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ixel 6的长期体验:不匹配率为99%

Pixel 6 在现实体验中究竟是为谁而打造?

Pixel 6 是 Google 在 2021 年发布的旗舰手机;在正式开售后的第一时间,我就通过各种渠道下单,最终在半个月后拿到了红色的 Pixel 6。

由于我是一个换机频率很高的人,对于各种手机的软硬件设计习惯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开发者/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因此我不太会用「是否好用」来评价手机的某一功能或设计,用「是否适合我」或许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表述。

而「Pixel 6 是否适合我」下面就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前三代 Pixel 的 ID 设计中,你还能看出一些家族化的手机 ID 设计,用不同材质或处理工艺,将手机上下横向区分开来,初代 Pixel 正是用这种方式,做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当然手机销量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初代 Pixel 令人印象深刻的 Really Blue 配色(图片来源:Jordan Keyes)。

按照这个逻辑,Pixel 4、Pixel 5 算是在设计上放弃了自有审美体系的两代:采用了纯色机身 + 圆角矩形黑色相机模组设计。当然这样对于销量的影响这里按下不表,单就审美而言,对于 Pixel 系列来讲已经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但到了 Pixel 6 ,Google 又采用了新的比两段式更加夸张的三段式设计。Pixel 6 相机模组的设计也给它带来了超高的辨识度,拿着它在在大街上,你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如此设计的旗舰手机:我自己在拿着 Pixel 6 就曾遇到同为 Google 粉丝的陌生用户的提问「这是刚发布的那个 Google 手机吗?」。

毕竟,Pixel 6 的背面设计确实是蛮特立独行的:尽管 Pixel 6 要比 6 Pro 少了一颗四倍长焦潜望镜头,但两个版本共用了同款的相机模组设计:横贯手机,将其一分为二成为两种不同颜色拼接组合的相机模组充当了浓重的分割线 —— 当然也是最显眼的。

这一设计带来的争议从 Pixel 6 正式公布之后就一直不断,但其实直接负责 Pixel 等硬件项目的 Google 高级副总裁 Osterloh 就对这一设计发表过直接回应:Google 在设计 Pixel 6 时就有过很多关于如何处理手机摄像头设计的思考,但与其让 ID 设计变得泯然众人,不如直接热烈的去拥抱这一设计,用它来搭配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色彩组合。

诚然,对于 Pixel 6 这样原本销量就不会太多的手机系列来讲,手机做的更有「辨识度」,或许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但 Pixel 6 的相机模组凸起实在是离了大谱,目前包括 Google 第一方推出的几乎所有 Pixel 6 手机壳,都不可避免的为这一设计做出妥协。

另外,Pixel 6 非常不旗舰机的在相机模组覆盖玻璃上采用了三片式而非更具质感的一体式玻璃,在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玻璃缝隙之间很容易出现积灰的情况。而且 Pixel 6 相机模组 R 角处理其实并没有与机身的曲线处在相同的角度,实际触摸时没有想象中的顺滑。

总得来讲,Pixel 团队力求在本世代机型上强调「瞩目设计」提升辨识度的方式,本身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却在细节上偷懒 + 偷工减料,让 Pixel 6 的设计感即使是在我这种自带「粉丝滤镜」的用户来讲,也只是落在了差强人意的水准,少了几分前代 Pixel 的精致感。

或许也是 Pixel 6 本身在的影响力,让今年也有不少国内博主第一时间上手了 Pixel 6 体验,但部分媒体在体验中吐槽「电源键布置在音量键之上」相当「反人类」这件事,其实已经是 Google Pixel 系列(准确来说从 Nexus 时代就已加入)的特征,老粉丝大都已经默认并习惯了这样的设定,但对于习惯了国内 Android 手机设计的用户来讲这样或许确实是有些许不便。

在延续数代后置实体指纹传感器的「经典设计」之后,Pixel 6 这一次采用的是屏下指纹识别设计,但 Google 仍然「慢半拍」,采用的是汇顶科技的光学指纹识别模组方案,在技术上相比今年发布的国内旗舰手机要落后一代;以及覆盖钢化膜之后指纹识别准确度/速度双双下降,但终归是赶上了潮流;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未来 Pixel 6 Pro 仍然可能加入 2D 面部解锁功能。

不过在屏幕体验部分,我手上现在的 Pixel 6 只支援 1080P 90Hz 显示,6.4 英寸的屏幕其实谈不上多趁手,411 的 PPI 在 2021 年的旗舰手机序列中也只是勉强跨入及格线,这一点也与本世代 Pixel 6 与 6 Pro 皆为大屏手机有关;起步 207g 的重量让它的质感颇有分量。

就国内用户最关心的 Pixel 的移动网络体验来讲,Pixel 6 支持的仍然实际测试信号最好的仍然是联通,如果你是进阶玩家,也可以通过解锁刷入 Magisk 的方式来解锁使用电信 4G,这也是 Pixel 在中国使用不可避免的学习成本之一。

