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发布2021学术期刊最新排名及会议影响力

近日,谷歌学术发布了2021年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最新排名。

今年总榜单前三名依然没有悬念。Nature再次获得第一名,NEJM稳居第二,Science排名第三。

虽然AI学术顶会继去年在榜单上上榜后,今年刷新了榜单纪录——CVPR从去年的第五名跃升至第四名,五年来首次超越The Lancet(345),仅次于Science。h5的中位数(583)高于今年的Science(564)。

ICLR、NeurIPS和ICML在总榜单中的排名都有所提升,ECCV的排名从去年的第58位升至27位。排名上超过ICCV。

去年ACL和AAAI首次进入总榜单后,今年的排名继续大幅上升。

(7733328)

2021谷歌学术指标发布:CVPR排名第四,仅次于科学,ECCV超过ICCV

作者 | 陈大鑫

近日,谷歌学术公布了 2021 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

今年总榜前三仍然没有悬念,Nature 再夺第 1,NEJM 稳居第 2,Science 排名第 3 。

而 AI 学术顶会继去年在榜单上齐头并进之后,今年再创榜单历史——CVPR在总榜中从去年的第 5 名跃升至第4名,近五年来首超 The Lancet(345),仅次于 Science !且 h5 中位数(583)更是超过了 今年的 Science(564)。

ICLR、NeurIPS、ICML 在总榜上的排名都有提升,ECCV从去年的第 58 升至第 27,排名上竟然超过了 ICCV!(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家可以留言区讨论一下)

而 ACL 和 AAAI 继去年首次进入总榜之后,今年的排名继续大幅上升。

具体排名情况如下:

  • CVPR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5升至第4;

  • ICLR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17 升至第 12;

  • NeurIPS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21升至第 10;

  • ICML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33 升至第 23;

  • ECCV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58 升至第 27;

  • ICCV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29 降至第 31;

  • ACL去年刚入总榜排名第 72,今年排名升至 58;

  • AAAI去年刚入总榜排名第 96,今年排名升至 59。

以下,AI科技评论为读者列出了总榜榜单,榜单排序依据 h5-指数,各 AI 顶会由红色标记。

关于 2021 谷歌学术指标

2021年版的谷歌学术指标涵盖了 2016-2020 年发表的文章,并包含了截至2020年7月在Google Scholar中索引的所有文章的引文。谷歌学术指标榜单虽然公布了各期刊或会议的h5-指数和h5-中位数,但最重要的还是h5-指数。h5-指数不易人为操控,不会因多了一篇超高被引论文而明显增长,而刻意减少发文量也不会对提升h5-指数有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在5年内发表了100篇以上论文并且至少有一个引用的杂志才会被收录到谷歌学术。因此,h5-指数可以体现期刊和会议的整体综合实力,这使得它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物和会议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

以下分别对h指数、h核心、h5-指数、h5中位数做简单的解释:

1、h指数:将被引用的文章按照引用次数排序,引用次数高的排在最前,引用次数低的排在最后,从排序的结果得出“有h篇文章至少被引用h次”,取h最大值;

2、h核心:出版物最高被引的h篇文章;

3、h5-指数:指过去5年内所发表文章的 h 指数;

4、h5-中位数:组成h5-指数文章的引用次数的中位数。

参考数据来源: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top_venues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AI科技评论的推送。为了第一时间收到AI科技评论的报道, 请将“AI科技评论”设为星标账号在看”。

加入同济和其他六所大学并篡改身份申报基金:吴季燕的学术不端行为被处理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可以一年申 3 项,还这样来两次。」

有这样一个学者,他博士毕业于 211 + 985 大学的计算机系,先后入职过国内多所高校(大于等于 6),甚至还入选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推荐人,通过篡改身份证号和姓名一年同时申请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共申请了六次。

如果不是看完官方发布的处理决定,我们可能根本不会相信这种事的真实性。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官网上公布了 2021 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三批次),共通报了 22 份处理决定。

官网地址: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1957.htm

第三批次不端行为公布后,委员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项目申请书、进展 / 结题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和擅自标注他人基金项目等。

在这 22 份处理决定中,有位学者因篡改身份信息违规申报基金项目浮出水面,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来说,这位学者本名吴冀衍,为了申报基金项目,在「吴冀衍、吴骥衍、吴纪延」这三个名字之间来回切换、同时篡改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仅后四位不同)。

关于对吴冀衍篡改身份信息违规申报基金项目的处理决定:

经查,吴冀衍先后入职南京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在聘用期间通过篡改姓名和证件号码违规申报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未获资助)。

