用AI优化内部管理,对准海量作业场景,大幅度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和质量。

华为AI解决方案(portfolio)的全场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部署环境。

而全栈是技术功能视角,是指包括Ascend昇腾系列IP和芯片、芯片使能CANN、训练和推理框架MindSpore和应用使能ModelArts在内的全堆栈方案。

徐直军也回顾了制定以上AI战略的初衷。

华为定位AI是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如同19世纪的铁路和电力,以及20世纪的汽车、电脑、互联网一样,将应用到经济的几乎所有地方。

同时华为也认为AI的应用总体还处于发展初期,AI技术和能力相比于长远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减小甚至消除这些差距,加速AI的应用,正是华为AI战略的初衷和目标。

具体包括致力于促成以下10个方面的改变:

1、模型的训练时间大幅减小,从数日、数月降低到几分钟、几秒钟;

2、算力从稀缺昂贵变成充裕、经济;

3、从AI主要在云、少量在边缘变成AI无处不在,任何场景;

4、目前主要算法诞生于1980年,下一步更多AI算法将变得更高效、能耗更低,同时更安全、可解释;

5、提高AI自动化水平,让能够AI自动数据标注、数据获取、特征提取等;

6、在模型的性能与可用度在工业生产中保持优秀,而不仅仅是“测试优秀”;

7、模型能够从非实时更新变为实时闭环系统的更新;

8、从与其他技术协同不充分变为多技术协同,包括云、IoT、边缘计算、区块链等;

9、从一项需要高级技能专家的工作,变成由一站式平台支持的基本技能;

10、从数据科学家稀缺变为数据科学家、领域专家、数据科学工程师相互协作。

结语:华为的AI生态大作战

此前,华为公布自己的目标,是坚持“平台+AI+生态”的战略,推动产业共识、探索产业增值、繁荣应用生态,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如今,以达芬奇架构为基础,华为超高算力的云端AI芯片昇腾910、主打低功耗的端侧AI芯片昇腾310,均已加入华为AI的商用阵营。距离华为的“小目标”,又近了一步。

前有NVIDIA、谷歌、英特尔等芯片巨头在完整软硬件产品阵列的基础上,打造了颇具用户粘性的生态系统,在先发优势被占的情形之下,华为的AI“全家桶”打法能否为其吸引到更多AI开发者、建立更为强大的生态系统尚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华为的野心和一贯的超强执行力,使其在AI和芯片领域都是绝对不容小觑的一员猛将。

图片翻转,不是那么简单

今年秋天,林之秋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开启了自己的博士之路。

图片进行镜像翻转后,相当于得到了双倍数据。

在2020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上,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四年级的中国留学生林之秋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的“VisualChirality”(视觉手性)论文荣获大会最高级别荣誉“最佳论文”的提名,在全球科学界精英提交的6424篇论文中,仅有26篇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占0.4%,林之秋是本次大会唯一一个还在本科阶段的获奖者,也是年龄最小的第一作者。

识别“AI换脸”

手性的定义为“一个物体无法与其镜像相重合”,这种不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应用于不同领域。

神经网络训练需要大量标注数据,但数据总是有限的。为了用有限的标注数据来拟合函数,人们使用数据增强的方法来低成本地获得更多标记数据。而镜像翻转是最常用的图像数据增强方法之一,只需将所有图片都进行一次镜像翻转,就相当于免费得到了双倍数据。

但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当翻转了数据集里的所有图片时,神经网络所拟合的函数还能代表原先的图像分布吗?林之秋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的这篇论文,讨论的正是这一问题。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自监督训练的方法,在判断图像翻转的任务上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并能指出图片中哪些区域可以被用于识别镜像翻转。

通过最新的神经网络技术与严谨的数学证明,康奈尔团队发现了数字图像中一些人眼难以识别的微小对称性,从最简单的图片镜像翻转出发,重新探讨了神经网络训练下数据增强和图片防伪的意义。“我们这项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不是特别大,因为这是一项人工智能中比较基础和理论的研究。但对于前沿学术界来说意义很大,这或许也是这项工作最终能获得最佳论文提名的原因。”林之秋说。