但 Pixel 6 关于使用移动网络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止于此:如果说前代使用高通 SoC 的 Pixel 5 / 4a 5G 还能通过各种 Magisk 插件来「曲线救国」,在中国大陆境内用上 5G 网络,但 Pixel 6 用的是 Tensor SoC,所以截至 2022 年一月都还没有可以在中国大陆正常使用任何运营商 5G 网络的手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在我手里都只能显示代表着 4G 的「LTE」图标。

Pixel 在内在硬件配置中,相对革新意义最大的或许仍然因为它是首款搭载 Google 自研 SoC 的 Google 手机:随着摩尔定律的逐渐终结,在手机 SoC 的开发上能最直观的体现出来:手机需要探索不同的方式,来换取性能进一步的释放,比如为手机加入适合深度学习计算场景的 AI 协处理器,或专用于手机成像效率提升的 ISP。

这些在 2021 年听起来当然不会陌生 —— 因为小米、OPPO、vivo 都不约而同的将深度参与设计的定制 ISP 加入自己的旗舰手机来提升手机的拍照体验;这些都是 Google Pixel 在前五代 Pixel 中已经驾轻就熟的事情,Pixel 6 所搭载的 Tensor Chip 芯片已经是下一步:将自研协处理器整合进自研 SoC 中。

基于 Google Assistant 语言识别模型与 Gboard 输入法语音输入结合实现的增强版语音输入,这些 Google 早在 2018 年 I/O 大会中就演示过与其相关的技术,只是随着 AI 算力的提升,这一次 Google 终于可以将这些语音模型从服务器搬到手机里,在离线环境中能更方便的用到。

前面提到过 Pixel 6 搭载的是后置双摄模组:带广角镜头的主摄和另一颗超广角。除了没有长焦,其余的硬配置几乎与 Pixel 6 Pro 一模一样。

Pixel 6 主摄为 5000 万像素传感器,可以使用四合一像素合并拍出 1250 万像素的照片。虽然时隔四年终于换掉了祖传 IMX363,但细节即使以 Pixel 的标准来讲也还算在及格线以上:尤其是考虑到 Google 接下来很有可能继续用同款传感器连续三代、靠着算法来压榨性能,想想还有点期待。

不过对于 Pixel 来讲高质量的成像已经变得有些索然无味, 更有趣的还是相机的各种玩法:比如 Pixel 5 时代就出现的「人像光」模式,自动识别照片中的人像并模拟出补光灯的效果,在 Pixel 6 中如今仍然有让人惊艳异常的魔力。

另外,「动作摇摄」以及「长时间曝光」这两个 Pixel 新增的动态摄影模式,在命名上可能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但其实一个是模糊背景另一个是给画面主体加入动态效果,都主打极短时间内完成取景;前者实现的是追焦拍摄拍摄,后者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长曝光效果。

这两个主打的都是让原本对于摄影技术/外界环境要求较高的拍摄技巧,能通过计算摄影,在 Pixel 6 上轻松实现。具体区别看过下面的效果在成片中的应用,相信你就能理解了。

在 Pixel 原生相机中,不仅可以在取景阶段直接调节画面亮度/对比度,也能直接通过拖动调整画面色调;这些功能本质上与滤镜并无太大区别,但对于「随手出片」这种场景的体验提升还是立竿见影的,至少我会更愿意拿着它拍来拍去,记录更多。

虽然 Pixel 6 还远不能取代单反甚至微单的存在,但 Pixel 上面的这些通过计算摄影达成的效果,都并非是为了取代专业摄影设备,而是在降低门槛,来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摄影的乐趣,进而拍摄出效果同样不错的作品:随时捕捉到珍贵的瞬间。这可能才是手机计算摄影现阶段的最大价值所在。

或许你已经听说过很多次了:Android 12 可能是 Google 继 Android 5.0 之后在 UI 设计上做出改进最大的一代,如果你想最近距离体验这种改变带来的直观效果,Pixel 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如果只是为了体验的话倒也没必要花费 5K 购买 Pixel 6)。

而Pixel 6 作为出厂预装 Android 12 的首款手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足的噱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Android 12 就是为 Pixel 6 量身定制而来,在去年三月的看到的「飞机稿」就已经隐约透露出 Pixel 6 的相关硬件设计。

主题系统同样是 Android 12 中老生常谈的存在,但就目前国内 Android 12 系统更新,不仅 ColorOS、MIUI 这样的深度定制 Android 没有相关的主题实现方式出现,类似联想、索尼这样相对「国际化」的品牌所运行的原生 Android 系统依然阉割掉了不少 Android 12 中的主题实现方式(目前来看国内最接近 Android 12 原生主题系统实现方式的反而是 vivo 的 OriginOS Ocean)。

或许也正是因此,原生 Android 仍然对国内的 Android 玩家来讲有这般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加上 Pixel 6 所搭载的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属于 Google 自己的「私货」,并不属于开放给 OEM 厂商的 AOSP 项目范畴。

加上 Google 在 Pixel 6 发布时就承诺了五年安全更新以及三年的 Android 版本更新,也就是说至少到 2024 年的 Android 15,Pixel 6 都能第一时间用到绝大部分 Android 新特性:Google 「买系统送手机」的风格在 Pixel 6 上变得更加明显。