关于对吴冀衍篡改身份信息违规申报基金项目的处理决定。

由处理决定可以看出,吴冀衍在 2019、2020 年两年之内连续 6 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 2019 年同时申报了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全都不一样,涉及南京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

学术不端终究会被曝光,根据处理决定吴冀衍被永久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给予吴冀衍通报批评。

正如网友所评论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都能随意篡改,还可以通过系统和形式审查。在几乎不设防的学界,不遵守道德规范显得如此容易。

吴冀衍的个人履历可以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获知,他本科毕业于华北科技学院,2014 年 6 月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

从 Jiyan Wu 的个人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供职于 OmniVision(豪威科技)任资深软件工程师,但据说目前已离开公司。Google Scholar 网站上统计了他的论文和引用数据,多年来他的研究被引次数已经超过 1400 次:

但仔细查看又有不妥之处:其中显示仅 2016 年一年,吴冀衍就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 14 篇,还大多数上了 IEEE Transactions,对于一名学者而言,不论研究水平,其产量让人叹为观止。

虽然吴冀衍多次申报了自然科学基金,但没有任何一项获得入选,所幸没有造成更大的后果。

但随着通报发出,在讨论中有人指出吴冀衍还同时入职了汕头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可见此人的造假行为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参考内容: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1957.htm

https://scholar.google.com.hk/citations?user=3aTNQsgAAAAJ&hl=zh-C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jiyanweb/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4055986/answer/2193060218

开源大亨谷歌风格墙纸欣赏!

温馨提示:

高清原图下载链接 见文末

由于头条图片压缩问题,故为每张图提供真实像素值,帮助大家判断高清程度。

像素:1920 × 108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680 × 432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3840 × 216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080 × 192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440 × 256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200 × 80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080 × 192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080 × 192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920 × 108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1920 × 1080 原图下载见文末

像素:750 × 1334 原图下载见文末

高清原图下载方法:猫Q学术派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谷歌”

学术写作容易理解吗?

作者 | 郭英剑

必须承认学术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但在研究生教育中,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会他们厘清问题的来源与实质,让学生学会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

近日,《高等教育内幕》发表了一篇题为《平实写作案例分析》的文章。文章称,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复杂学术语言而使人难以阅读的学术文章,并没有使作者看上去更睿智,这类文章的被引用率也相对较少。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鼓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并用朴实的语言写作。

为什么学术写作难以理解

发表这项研究的刊物为美国的《营销杂志》。该刊是创刊于1936年的双月刊杂志,为同行评议刊物,2019年的影响因子为9.43。因此,其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在这篇题为《营销理念:如何撰写读者理解并被人引用的研究性文章》的文章中,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助理教授沃伦为第一作者的四位研究者明确提出,“学术界是思想的市场。就像公司通过包装和广告营销产品一样,学者们也要通过写作推销他们的思想观点。但即便是最好的思想观点,也只有在别人理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影响。”换句话说,理解的人越多,所产生的影响力才会越大。

随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为什么学术写作总是难以被人理解?

针对此问题,该文作者进行了两项实验,并对顶级营销期刊1640篇文章作了文字分析。

该研究显示,学者之所以写得不清不楚,部分原因是他们忘记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要比读者多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识的诅咒”或“专家盲点”。

所谓“知识的诅咒”是指一种认知偏差,即人在与他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了理解自己以及相关话题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正是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作者会使用如下三种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从而使学术写作变得难以理解——抽象性、技术性语言和被动写作(以被动语态写作)。市场营销的学者对研究项目越了解,就越会使用抽象性、技术性和被动写作方式描绘它,由此就越难获得读者的理解,其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该实验的作者呼吁学者们克服“知识的诅咒”,并试图帮助学者们识别和修正那些不够清楚明了的语言,使他们可以撰写出更有可能产生影响力的学术文章。

学者是否该为少数人写作

在沃伦等进行的第一个实验中,来自不同高校的数百名营销学教授受邀阅读并评估有关营销文章。所有文章都从三个方面(抽象性、技术性和被动写作)分别被定义为高强、平均和低度三种。他们为此使用了2013年的一项对4万个英文单词和表达方式的规范研究成果,以此来确定文章的具体性或抽象性。

最终的结果显示,那些阅读了语言明晰、思路清楚的文章的参与者,都对文章及其作者有更积极的印象。针对那些高清晰度文章,参与者看懂的比例为82%,而对低清晰度文章,看懂者仅有69%。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者对作者水平的评价并不取决于文章是否属于参与者的直接研究领域。在研究者看来,这个事实意味着文章的清晰度可以超越研究的子领域。

如此发现是否可以推断清晰度不够,即不够通俗易懂便意味着文章的影响力较小呢?