识别镜像翻转,为图像防伪提供了技术应用空间,比如AI换脸。林之秋说:“网络上的一些AI换脸、或者之前被人恶搞的外国政要换脸,尽管所生成的图像对于人眼来说非常逼真,但我们的工作证明了,这类换脸技术可能会破坏数字图像固有的对称性模式,因此能被计算机准确监测和识别出来。”

科研填满生活

2016年,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小镇,群山包围之中,17岁的林之秋在康奈尔大学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康奈尔课业繁重,竞争压力很大。在高中阶段提前自学完课程后,林之秋跳过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并在两年内修完了数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的学分。这为他大三全力投入科研腾出了时间。

大学第一年所选的5门高年级课程全部拿到A ,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人工智能、高等抽象代数等多项专业课第一名,这是林之秋交出的成绩单。

学业之外,他很喜欢帮教授做一些专业课助教的工作。帮忙代课、设计课程,每周花几个小时为同学解答问题。在林之秋看来,这些经历对他个人学业的提升也有帮助,可以让他学到如何把知识化繁为简,再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家。

到了大三,林之秋已经当上了机器学习高阶课程的助教,给博士生的期末试卷打分。大学毕业时,他凭借GPA总分4.2,在学院数千名学生中名列前三,被授予学院最高荣誉,并代表学院在毕业典礼上举旗。

他还同几名美国同学一起,创办了康奈尔历史上第一个面向本科生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社团,组织大家每周一起研读最新的学术论文,一起做些研究。这个社团还幸运地拿到了脸书人工智能实验室4万美元的赞助,支持他们从事神经网络研究。

做科研的忙碌,意味着不得不牺牲生活闲暇。林之秋在中学时就爱拳击,利用业余时间练过4年,还在“北京市青少年拳击比赛”中获得过67公斤级的亚军。如今,他基本没有时间再进拳击房,不仅没有时间重拾爱好,甚至有一次还因为赶会议,两周时间里每天坐在电脑前近20小时而犯了腰病,不得不去校医院做康复训练。出于对科研的兴趣与热爱,这一切从未让他觉得辛苦。

前路道阻且长

2013年,当时已从谷歌离职,回国加入腾讯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在中关村举办了一次关于计算机未来应用的讲座。林之秋早早地占好了前排的位子,那时他刚上高一,这场讲座让他对计算机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

“讲座中提到了摩尔定律,讲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会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互联网大数据、医疗影像、机器人等。”出于对技术的憧憬,林之秋开始通过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提前自学微积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大学计算机的基础课程。

今年,林之秋进入专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人工智能研究。CVPR上的“最佳论文”提名对他来说是鼓励,也是动力。“科研工作者往往不是靠外部压力、而是靠内驱力来推动的。这种工作往往艰苦而漫长,因为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正反馈出现的时候并不多,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科研没有任何进展。但这时,还是要相信自己提出的猜想并坚持下去。”事实上,这篇关于“镜像翻转”的研究也曾因“不够有新意”被另一个会议的审稿人拒稿,让林之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怀疑与反思——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做出来?

现在,坚持最终有了结果,来自学界的认可让他更坚定了从事人工智能科学的信心。

也有大型科技公司向林之秋抛出橄榄枝,待遇优渥,但被他拒绝了。林之秋说,他喜欢做学术,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前沿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这条科研路上,他正勇敢地乘风破浪前行。

150多篇论文,55项发明专利!这8位\u0026#34;男神34;他们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医生

科研工作像是一场"马拉松",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迎来科研上的"秋收时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跑在科研路上,用自己的努力为科技和社会进步助力。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河,他们是学生,也是科研工作者和知识的探索者。他们是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博士)。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近这群"砥砺前行的奋进者",向他们学习!