Google 造出了不够完美的 Pixel 6,也开发出了远远称不上「革命性」的 Tensor SoC 芯片与 Android 12。

它不适合我,大概率也不适合读到这里的你 —— 我估计这个概率大概有 99%。

但我仍然喜欢拿着它,它或许就是为 0.5% 的 Android 原生粉丝以及另外 0.5% 的 Pixel/Google 服务重度用户所打造的一款手机。


责任编辑:SeaGreen

本文作者:黎明前线Alan

本文首发于极客之选,转载请联系极客君(ID:geekparker)。

搜索框的设计

编辑导语:搜索是每一个APP应用基本都具备的功能,搜索框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和留存率等。本文作者介绍了有关搜索框设计的相关内容,从搜索框的设计元素、功能、内容、结果展示、搜索引擎等展开分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搜索是用户常使用的功能,搜索框设计的好坏关系到用户的搜索展示、用户的产品体验等,因此搜索框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设计依然不容小觑。

一、搜索框的设计元素

主要为:搜索框、搜索图标、搜索文字内容

二、搜索框的功能

对用户:用户可以通过他快速精准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内容),提高转换率。能让用户点击的,就不要让用户进行输入

对产品本身:我们可以针对用户的搜索轨迹进行相应功能或者模块上的优化,尤其像电商产品,用户搜索的数据非常重要。

1. 搜索框的位置

目前大部分网站在布局搜索框位置时,大致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1)页面居中:搜索功能对于页面来说是核心功能。如果没有搜索功能的话,业务几乎无法开展。它最最最重要啦!一般多用于搜索平台。

2)页面顶部居中:因为网站业务中,搜索是重要功能,但不是全部。不用夸大显示,但顶部的居中好位置要留给它。一般适用于电商平台、资讯平台。

3)页面顶部右边在网页业务中具有搜索功能,但是搜索只是辅助功能,居中这么好个位置没必要,放右边看得见就行了。

4)页面顶部左边:页面具有搜索功能方便用户精准搜索到所需内容所以搜索框放在一进页面的左边切换位置。

2. 搜索框的大小

  1. 如果搜索框位置在页面居中,那搜索功能也极其重要,那当然宽一点。比如上文提到的百度等搜索网页。搜索框宽度通常固定在650px以内,保证在所有分辨率中都能显示全。
  2. 如果搜索框位置在顶部居右,那搜索就是辅助功能,那当然短一点。具体宽度,需要考虑顶部UI布局情况。但一般不小于220px(大概数值,自己平衡),不然就不太方便输入关键字了。
  3. 那如果搜索框位置在在顶部居中,则可长可短,根据业务情况和页面布局判断。

三、搜索框内容

1. 默认要显示提示文字

在输入框中可以提示搜索示例,告知网站支持哪些内容的搜索,以及如何使用功能。防止用户一脸懵,优化用户体验。通常适用于内容类型较多的网站。

例如上面腾讯视频就默认显示的有提示文字,可以帮助用户根据演员,片名或者导演来搜索到自己想看的影视剧。

例如上面在QQ音乐的搜索框中默认显示的有提示文字,用户就可以根据歌单,MV,音乐来精准搜索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或MV。

2. 搜索框内推荐词

基于业务需要,搜索框内经常会有推荐词,方便用户不用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直达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对商品的促销,对资讯的推广。根据不同需要,可以有不同的显示方式。

例如上面淘宝搜索框就会有最近比较火热的商品名称推荐,方便用户快速找到的当季潮热的商品,这样的搜索框也是一种无形之中对于商品的一种推荐,增加促销力度。

1)单个推荐词交替显示:例如上面是京东搜索框,大概3秒换一个推荐词。因为商城就是挑选的。交替显示的方式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多种类的物品。

2)多个推荐词同时显示:例如上面的是LexisNexis,全球顶级法律数据库中国站。没有和京东一样,做单个推荐词的动态交替显示,是因为用户场景不同。

因为LexisNexis的用户都是律师群体,工作中时间宝贵。使用网站都是为了快速查询数据,没有时间等待。因此一次性显示2-3个推荐词,方便用户直接看到核心分类类容,直接点击。

四、搜索结果展示

触发搜索之后,搜索框失去焦点,框内保留搜索关键词,显示多条搜索结果,每条搜索结果中对搜索的内容飘红展示。如何能让搜索结果更清晰的展示,让用户更快的找到所需,针对搜索结果的交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将搜索到的结果进行分类处理,一般采用Tab的样式进行归类,如谷歌搜索“设计”,将搜索结果按照“全部”“图片”“视频”“新闻”“更多”等进行了分类。

2. 排序筛选:如何排序、筛选规则

排序与筛选的维度因产品性质而异,常见的排序方式有时间、价格、销量、距离、好评等;筛选可以算做个性化的需求,不同产品间存在较大差异。排序和筛选的功能一般放置在搜索和结果之间,一是符合用户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再者便于用户切换。尤其在电商类网站中,排序和筛选功能尤为重要,占到了首屏空间的三分之一。