为检验这一假定是否正确,研究者抽取了从2000年到2010年间出版的1640篇商科文章,先分析其抽象性、技术性和被动性,然后再去查找它们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上的引用率,包括是否获奖等。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令人惊讶——那些使用了具体语言、各种案例、主动语态和日常词汇的文章引用率更高。两篇同类文章,更为明晰者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用次数要比不明晰的文章多157次。

研究还表明,当学者更熟悉自己的研究项目时,他们往往高估自己写作的清晰度。换言之,他们对自己文章是否通俗易懂没有一个更客观的看法。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学术写作是否通俗易懂根本不是问题,因为自己的写作所面对的读者是同一狭窄领域的学者。

但当研究者在询问了上百名学者有关写作的信念或说理念时,大多数的学者事实上都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中,大约96%的学者说,他们写作时会努力寻求大多数的学者理解。

学术写作是否可以通俗易懂

人们往往以为,或者说学者们总是认为,学术写作是为学者而写,非清晰(即因复杂的学术语言致使不同领域的学者或者普通大众感到语义模糊)的写作会让读者印象深刻,而学者本身其实是很清楚自己的写作会令其他领域学者或普通读者感到费解的,而费解难懂是学术语言与学术写作的常态。沃伦等人的研究恰恰试图打破这种“迷思”或“神话”。

沃伦的合作者之一、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法默说,我们这项研究的最大目标,就是想说服学者们,非清晰写作是有问题的,即使我们只是为其他学者这样的小众读者而写作,这个问题依旧存在。

法默认为,我们越是付出更多努力让别人理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那些人反倒会越发感到听不懂。最终,他们会无奈地放弃,进而去寻找更加清晰的文章。

沃伦说,我们都知道,每当与学者谈论此事时,他们要么说——是的,学者应该语言明晰、思路清楚,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要么说——不,如果为学者而写,语言就必须更加学术化,这样听起来、看上去要更睿智一些。

该研究试图敦促学者们克服“知识的诅咒”,打破固有的“迷思”思维模式,警惕不要陷入自以为他人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与自己无异这样的认知陷阱中。

或许有人会说,上述实验针对的是营销或商学学科,这些学科自然希望更多人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也同样如此。但事实上,上述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

单就人文社科界来说,很难有人否认,多年来西方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囿于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导致新理论、新术语、新名词不断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对国内人文社会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们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过程中,从囫囵吞枣到东施效颦,再到各种新理论泛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来,在我们的学术界,无论是论著还是文章,过于讲究学术性而忽略思想性的情况屡见不鲜。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论文中,大都重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仿佛没有理论与方法,论文就毫无价值,与此同时,大家却轻视该研究真正的学术意义,乃至忽视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有学术价值,这也已经是常态。在刊物上,更不乏充满学术最新流行语但却毫无新思想观点的文章。

在自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国外的学术界特别是人文社科界,由于过度追求所谓的创新,忘记了学术的生命在于要产出思想和观点,已经有过深刻的教训。

一起学术恶搞事件

25年前,美国人文社科界发生了一起臭名昭著的学术恶作剧事件,使充斥着新名词、新术语的文化研究界的学术声誉蒙受重大损失,史称“索卡事件”。

1996年,纽约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卡向后现代文化研究的著名学术期刊《社会文本》提交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满是当时文化研究领域的流行语,其实完全胡说八道,但他故作深沉地“创新性”提出,量子引力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结构。完全被蒙在鼓里,且被这花里胡哨的跨学科语言蒙住双眼的编辑们,最终将该文发表在该刊物上。

据说,该刊没有进行学术同行评审,也没有将文章提交给物理学家进行外部专家评审。当年5月,在该文发表三周后,索卡在由耶鲁大学创办的《通用语》杂志上揭露说,自己的文章就是个骗局,作为一次实验,自己就是要看看这份名刊是否会发表一篇看上去非常时髦,新词汇、新术语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内容完全不着调的文章。有人把这种学术流行语称作是“时髦的废话”。

这出闹剧在人文社科内部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不少人反思,后现代时期的人文研究是否过于纠结于新词汇、新术语,忽视了其要表达的思想;当代人文刊物,无论是编辑还是学者是否太过看重华丽的语言、崭新的语汇、宏大的叙事,却忽视了其所本应表达的清晰的思想观点。

学术语言应该什么样

有一次,我的博士生问我:学术语言应该什么样?为什么有些人文社会学科的文章,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我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我的回答是,“必须承认,学术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而学术语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实际上反映了世界乃至人类思维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但作为学生,我希望你们能够学会使用朴素的思想、平实的语言面对复杂的问题。要记住,学会头脑清晰地思考问题,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此乃关键所在,千万不要被语言的牢笼所困,更不要被华丽的语言束缚其中无法自拔。”