葛英豪

永远在路上的"后浪"少年

葛英豪,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渭乐副教授。博士期间,围绕"基于大规模天线的空域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目前已公开发表9篇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论文6篇)其中四篇中科院一区,两篇二区。在校期间,连续两年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连续四年参加英语竞赛均获全国奖项,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2020年优秀博士生标兵等荣誉。

刘开园

勤学上进、奋发有为

刘开园,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力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攻力-电转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师从徐明龙教授。发表17篇SCI学术论文,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他曾多次获得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称号,囊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奖项。

吴佳

思辨中国治理故事

吴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公共行政学家朱正威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应急管理。他已同导师在公共管理主要核心刊物合作发文20篇,其中,学科权威期刊7篇,6篇论文为期刊封面文章。作为唯一入选的社科类博士生标兵,吴佳在硕博连读期间,4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工委副书记、辩论队队长等职务,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理论宣讲团成员。

赵强强

奋斗——永恒的战斗曲

赵强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1701班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设计科学与基础部件研究所学术带头人洪军教授,致力于精密装备装配服役性能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博士期间,他参与横纵课题共9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2篇;以第一学生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全部授权;开发2套数字化精度分析软件,并获得软件版权2项。2019、2020年度连续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年获得"SMC社会奖学金",2019年获得"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优秀博士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

梁永平

研路崎岖,但我会坚守梦想

梁永平,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2017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指导老师郭保林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基于高分子改性策略制备的生物医学功能性水凝胶在外科创伤修复、止血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博士期间累计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7篇,第一作者发表7篇。论文累计获引1200多次(来源于Google学术),并有多篇ESI高被引、热点文章,授权发明专利多项。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以及陕西省化学会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奖"等。

刘斌

一心想着"烧开水"的科研工作者

刘斌,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2017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沸腾传热强化,师从魏进家教授和张永海副教授。博士在读期间刘斌一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的13篇SCI论文中有12篇为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SCI一作/导师一作自己二作论文9篇;参加学术会议十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论文的总引用次数达到120余次(Google Scholar)。在国际会议ITTW2018上荣获最佳论文奖,并获得了2019年的国家奖学金和"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烧开水"是个很普通的工作,但是"烧好开水"同样可以让这份普通的工作变得不平凡。在祖国即将建成的空间站上烧开水,一直是刘斌的梦想。

张超

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张超,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周光辉教授,主攻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技术及系统研究方向;他是2020年度优秀博士研究生标兵,曾连续三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中华之声合唱一等奖等荣誉奖励;在科研方面,他与导师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9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4篇)、E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

张晨浩

用实践践行青春诺言

张晨浩,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于2010年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学习。参与了4项国家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16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最具影响力SCI期刊论文9篇,EI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最佳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研发出的保护装置将切实解决电力环保问题。荣获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标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群"交大人"辛勤付出,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拥有远大理想,也怀抱家国情怀,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相信未来,这群"交大人"将在西安交通大学这个大舞台上成就更大的梦想!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官微

不要离开谷歌!李菲菲只是说学术假期即将结束

大数据文摘编辑组出品

今天一早,多家外媒和国内媒体都发消息称,李飞飞即将离职谷歌重返斯坦福,仅以顾问身份挂职。

这一消息在AI圈激起了不小的动荡,但事实上,李飞飞并没有主动“离开”谷歌,只是结束了在斯坦福的学术休假。

当然,这一假期的结束对李飞飞在谷歌的日常工作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根据谷歌的官方声明,这在谷歌是个常见的现象,不必过多担心。

早在2017年1月,李飞飞刚宣布加入谷歌2个月的时候,她领导的斯坦福视觉实验室就说明了她在斯坦福on leave,在学术休假中,直到2018年下半年。也就是说,她会在今年9月重新回到斯坦福的课堂。