3. 自动纠错:用户搜索词出现错别字

用户在搜索时输入了错误的词汇,系统经过判断后会展示正确词汇的搜索结果给用户,并友好的告知用户正确的搜索方式。 特殊状态包含无结果状态、网络不佳状态等。

出现无结果的状态可能是: 用户输入错误; 搜索结果无。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提示用户正确的搜索方式,并自动帮用户纠错;对于第二种,需要有好的提示用户无搜索结果,尝试其他搜索方式或者更换关键词等。

4. 特殊状态:异常情况

五、搜索引擎

  • 目的:更全、更快、更准。更准是搜索引擎最关键的目标。
  • 本质:信息获取方式。
  • 好的搜索引擎:好的搜索引擎要快、要查的准、搜索引擎要具有稳定性。

1. 搜索引擎搜索步骤—(分词)

如果是一句英文,“Mike had a dog”,每个词都是用空格分开的,里面有“Mike”、“had”、“a”’、“dog”、这四个单词,但中文“麦克有一只狗”,因为没有分隔符(比如:空格)把每个词语分开,就有些麻烦了。 最容易想到的分词方法就是查字典,把句子从左到右看一遍(程序员的说法叫做遍历),每个词语如果在字典中出现过就标记出来。

拿“麦克有一只小狗”举例,比如:“麦克”这个词在字典中出现过,就把“麦克”作为一个词语,“有”在词典中出现过,就把“有”作为一个词语,就这样一直做下去,最后可以分为“麦克、有、一只、狗”。 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也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是“小”“狗”还是作为整体的“小狗”呢?程序员使用统计学解决这个问题:

2. 搜索引擎搜索步骤—(获取关键词)

所有的文本分词之后会发现,“的”、“了”、“吗”、“也许”等没有很强实际意义的功能词有很多,相比之下“产品经理”、“搜索引擎”等词语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反而较少,后者更应该作为关键词。 于是,我们使用把所有这些功能词存起来,作为停用词(stop word),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停用词中,就不能作为关键词。

于是,我们就从分词结果中,获得了关键词。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停用词表,可能看出,基本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没有很强实际意义的词语。

3. 搜索引擎搜索步骤—(获取关键词)

中文分词是几乎所有中文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基础,所以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中文分词的技术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有高质量的商用分词库,也有像jieba这样的开源中文分词库,可以免费使用。

通过提取每个网页的关键词,最终每个网页和关键词的对应关系如下:需要注意的是:获取关键词不仅用在网页处理,而且也用在输入搜索框中。当我们搜索一句中文的时候,搜索引擎内部会进行分词、去掉停用词,获得关键词,之后再进行后续处理。

4. 搜索引擎搜索步骤—(倒排索引)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好了索引,对于每一个网页,我们找到了出现的所有关键词。 当用户查询时,我们从头到尾,对每一篇文件扫描一遍,看哪个网页出现了用户查询的关键词,就把这个文件作为搜索结果。

但问题是:网页数量太多,从头到尾扫描一次就要花好长时间,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需求,更别说快速响应了。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能不能把关键词放前面,网页放后面? 这样,当我们检索的关键词的时候,不需要遍历整个系统,只用查找对应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需要的网页了!

这样一来用户搜索“关键词1+关键词2”,那么搜索引擎需要找到“网页1,网页2,网页5,……网页N”,“网页3,网页4,网页5,……网页M”,找到同时出现的“网页3、网页5,……”。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呈现排名的速度。

本文从搜索框的基本元素,位置以及内容介绍了搜索框的构成和特征,后面从搜索的引擎以及搜索结果的介绍展示了搜索框的搜索中与搜索后的交互结果呈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由 @隔壁老王讲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为什么亚马逊和谷歌的市场价值高达万亿美元,而且他们的产品卖得很好?

今天拿着之前给团队做分享的PPT给大家分享两个设计理念。这两个设计理念对我现在的帮助也非常大。

这是两家全球最顶尖公司的设计理念,Amazon和Google。我做分享的时候,这两家公司市值是7415.33亿和7236.47亿美元。刚刚我打开美股看了下,变成17197.97亿和18764.98亿美元了。18年底到现在3年多又翻了一倍多。牛逼

他们两家公司的产品设计方式非常有对比性。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下

本文有点长,预计通读时间需要10+分钟。但都是有效阅读,强烈建议!

01

Amazon有一个设计方法叫做:逆向作业法

通过这个名字其实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产品研发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终为始,从最终结果去反向推导出需要做的产品是什么

他们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会让不同岗位的人一起写一份“新闻通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PR稿。

先想想国内你做业务会在什么时候写PR稿呢?