作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我的首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厘清问题的来源与实质,让学生学会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包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最终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

当然,不仅是研究生,对人文学者乃至社会科学学者也是如此。作为人文社科学者,思考时应厘清自己的思路;写作时,应使用明晰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对于学术问题,难免使用只有本学科才会使用的术语,自然要能熟练运用这些术语。但更为重要的是,学术语言是为学术思想服务的。没有清晰的思想观点的学术语言,只是一套术语的组合而已,甚至不过是“时髦的废话”。

任何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事学术,都不是为了追求新名词、新理论、新方法,而是为了探究真理。学术文章,不能看上去很有学术素养,但却没有思想观点。总而言之,思想观点而非华丽的语言,才是学者追求学术的生命之源。

2018年谷歌学术影响力排名发布:中国期刊领域前100名是谁?

8月2日,谷歌学术发表了2018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根据语言不同,共作了英语、中文、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韩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不同语种下的期刊分类。

其中最全的自然是英语期刊。相关排名包括综合排名以及分类排名。分类排名包括:

● 商业/经管

● 化学/材料科学

● 工程/计算机科学

● 健康/医学

● 人文/艺术

● 生命/地球科学

● 物理/数学

● 社会科学

那么重点来了,在中文期刊领域,前100都是谁呢?结果如下:

关于谷歌学术影响力排名的相关名词解释

“h指数”(h-index):指在所有发表的论文中,有至少 h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 h 次,那么这份期刊或会议的h指数就是h。

“h核心”(h-core):指该期刊或会议被引用最高的 h 篇论文。

“h中位数”(h-median):指 h核心中位数论文的引用次数。

据悉,谷歌学术计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 GSM)是基于过去5年学术期刊和会议的h-index进行计算的。它具有不易操控、范围广泛等特征,是世界公认的极为权威的学术期刊和会议指数排名之一。自2012年起,他们每年都会发布一次排名。

注:文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公众号内容整理

来源丨中国高等教育公众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内容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我们联系。

经过涂层的屏幕图像在几分钟内变成高清晰度。伪影去除和细节恢复比以前的人工智能更好。它可以下载和播放

丰色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下面来欣赏一些高糊图片“整个世界都清晰了”的魔法时刻:

无论是动漫还是真实图像,是不是都清晰还原了?

以上就是由腾讯ARC实验室最新发表的图像超分辨率模型完成的。

与前人工作相比,它可以更有效地消除低分辩率图像中的振铃和overshoot伪影

面对真实风景图片,能更逼真地恢复细节,比如树枝、岩石、砖块等。

除了上面这些官方的demo,我们也试了一下,效果还比较满意:

如果你也想试试,可在GitHub上下载该模型的可执行文件,Windows/Linux/MacOS都可以,且不需要CUDA或PyTorch的支持。

下好以后只需在终端执行以下命令即可使用:

./realesrgan-ncnn-vulkan.exe -i input.jpg -o output.png

基于ESRGAN的改进研究

这个模型被命名为Real-ESRGAN,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模拟高分辨率图像变低分辩率过程中的各种退化,然后看到一张糊图后倒推出来它的高清图。

而它是对超分“前辈”ESRGAN的进一步研究

ESRGAN曾赢得ECCV2018 PIRM-SR挑战赛中的第一名,但它在恢复具有未知和复杂退化(degradation)的低分辨率图像方面,也就是盲超分辨率(Blind Super-Resolution)上做的还不够好。

而相比ESRGAN,Real-ESRGAN使用合成数据进行训练,引入了高阶退化建模以更全面逼真地模拟复杂的图像退化,重点考虑了合成过程中常见的振铃和overshoot伪影。

还采用了一个具有谱归一化(Spectral Normalization)的U-Net鉴别器,来提高鉴别器的性能并稳定训练过程,最终实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

下面就进入具体原理讲解:

通常情况下,真实图像y首先与模糊核(blur kernel)k进行卷积,然后执行具有比例因子r的下采样操作,通过添加噪声n获得低分辨率图像x。一般还得再加个JPEG压缩,即:

而获得高清图像的过程就是求解y的过程(其中D表示退化过程)。

然而只采用这一经典的退化模拟,训练后的模型只能处理部分图像,更复杂的退化(尤其是未知噪声和某些伪影)仍无法解决

所以研究人员就引出了高阶退化过程来模拟出更真实全面的退化,它包含多个重复的经典退化过程,每个又具有不同的退化超参

下图为Real-ESRGAN进行退化模拟的示意图:

采用的是二阶退化,具体来说:

  • 在模糊(blur)退化方面,为了包含更多不同的核形状,Real-ESRGAN采用了广义高斯模糊核和plateau-shaped分布。

  • 降噪(noise)方面,除了颜色噪声和灰度噪声,还模拟了两种常见类型:

(1)加性高斯噪声:其噪声强度受高斯分布标准差控制;(2)泊松噪声:其噪声强度与图像信息成正比。

  • resize也就是经典退化模拟里的下采样,在这里为了产生更多模糊图像,就改成了上采样+下采样的组合操作。resize方法中,由于最近邻插值会导致错位,最后就只考虑了面积、双线性和双三次插值。

  • JPEG压缩,能带来块伪影。下图为OpenCV与DiffJPEG的压缩效果对比,Real-ESRGAN采用的是DiffJPEG。

而在Real-ESRGAN重点关注的伪影方面:

主要针对非常常见的振铃伪影(下图左1左2,看起来像“鬼影”)和overshoot伪影(下图右2右1,看起来像“锯齿”)。

采用了sinc滤波器来模拟这两者 :

以上,退化模拟搞定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Real-ESRGAN的生成器沿用了ESRGAN的RRDBNet,还扩展了原始的×4 ESRGAN架构,以执行resize比例因子为×2和×1的超分辨率放大。

判别器则由VGG型升级为U-Net型,以具备更强的判别能力,处理复杂的输出以及生成关于局部纹理的精确梯度反馈

另外,U-Net架构和复杂的退化给训练带来了不稳定性,为此,还采用了谱归一化来稳定模型训练,这也有助于缓解GAN带来的过度锐化以及伪影。

除伪影、恢复纹理细节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

最终可以看到,Real-ESRGAN在去除伪影和恢复纹理细节方面都明显优于以前的方法:

消融实验也发现采用二阶退化模型的效果最好、通过sinc滤波器的可以跟好地去除伪影、SN+UNet的组合取得了最佳的视觉效果、引入更多的模糊核,模型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分别对应下面四组图):

当然,他们也发现三个表现不够好的效果,比如线条扭曲、出现了其他伪影。

总而言之,作者表示:盲图像超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之前的BSRGAN以及本文的Real-ESRGAN可为该领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线。

团队介绍

Wang Xintao,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师从汤晓鸥),现在是腾讯ARC实验室(深圳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在图像/视频的超分辨率恢复。ESRGAN的一作

谢良彬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硕士一年级学生,师从董超教授。

董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导,毕业于北理工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曾任商汤科高级研究经理,谷歌学术引用14416次,h指数22。

单瀛,腾讯PCG应用研究中心(ARC)主任。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107.10833

Colab试玩地址:https://colab.research.google.com/drive/1k2Zod6kSHEvraybHl50Lys0LerhyTMCo?usp=sharing#scrollTo=7IMD5vhOYp68

GitHub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xinntao/Real-ESRGAN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从谷歌在美国的口号看学术与生活的差异

美国谷歌公司有个口号,“不作恶”,或者“不要邪恶”。这样的话,在生活中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随口就说,感觉很正常。

但是在学术上,定义“恶”或者“邪恶”,是非常头疼的事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概念的含义,经常变来变去,没有办法用定义固定下来。

直接定义困难的概念,可以间接定义,走一条捷径。如果可以定义“善”和“正义”,“恶”和“邪恶”作为其反面即可。“善”和“正义”的定义也不是容易处理的,一定要做的话,总是有方法的,增加几个设定,先定义出来,以后慢慢改。

一直到现在,学术上对于这些概念的定义都很难,找不到各方都能满意的方案,实际上也没有。能用的概念先用起来,需要改的时候就改,能定义的就定义,不能定义的先放着。

生活和学术相比,就显得自由宽松多了。学术中需要讨论的事,生活中根本不需要讨论。像学术上可以讨论能几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生活中不管踏入多少次,都是同一条河。学术上可以讨论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生活中并不讨论。如果有人硬要讨论的话,人们会觉得他们精神有问题,就会远离他们。

学术上的电车困境,人们觉得很困难,几乎无法选择,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但是在生活中的两难抉择,人类已经做了几千年,几万年。况且在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思考,都是要很快切实解决眼前问题。

也有生活中比较想当然的事,事实并不如此。“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生活中不觉得有问题,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真的要去取的话,很快就竭了。有多快呢,不超过两个月。每天取一半,取着取着,有一天忽然发现,剩下的一半找不到了,不见了,凭空消失了。消失就是竭,人们想象中的万世,其实还不到两个月。

回到美国谷歌公司的口号,这个口号并不好。美国谷歌公司自己不能清晰理解口号的含义,它也理解不了。美国谷歌公司也不能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口号有没有冲突。大概说起来,对错的情况可能五五、六四、七三分的样子,反正错是少不了的。