这条新闻现在还挂在斯坦福视觉实验室主页的醒目位置。

对这条消息产生误解可能是对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不够了解。

先科普一下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

为了激发研究者的创造力,允许他们每工作一定年限(通常是7年)之后,外出学习、休养或旅行一段时间。最常见的是半年的全薪休假,或者一年的半薪休假。

李飞飞就是利用学术假期出任谷歌AI首席科学家的。这次假期长达一年半,可能是她一直太拼了。

美国时间6月26日,李飞飞才出席了美国国会听证,今天就跨越半个地球飞到了北京,轻松切换时区,代表谷歌出席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研讨会(清华AI研究院宣布与谷歌深度合作,见今天大数据文摘第二条报道)。

国会听证中,李飞飞以”AI4ALL”创始人的头衔出镜,阐述如何为少数群体(女生、其他族裔等)提供AI教育。由此也能看出她对这个初创项目倾注的心血。

李飞飞6月26日国会发言视频:

https://www.c-span.org/video/?c4737458/fei-fei-li=&from=singlemessage

结合起来看,一个直接的疑问就是李飞飞在回到斯坦福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是否会继续担任谷歌云AI首席科学家。

外媒Business Insider就此事向谷歌求证时,谷歌的一位发言人回复说:

“李飞飞是一位成就卓著的AI领导人。她计划长期为谷歌云工作,但当她在斯坦福大学的休假结束后,她花在谷歌的时间将会减少。”

而该发言人拒绝说明李飞飞未来在谷歌是否会转成兼职,以及是否仍会主持谷歌云AI的日常工作。

毕竟谷歌的工作也不好做,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一个大坑是从今年3月开始陆续被曝光的向美国军方提供TensorFlow APIs和无人机图像识别技术。

在谷歌上千名员工和各种外部人士抗议之后,谷歌在6月初承诺不将AI用于武器。

期间,李飞飞与谷歌其他管理层的内部邮件内容也被曝出。外界评论指责她只顾忌谷歌的声誉而没有对和军方合作这件事本身发出异议,立场与她一直提倡的“AI民主化”相悖。

据纽约时报报道,李飞飞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提及或暗示人工智能。武器化的人工智能可能是最敏感的话题之一。这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大热门,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诋毁谷歌。”

在另一封邮件中,李飞飞写道:“我不知道如果媒体聚焦“谷歌秘密制造人工智能武器或者开发相关的技术”的话题,会对谷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一些谷歌员工看来,这些言论让李飞飞显得像谷歌与五角大楼的交易中的合谋者。

李飞飞经常提倡人工智能的正义性、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服务于少数特权群体。

批评者认为,在谷歌军事合同的事件中,李飞飞至少应该对此发出担忧的声音,但是她却表现出对“AI for good”和人工智能道德的漠不关心。一定程度上,李飞飞一直倡导人工智能道德的权威形象被削弱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飞飞并非唯一一位似乎愿意与五角大楼合作的谷歌高管,而且她显然不是这笔交易的最终决策者。

相关报道:

https://www.BusinessInsider.de/future-of-google-chief-scientist-for-ai-uproar-military-contract-2018-6?r=US&IR=T

最新收集的“科学研究工具”SCI hub和谷歌学术网站通过个人测试有效

地学之家 地学之家

大家在工作和学习时经常要查阅一些SCI文献,但是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购文献的覆盖度大不同,有可能遇到所需要的文献是所在单位没购买的。这个时候下载文献就是件麻烦的事了,单独购买很昂贵,其他方法寻找也非常麻烦。这个时候Sci-Hub就是很好的工具,通过这个网站可以方便地下载到绝大部分SCI论文的全文。

Sci-Hub是俄罗斯的一个网站,通过输入文献的链接或者DOI或者PubMed号可以下载几乎所有SCI论文。

下载国外文献,Sci-hub和Google学术是大家最常用的网站。但由于版权问题,sci-hub网址经常更换。Google学术在国内是无法正常访问的,所以涌现很多镜像网址,但也不是很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可用的网址,希望对你有用。