1.产品研发全部做完后进行类似发布会的PR稿,发到36kr、虎嗅等网站

2.业务上有一些适合做影响力点的时候进行PR稿投放,比如引进xxx技术后实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或者有融资达成……

但是Amazon不一样,他们一开始的这篇新闻通稿将主导他们整个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这是什么?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用手表进行线上购物的智能手表+App,比Applewatch还要早。诞生于2014年初

这个项目一开始的时候,由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业务负责人一起读了一份2页纸的新闻通稿。大体内容如下:

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使用这款产品的早期用户

1、小王说:哇,太神奇了。我可以一边给宝宝换尿布,一边直接用语音控制我的手表买新的尿布,我爱死这个App了

2、小李说:那天我在马路上看到耐克橱窗里的鞋,有点犹豫到底要不要买,就用语音在手表上记录下这款鞋子的型号,App直接把这款鞋子加入到我Amazon的愿望清单里去了。这个App实在是太方便了

3、负责该项目的Amazon产品总监xxx向本报记者反映说Amazon希望这款App帮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把想要的商品加入到购物车,Amazon觉得用户会使用这款产品购买一些高频消耗的日用品。

然后这个新闻通稿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FAQ,这个是在一般的新闻通稿里没有的

比如:

这款App是不是一定要绑定亚马逊账号才能使用呢?

这款手表,这款App只能在美国使用吗?

……

这些内容通常会出现在我们的PRD文档中,最终演变成账号的关联、多语言等需求

Amazon这种设计思路优点非常明显:

1.通过新闻稿的方式明确了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在哪里,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时候会讲什么样的故事,所有的人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工作。(演变成了现在的Use Story

2.因为这是一个新闻稿,所以不会写得非常详细,比如怎么实现这个功能,有哪些人来做,怎么调动资源等。

这个带给我们的启发是说产品经理请先不要去考虑怎么去实现某一个功能或方案,最应该关心的是最终要给用户提供一个什么价值的产品——目标导向

但逆向作业法缺点也恰恰是写得不够详细从而没有考虑实现成本和实现难度。

它不会管怎么做,能不能做。因为新闻稿只管最后给用户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最有名的失败例子是下面这个——fire phone

fire phone是Amazon花了大力气做的一款产品。不过上市不到半年就宣告失败。这个手机背后还有个故事在,一起分享下:

fire phone是贝索斯提出的

当时他们团队所想的新闻通稿是贝索斯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和大家宣布说Amazon出了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手机。

这个手机的系统是和苹果、安卓手机完全不一样的全新系统。他们把那些其他手机都没有的能力写在新闻稿里。随后新闻稿再三修改并由贝索斯确认后就开始动工了

但是这份新闻稿里没有去考虑实现成本,实现方案的时间等。这也导致项目最终一拖再拖,从原本计划的2年时间完成演变成了4年多时间才完成。错过了最合适的时机和市场

这个案例也暴露了这个设计方法的缺点。

新闻稿里不会体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点,比如手机运行速度怎么怎么流畅,怎么怎么快,性能怎么怎么好。

虽然这些不会在新闻稿里体现,但却是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且艰难的部分。所以也就导致了最后项目的失败。

02

Google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冲刺法,这个应该是国内传播很多的一个设计方法

设计冲刺法总共有5天时间,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

第一天:理解

第二天:分叉、发散

第三天:决定

第四天:原型

第五天:验证

虽然整个设计冲刺的过程只有5天。但实际上设计冲刺成果的好坏、成功与否取决于产品设计团队在冲刺第一天之前做了什么样的准备,这个准备期他们需要2周之久。

那么这决定了30-40%的成败率的2周到底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包含以下这些:

设计冲刺的主题是什么?请谁来支持?

请谁来参加?

请谁来分享?

协助其他人员清空一周的日程

定下Sprint的地点

……

这里面有两个很关键的原则

1、7个人原则——请几个人来参加设计冲刺。黄金数字6-7个(多于7个,效率低)

2、老板必须在原则——能对产品拍板的人要尽可能参与,不然很可能你的设计冲刺不会被认可。因为一开始的主题就有可能偏离了老板的规划与设想。

随后我们看下在设计冲刺阶段的每一天都应该做什么事情:

03

第1天:理解

理解什么呢?理解市场、理解用户、理解竞品

通常这个阶段会先请一些牛人,这些人不一定是公司的人。也可以是外部,行业里的人来进行分享。分享行业内容、市场内容等

分享阶段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参与分享的人越多样越好(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岗位。比如产品、设计、研发、运营等。也可能是不同的少数民族、南北方人、跨国人员等)

Google在设计冲刺的时候做分享的团队经常会有中国的工程师、印度的用户研究人员、巴西的销售等等,每个人讲的竞品都不一样。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让你对行业,对业务的理解会更深,更容易产生一些思考上的闪光点。因为不同国家哪怕同一类产品,他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都是不一样的。

在国内我们一样可以这样做,不需要是跨国,可以是南北文化差异,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等。对做用户人群很广的C端产品时非常有帮助

这个阶段产品需要思考最关键的几个点: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

整个会议中有一个最核心的角色:​主持人。主持人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然主持人的想法很容易引导了整个团队的思考方向,这是非常不利的。

第2天:思维发散

主持人会让每个人花10-15分钟去想出8个idea。这些idea需要是在第一天的分享会中获取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发散思考。然后用书面的方式全部整理起来,并让每个人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第3天:做决定

这个步骤非常不容易,要在50多个想法中选出一个大家最认同的想法。

每个人会有3张选票,分别代表着最喜欢、喜欢、还算喜欢。每个人在投票后还需要讲出原因,以公平明主的方式来选方案。

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老板。老板的票将代表着2份或3份价值。

这一天同样会存在某些人的选择会影响其他人选择的问题。所以要将每个人分隔开,以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最后再大家一起听。