当然,美国谷歌公司只是一个商业公司,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商业公司的存续时间都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忽然就消失了,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虽然如此,也不改变这个口号不好的评价。

  1. 口号本身空洞,不具体,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讲,口号要明确。
  2. 口号的要求,远远超出美国谷歌公司自身的能力,美国谷歌公司自己不但做不到,还经常做错。
  3. 选用这种口号,说明了美国谷歌公司的无知和狂妄,但这个口号不是公司正式口号,说明还有点自知之明。
  4. 这种过分大而无当的话,不适合有实际业务运作的机构,更不适合存续期间都不确定的商业公司。
  5. 最后,这是一个否定的口号。要知道,否定的难度,和肯定的难度相比,会上升一个数量级。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还是做难度低的事情比较好。

口号要简单、明确、清晰,不要模棱两可,意思隐晦。看到口号,人们不用想就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如果让人们揣摩口号的意思,就不是一个好的口号,恰当的口号,合适的口号。

中国学者发表的这篇关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论文被曝光完全不可重复

2013年,肿瘤生物学家Elizabeth Iorns(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助理教授)发起了一项“癌症生物领域重复性工程”(Reproducibility Project: Cancer Biology),旨在挑选出2010年至2012年间50篇高影响力的肿瘤生物学相关研究论文,验证这些论文的可重复性(由于资金等原因,50篇论文最终缩减到18篇)。

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10个重复项目在 eLife 杂志发表,2019年,eLife 杂志再次发表了3篇重复项目。这13个已完成的重复项目中,6篇论文属于大部分可重复,4篇论文是不确定的,3篇论文的结论完全不可重复,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研究论文的结果不能被重现。

本文将重点介绍eLife此次完全不能重复的关于miR-34a对前列腺癌的抑制的 Nature Medicine 论文。

论文题目:The microRNA miR-34a inhibits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and metastasis by directly repressing CD44

发表期刊:Nature Medicine

被引用数:1211次

该论文于2011年1月16日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杂志,通讯作者为著名癌干细胞及miRNA癌症治疗专家唐定国教授(Dean G. Tang)。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到目前为止被引用次数高达1211次,其中不乏 NatureScienceCell 及其子刊等顶级期刊引用,影响力非常大。

Nature Medicine 论文的实验结论:

结论1、从异种移植肿瘤和原发性肿瘤中纯化的CD44+前列腺癌细胞中,miR-34a的表达量均不足。

结论2、在体内或纯化的CD44 +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miR-34a,会抑制克隆形成、肿瘤再生和转移。全身递送的miR-34a抑制前列腺癌转移并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

结论3、鉴定并验证了CD44作为miR-34a的直接功能性靶标,miR-34a过表达会降低CD44的表达。

总的来说,该研究认为:miR-34a是CD44+前列腺癌细胞的关键负调节因子,miR-34a可以作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有希望的新型治疗剂

然而,eLife 的重复验证项目表明,这篇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杂志,并被大量引用的重要论文中的三个主要结论,全都无法被重复

eLife 的重复验证结论:

结论1不能重复 :与CD44-LAPC4细胞相比,从异种移植肿瘤(LAPC4细胞)中纯化的CD44 +前列腺癌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水平是其两倍,而在Nature Medicine 论文中,miR-34a在CD44 + LAPC4细胞中表达是降低的;

结论2不能重复 :将过表达miR-34a的LAPC4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时,没有观察到肿瘤生长或CD44表达的变化。而在Nature Medicine 论文中,表达miR-34a的LAPC4细胞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肿瘤再生减少和CD44表达降低;

结论3不能重复 :使用Luciferase报告基因验证miR-34a是否通过3’UTR中的结合位点调控CD44表达,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而在Nature Medicine 论文中,miR-34a会通过靶向CD44的3’UTR区域而抑制CD44的表达,突变3’UTR结合位点后会部分消除这一抑制作用。

总的来说,eLife的这项重复验证实验表明,miR-34a并没有在CD44+前列腺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miR-34a不会影响前列腺癌的肿瘤生长以及CD44的表达变化,而且miR-34a跟CD44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作用关系。

也就是说 这篇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的关于前列腺癌治疗的高影响力论文完全无法重现。

唐定国教授(Dean G. Tang),是美国著名癌干细胞及miRNA癌症治疗专家。现为美国罗斯维尔帕克癌症中心药理及临床治疗系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癌症干细胞研究所所长,曾在世界著名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终身教授十余年。迄今在ScienceCellNature MedicineCell Stem Cell 等顶尖杂志发表论文140余篇,

参考链接:

原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2284

重复论文: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3511

浙江大学教授研制的仿生“关节漆”,其附着力平均可保持136天

受损的关节,刷一把“油漆”,即可恢复原状?