首先打开地学之家(www.geohome123.com)首页,有三个导航,分别为

Sci-Hub检索

Sci-Hub1

Sci-Hub2

1

Sci-hub检索

Sci-Hub检索

亲测,能够很好的进行文献检索。

数据支撑:Google Scholar | Sci-Hub | LibGen | PubMed

2

Sci-Hub1

就是正常看到的一只鸟

亲测可用

3

Sci-Hub2

亲测,以geochemistry为例,进行检索

既有书籍,又有文章

好用就分享起来吧

直接加小编微信(ID:dihuahome)投稿

另一项学术业务?付150元让你继续登上“世界科学家排行榜”

编译 | 刘如楠

科研人员只需缴纳24美元(约合150元人民币),在2~7个工作日内就能“榜上有名”,听起来是不是很“划算”?

这个排行榜名为AD科学指数(AD Scientific Index)。除了本人提交资料,网站还支持以团体形式批量提交研究者资料,费用可以打8折。

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近日报道,AD科学指数的这种收费式排名行为在国际学者中已招致不少批评和担忧。

科学网发现,在其网站个人排名列表中不乏国内知名高校教授。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个人提交申请,尚不清楚该网站是否会主动将研究者纳入排名。

最低仅需24美元,便可加急上榜

据其网站介绍,AD科学指数是一种基于科学家个人的科学成果和科学生产力附加值的排名和分析系统。此外,该系统还根据机构内科学家的表现情况提供机构排名。

在网站首页显示的“2022世界科学家及大学排名”中,可以看到收录了710719位科学家及14121所高校。其个人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及第三的学者都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位列第二的学者来自韩国庆北大学。

排名列表截图

在其网站排行榜中选择中国地区后,显示有来自683所高校的27671位科研人员上榜。检索结果展示的前50名科研人员国际名次从29到3000多名不等,其中不乏知名高校教授。

该网站的介绍页面显示,只要在“谷歌学术”中有人名词条和个人资料,且信息公开显示,就具备了收录进此排名的资格。如果目前不在排名收录中,则需要缴纳一定的“数据处理费”,而后网站会审核并加急处理,2~7个工作日内便可纳入排名。

“数据处理费”的收费标准基于世界银行国家收入分类,如果是高收入国家,需要支付30美元或25欧元或22英镑;其他国家/地区的个人只需要支付24美元或20欧元。

排名介绍及收费标准

该网站显示,个人研究者排名指标包括h指数、i10指数、引用次数等,可根据洲别、研究领域等进行筛选。其排名方法依赖于谷歌学术数据,同时参考了9个未公开的指标,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指标是什么。

又一门“学术生意”?

针对AD科学指数的排名方法及收费模式,很多国际学者表达了对于排名方式的质疑及其恶劣影响的忧虑。

有学者表示,AD科学指数没有使用适当的数据对科学家和大学进行排名,其方法也没有在任何同行评审研究中得到解释,这是不寻常的。通常的大学排名并不会以收取费用作为进入排名的门槛,且排名是受到审查的。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Kyle Siler曾撰写过关于掠夺性出版的文章。他将AD科学指数称为“掠夺式排名”,并认为这是继“掠夺式期刊”后,又一门“学术生意”。

另有研究人员担心,这类并不“科学”的科学排行榜有可能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排名,并影响这些国家及地区的科学资金分配。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后Tanvir Ahmed表示,今年来自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国对于收费排名的报道有所增加。他担心,这些国家的媒体在报道AD科学指数前,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审查,而大学也会在该指数有利于它们的时候进行宣传。

孟加拉拉杰沙希大学物理学家Saleh Naqib相信此类排名会影响不那么了解其中内情的非科学专业决策者,并对科学资金分配产生恶劣影响。

对于这些评价和担忧,撤稿观察联系了AD科学指数的联合创始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健康科学大学的Murat Alper和土耳其安卡拉比尔肯特市医院的Cihan Doger,但没有收到他们的回应。

注:

h指数:由乔治·赫希提出,指在一定期间内作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i10指数:由Google提出,指作者发表文章数被引用10次以上的个数。

参考资料:

Researchers sound alarm on ‘predatory’ rank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