第4天:做原型

不管是用纸笔画、还是用工具。团队内7个人要在一天内根据决定的方案完成产品原型的设计。所以一开始团队内如果有设计师会比较好,这样能将原型做得更拟真。

第5天:验证

这是非常激动却又忐忑不安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你需要去找到5个目标用户(第一天沟通中确定下来的用户人群)来尝试你的原型,让你的目标用户给你反馈。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什么是5个?这个是Google在非常多次试验下来发现,5个目标用户是最好的一个数值,从第6个开始,会出现雷同的反馈信息。同时这也是一次定性分析,不是定量分析。所以样本量不需要很大

切记找来的目标用户不能是自己公司的人!不能是熟悉你们团队的人!需要你团队里所有人都不认识的陌生人才行

根据最终的用户反馈结果也就得到这次产品冲刺的结果——继续把产品完善还是说放弃这个项目。

到了这里我们应该理解设计冲刺法的目的是什么了。这是MVP最好的体现:用一周或更短的时间来验证你的想法。

04

逆向作业法更适合行业上完全创新的项目来使用,设计冲刺法更适合有明确市场需求的项目来使用

但不管什么方式,他们有个共通点:明确需求,明确目标。共勉

当时分享的PPT我放在公众号里了。有需要的可以输入“2个设计理念”或2个设计方法进行获取

​·······END·······

今天是保持日更的第 23/30 天。

如果有收获,欢迎关注、点赞、分享,一键三连

感谢你的慷慨~

谷歌pixel 7 Pro的最新渲染技术被公开,并继承了pixel 6的设计理念

去年谷歌推出了 Pixel 6 系列手机,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并且首发搭载自研 Tensor 芯片使得大家充满期待。但最终 Pixel 6 系列手机的实际表现可以用「拉胯」来形容。而在近日我们的老熟人爆料大神 OnLeaks 带来了谷歌 Pixel 7 Pro 的最新渲染图。

根据该系列渲染图来看,Pixel 7 Pro 在主要设计上保留了 Pixel 6 系列的「鸡尾酒」分层式设计,据 OnLeaks 爆料称,Pixel 7 Pro 镜头模组将会包括主摄 + 超广角 + 潜望式长焦镜头。而机身正面仍然是最为主流的居中挖孔屏设计。同时该消息源表示 Pixel 7 Pro 三维尺寸为 163 x 76.6 x 8.7mm,相较 Pixel 6 Pro 更厚一点。

预计谷歌 Pixel 7 Pro 有望搭载第二代自研 Tensor 芯片,于今年下半年和大家见面。

OKR:使用Google的heart方法来构建您的UX用户体验目标

设计是主观的。

量化它并试图测量它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很多时候,你会找到一些可以追踪的指标,但它们并不能真正捕捉到整个体验,结果往往是模糊的。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你的设计团队(以及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

  • OKR 帮助团队变得更加以结果为导向;与其在项目和发布方面考虑成功,不如帮助你理解你对公司的价值。
  • 用可量化的成功来支持你的工作,有助于验证你正在做的工作,并为你想做的进一步工作提供筹码。
  • 对于组织中的其他团队来说,设计是一种神秘的语言;谈论你的设计工作是如何影响他们的MRR或保留率的,有助于你们在同一个页面上讨论项目。
  • 设计师和开发人员通常是供应链的末端,他们的工作过程可能感觉是无尽的积压任务,将这些任务与 “成果 “挂钩,给工作一个参考点,使其感觉更有意义;它使每个人都能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因为他们可以直接看到他们的工作如何影响公司的进展。

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所有的团队都应该开始为成果而不是项目和发布而工作,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里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开始设计成果。

目录

1 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目标

2 用谷歌的HEART方法构建你的用户体验目标

3 每个人专注于几个目标

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目标

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你可能会从百度上开始搜索,如何做设计 OKR ;这样做的问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如何做的成功故事。

这是因为成功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

在考虑OKRs之前,有几个步骤要做:

在OKRs之前,你可以做10件事:

1. 分享一个愿景文档2. 特色启动3. 功能线索4. 将成功指标添加到规范中5. 以 “为什么 “开始演示6. 每周回顾团队目标7. 让开发人员接受采访8. 转述客户的需求9. 作为一个团队观看用户体验UX测试10. 进行复盘

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成果,会给团队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以及增加注意力和责任感,你可以用简单的习惯建立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

这一切都从了解你的公司和什么是你目前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开始,一旦你很好地理解了你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成功对你来说是什么样子,你就可以开始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需求。

剧透一下:答案并不总是 OKR 。

用谷歌的HEART方法构建你的用户体验目标

说实话,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我更像是一个视觉设计师,而不是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我从谷歌的HEART框架开始,只是为了了解当涉及到用户体验时应该追踪什么。

HEART代表了成功的用户体验的5个关键衡量标准:幸福感、参与度、采纳度、保留率和任务成功率。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框架来开始我的思考。

从那以后,我把这些东西铺成了一个图表,如下:

有了这个框架,我开始将我们过去的一些目标与这些用户体验价值相一致,然后就我们是否成功,这是否是一个好的目标,要改变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尝试什么其他的指标做了记录。

你不会在第一个周期就搞清楚你的 OKRs。重要的是,要不断审查你的跟踪的有效性,并进行修改。

每个人专注于几个目标

不要把自己的力量分散。有太多的目标肯定会让你感到疲惫,并且无法在其中取得成功。

我建议你最多选择3-4个!