假如人体也是一部机器,那么年龄越大,关节软骨磨损就越严重,就像掉漆的汽车一样。

汽车掉漆比较简单,涂上新油漆就可焕然一新。那么,有没有可能给磨损的关节软骨,也设计一种“油漆”,“喷”一下就能“完好如初”?

日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教授欧阳宏伟,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关节油漆”,当细胞接触并吸收“油漆”后,就会诞生新的软骨。受损关节也可得到修复,全程只需三四周。

图 | 欧阳宏伟(来源:资料图)

10 月 27 日,相关论文以《仿生关节油漆对猪软骨退变和再生的同时调控》(Biomimetic Joint Paint for Efficient Cartilage Repair bySimultaneously Regulating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Pigs)为题,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特聘研究员魏威是第一作者,欧阳宏伟担任通讯作者[1]。

图 | 魏威(来源:魏威)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为关节软骨缺损。作为一种特殊组织,软骨中既没有血管、也没有淋巴,一旦遭遇缺损就很难自我修复。因此在临床治疗上,该疾病正面临着不规则、大面积非全层软骨缺损难以修复的问题。

图 | 相关论文(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图 | 相关论文(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而该团队此次研发的“关节油漆”,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以兔实验和猪实验为例,经“油漆”处理后,此前存在缺损的兔和猪的软骨表面,不仅可恢复光滑,糖胺聚糖含量也能保持正常(糖胺聚糖:主要存在于高等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一种杂多糖)。

它的原理是通过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并保留部分软骨缺损中糖胺聚糖的含量。据该团队所知,这是第一个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仿生组分的组织粘合剂。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神奇的油漆”

据介绍,“关节油漆”由硫酸软骨素的桥接层、明胶和透明质酸的凝胶层组成,它可通过光固化的方式,快速紧密地粘附在软骨缺损上。

近年来,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一直是生物材料研究的焦点。在该研究中,他们发现其具有光交联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故很适合在体内缺陷周围原位形成水凝胶。但是,它不能与软骨表面进行化学结合,因为两者在分子结构上具有相似的基团,很难去产生令人满意的粘附。

如何攻克该问题?连接软骨和水凝胶的桥接聚合物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硫酸软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中的带负电荷的蛋白聚糖。此前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分子可被化学修饰,并与软骨表面丰富的氨基结合,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桥接聚合物。

在该团队的设计中,当硫酸软骨素-醛应用于软骨表面时,醛基会和软骨中的氨基发生反应,进而形成亚胺基连接。

粘附 6 小时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为了仿生天然软骨组分,该团队将透明质酸纳入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中,借此形成一种半互穿网络结构。在该网络中,前者可保持其生物性能,后者可保持其机械强度。

由于“关节油漆”的弹性性能来自上述两种材料,因此它的压缩模量可由两种材料的压缩模量推断出来,大约为 6.55±0.63kPa。这些压缩试验证实,该“油漆”具备软骨组织工程所必需的弹性特性。

对于软骨再生来说,软骨细胞表型的维持至关重要,为了获悉“关节油漆”的组成成分对于细胞表型的影响,他们在材料表面培养了人软骨细胞,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表达,对其进行测试。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此前研究表明,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或有利于软骨细胞的表型维持。因此,他们采用甲基丙烯酰化明胶结合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结果发现这真的能促进软骨细胞基因表达,并提供稳定的力学强度。

详细来说,他们先是研究透明质酸浓度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透明质酸的浓度增加时,软骨细胞的 COL2A1 基因表达水平也会增加。

接下来,他们又研究了硫酸软骨素浓度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规律,实验组培养 7 天后,聚集蛋白聚糖和 SOX9(一种遗传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这表明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上,硫酸软骨素-醛起着积极作用。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由于干细胞的附着可能有利于软骨的再生,因此该研究采用人脂肪来源基质细胞,来研究软骨和“关节油漆”的细胞粘附能力。

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脂肪来源基质细胞在调节炎症上效果更好,因此可给骨关节炎治疗提供更优的细胞来源。

接下来,该团队用“关节油漆”对猪软骨进行预处理,并观察 6 小时后的粘附情况。与天然软骨表面的细胞相比,“关节油漆”表面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为进一步研究“关节油漆”的细胞相容性,该团队将细胞培养板进行涂覆,并通过相应方法,去评价“油漆”的生物活性。

分别培养 1 天和 4 天后,他们发现所培养的细胞活力、与正常细胞培养板上的细胞相同,而且死亡细胞也比较少。这些结果表明,“关节油漆”具有高度的细胞相容性,并能促进干细胞粘附。

附着力平均可保留 136 天

为了定量检测“关节油漆”和组织之间的粘接强度,该团队按照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生物医学粘接剂标准,进行了搭接剪切强度和爆裂压力试验。

结果表明,在桥接聚合物硫酸软骨素醛的帮助下,“关节油漆”的破裂压力从 17.6±3.2kPa,“蹭蹭”提升至 34.3±7.3kPa,这个值与该团队此前研发的止血水凝胶相当。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关节油漆”在猪软骨体外的尺寸稳定性。具体流程如下:先在猪软骨上形成表面缺损,然后将硫酸软骨素-醛放在缺损部位,5 分钟之后用纱布去除。

接着使用甲基丙烯酸明胶/透明质酸进行涂漆,并暴露在特定紫外光下,以便形成表面光滑的弹性水凝胶。缺损软骨在处理后,弯曲度得到了恢复。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然后,该团队分离出含有该材料的软骨,并用于进一步研究。接着,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他们观察了关节油漆与软骨的强附着力。

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关节油漆与软骨呈现出清晰、纤细的整合,并且没有任何裂纹。

为了测量这种附着力的保留时间,该团队在温度为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下,去对关节漆软骨进行摇晃。经观察,涂有“关节油漆”的凝胶膜,其附着力平均可保留 136 天,是无硫酸软骨素醛(甲基丙烯酸明胶/透明质酸)的6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 4 个月的评估期内,凝胶膜一直具有弹性、表面光滑,并且完全附着在软骨上。

在 8 周的植入期内完全降解

为了验证“关节油漆”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该团队把硫酸软骨素醛桥接层,涂上甲基丙烯酸明胶/透明质酸水凝胶膜,并植入大鼠皮下。然后分别在 1 周、2 周、4 周、8 周后收集植入物及其周围组织。

为定量地检查降解情况,植入物被小心地从组织中取出,并在冷冻干燥后称重。结果发现,“关节油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解,并在 8 周的植入期内完全降解。

接着,该团队将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用在植入物、及其周围组织的组织学切片上,借此来评估生物相容性。

在植入物的第一周内,他们在周围观察到炎症细胞,但这些细胞会随时间逐渐消失,宿主组织也会随着种植体的降解而逐渐生长。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在植入开始时会产生急性炎症反应,但会随着时间消退,这表明“关节油漆”具有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

软骨看起来很健康,与假手术组相似

为研究关节漆的修复效果,该团队研究了一种公认的模型动物新西兰白兔,他们把“关节油漆”用于 2mm×6mm 宽、0.2mm 深的缺陷上,并通过光聚合在软骨表面,进行原位固化。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然后,分别在涂抹“关节油漆”6 周和 12 周后进行按组检查,并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分析进行评估。

在“关节油漆”治疗组中,一个新形成的组织纤维填充了大部分缺损,软骨看起来很健康,与假手术组相似。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此外,经“关节油漆”处理后,软骨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这说明它可阻止损伤软骨中的软骨细胞凋亡。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类软骨的情况,该团队使用了一个更大的动物——利用猪模型来进一步研究“关节油漆”对急性软骨缺损的保护功能。

结果发现,“关节油漆”处理组产生了缺损部位的填充组织,而未处理组的缺损仍然明显可见。

此外,体外细胞研究也表明,“关节油漆”与人类干细胞高度兼容,这表明其在体内使用时具有再生潜力。

据介绍,欧阳宏伟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 Fellow,国际骨科联合研究学会 Fellow,长期从事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与再生研究,Google 学术 h 指数 62,i10 指数 130,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他曾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 2 项和卫生部管理规范 1 项,在国内最先开展了临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移植,开展了蚕丝医用材料国际首个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并获得国内首个蚕丝材料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3 项。2012 年带领团队创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次担任论文第一作者的魏威,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2011 年保送南京理工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2016-2017 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习,师从阿里·卡德姆侯赛尼(Ali Khademhosseini)教授,主要参与纳米材料、骨组织再生、3D 打印等课题研究。2018 年至 2020 年在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课题为骨关节炎中软骨缺损的再生以及组织粘附性水凝胶的开发,Google 学术 h 指数 25,i10 指数 29。2021 年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任特聘研究员。

谈及未来,该团队表示将继续深入“关节油漆”的研究,并积极推动该项目的转化,在即将开始的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关节油漆”的项目也将作为总决赛入围项目之一进行路演。该团队希望打造人体“零配件”的 4S 店,修复机体的损伤。

-End-

参考:

1、Wei Wei. et a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1Nov 24;13(46):54801-54816. doi: 10.1021/acsami.1c1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