关键是要有重点,并确保你能追踪到最好的目标;效率是关键,不要试图跟踪所有的事情。有些目标将是更好的成功指标,所以要找到这些目标并跟踪它们。

同样,确保你对自己有持续的反馈,所以你知道你是否在跟踪一个好的目标,宜早不宜迟。如果它不好,就放弃它,选择其他东西。

OKR 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它对设计师来说尤其陌生;它不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但它的好处肯定是存在的。即使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你也是一个大公司的一部分,而这个公司的成功将一直推动你的设计决策。

对公司的目标有直接的所有权和影响,将使你的团队能够做得更多,并感受到他们对大局的影响。

关于 tita.com ®

你是一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或企业CEO,正在寻找一个绩效管理系统来帮助你简化你的流程吗?那么我们就在这里为你服务。

因为在 Tita,我们专注于把你需要的所有工具集中起来,包括目标和OKR、反馈、对话、认可、激励、考核等,都纳入一个简单、易用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工作。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进行持续绩效管理,请查看我们的 Tita ,或者,今天就安排一次针对你个性化的 预约线上《产品演示》 。

Tita – OKR和持续绩效管理平台

“自然交互·预测”如何根据用户行为进行预测设计?

编辑导语:理想的预判设计可以给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起到引导作用,缩短用户行为路径,进而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拉动用户留存与转化。那么,如何根据用户行为做好预判设计?本文作者总结了预判设计的原理与设计原则,一起来看一下。

一、什么是「预判设计」?

预判设计(Anticipatory Design)是一种能够引导用户、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有效设计手段。使用预判设计方法设计的交互界面,在交互和视觉上的表现总是比用户更远一步。而且这些交互表现是在用户没有作出行动触发的情况下进行的。

预判设计的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数据收集所做的用户习惯研究和智能推送的设计模式。UX 设计师 Joelvan Bodegraven 曾说过:“Anticipatory Design 是围绕机器学习、预测和用户预期的综合性设计模式。”

好的预判设计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 在用户初次体验某种功能时起到引导作用,避免用户产生疑问和不知所措;
  • 提前判断出用户的下一步行为,利用合理手段和方法,缩短行为路径;
  • 让用户感受到惊喜和关怀,对产品上瘾,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二、如何预判用户的行为?

我们可以从「人」、「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探索用户行为预判的方法。

1.「人」的维度

从「人」的维度来看,就是预判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预测用户所需

对用户即将做出的动作做出反馈,且适当突出反馈效果,帮助用户更轻易地看到想要的结果。

Apple 的 magic keyboard 在 iPad 上的鼠标效果,当鼠标圆点靠近功能热区时,系统预判用户需要点击按键,于是会产生自动吸附的 hover 效果

Mac 上的鼠标效果也做得很用心,当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摇晃鼠标时,系统判断用户可能是需要找到鼠标,因此会放大鼠标箭头的大小,提示用户鼠标的位置。

② 缩短行为路径

通过预测用户下一步的行为,对用户进行直接引导,缩短用户的行为路径,减少操作步骤。

(缩短用户的行为路径)

得到 App 预判用户的截图行为的下一步是分享,因此在截图后,可以点击「分享」直接其他平台。

微信会在用户截图之后打开微信对话窗口点击「+」时,显示用户刚刚保存的、可能要发送的图片。

微信朋友圈会在用户再次打开时提示用户直接「跳到还没看的位置」,帮助用户快速定位之前离开的位置。

③ 分析历史数据

通过对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对产品的功能和内容进行优化,符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优质体验。

淘宝等电商平台会跟据用户之前浏览过的商品进行推荐,大众点评也会根据用户的饮食喜好进行美食推荐。

Google 翻译里,用户在第二次点击发音按钮时,读音播放的速度会明显比第一次缓慢,因为系统预判用户可能在第一次播放时没有听清,所以才需要播放第二次。

2.「时间」的维度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是指在特定时间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预判和推荐,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对有固定完结日期的功能/信息的提醒

对快要过期/马上到来/必须被使用的功能、信息做及时的提醒,避免用户忘记/逾期/迟到等。

生鲜电商平台会在优惠劵快要过期时给出提醒,行程类产品会在飞机/火车快出发时给出行程通知。

② 在特定的时间做功能的临时优化

在特殊的时间给用户适当的提醒(包括隐私提醒、天气提醒等),借助节日、活动等时机部分开放功能的限制,让用户觉得自己时刻被关注、被惦记,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美团外卖针对用户所在区域,提前推送天气变化,提醒用户提前下单,以免天气影响用餐时间。

七夕节到来,微信将原本最高 200 元的红包金额调整到了 520 元,是一个惊喜又有人文关怀的产品细节。

3.「空间」的维度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是指在特定空间或者当地点切换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预判,与用户产生合情合理的交互:

大众点评会在用户切换城市时给用户恰当的提示

使用支付宝刷地铁站出站的概念页面设计,清晰地展示了出站口的地点信息

三、预判用户行为的设计原则

预判设计(Anticipatory Design)的主体是用户行为,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建立在整个产品的交互里路程和功能框架上,对用户的行为深刻洞察后进行细节的改进。其设计原则有:

1. 化繁为简,缩短路径

从用户使用的流程出发,减少用户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优化和缩短交互的路径。

2. 结合场景,分析原因

思考用户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做产品功能上的优化和调整。

3. 行之有度,点到即可

做体验设计改进时不能急功近利或显得过于生硬,要注意力度和用户心智的平衡关系。

4. 个性推荐,千人千面

预判设计应该使用户在界面的操作过程中感觉到自然,所以大部分预判设计是根据用户喜好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设计。

最后,记住: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不应该真正“看到”预判设计,但应该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为之感到愉悦。

作者:元尧,蚂蚁集团设计师。

本文由 @Ant Desi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进入谷歌特拉维夫新办公室的装饰设计空间

这并不是传统的办公室装修设计空间,一看到这样的办公室装修设计,就知道是出自谷歌的手笔了。谷歌总部都是会以一些独特的优质的办公室环境著称,今天来看看谷歌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田园别墅般的办公室装修设计吧。

设计团队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一个不仅包含田园风格,还融合了乡村,海滩,未来都市等多种场景的,能让人置身其中而流连忘返。同时这样具有创意的空间,也是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的。

目前,该办公室装修设计正在申请leed白金认证,如果通过了,就会成为以色列LEED白金认证的办公室。其实跟谷歌总部相比,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加州山景城室内设计总部:谷歌设计实验室办公空间

谷歌副总裁兼硬件设计主管艾维·罗斯(Ivy Ross)为她的硅谷团队创建了一座办公楼,该办公楼围绕中庭,天窗和楼梯布置。

罗斯与一个建筑团队合作完成了位于加州山景城总部的谷歌设计实验室,即将建成的由BIG和Heatherwick设计的综合体和已有15年历史的Googleplex综合体也位于这里。

原有的两层砖砌建筑被重新设计,为硬件团队创建了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负责设计Google产品,例如Pixel手机和Nest系统。实验室的入口处是一个两层的天窗中庭,周围充满了柔软的座位和咖啡桌,可供休闲聚会。

“你的周围环境会改变你的感觉,因此,我们想创造一个具有不同感觉的区域,这样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在他们感觉最舒服的地方工作,”罗斯说。“当不同的人想要一个远离办公桌的地方工作时,看到他们选择去哪里是很有趣的。”

除了楼上粉红色的彩色书籍和坐垫外,办公室的装饰很少,比如白色和木质的表面,以及抛光的混凝土地板。四周环绕着玻璃扶手,进一步增加了轻盈和开放的感觉。

谷歌设计实验室占地7万平方英尺(6503平方米),拥有办公室、会议室和重型机械车间,用于创建3D模型和混合底层的油漆。楼上是面向落地窗的产品设计师的开放式工作场所。会议室和角落也位于此处。

这个实验室的一大特色是专注于材料和色彩探索,玻璃材质自然成为了首选,因为自然光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测试产品和表面的最优选项。

一个房间专门用于材料库,其中包含世界上几乎所有材料和表面的档案。它由内部的馆员负责管理,馆长已经为设计师设计了物理和数字档案,以供他们了解不同材料的成分和来源。

该库包含Google正在研究的材料,这些材料可能更具可持续性,包括生物塑料,日本制蜡纸,再生羊绒色板和Kvadrat织物。之前该公司推出了一款Nest迷你音箱,其中就包括回收塑料。

另一个相同大小的办公室是色料和表面处理实验室的所在地。这个房间包含了一个到目前为止谷歌已经创建的包装、材料和产品的档案,也是一个收集各种物品来帮助激发产品设计的地方。

新一代谷歌眼镜专为企业设计,可折叠

北京时间12月29日消息,据外媒9to5Google报道,谷歌可穿戴设备部门Project Aura将推出一款面向企业市场的谷歌眼镜,并且披露了其设计方案。

新一代谷歌眼镜面向企业 为可折叠设计(图片来自Daily Mail Online)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公布的文件显示,这款眼镜为“Enterprise Edition(企业版)”,硬件有所改动,配备了玻璃棱镜,采用更适合工作环境的“按钮-铰链”系统,可以像普通眼镜一样折叠,放入口袋中。

新一代谷歌眼镜面向企业 为可折叠设计(图片来自Daily Mail Online)

据悉,新一代谷歌眼镜搭载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内置容量更大的电池,拥有更好的摄像头,支持5GHz WiFi联网功能。新款处理器不仅改善了热量管理,还提高了其性能。

新一代谷歌眼镜面向企业 为可折叠设计(图片来自Daily Mail Online)

此外,新一代谷歌眼镜更结实,能经受得住工作场所出现的“磕磕碰碰”,它采用尺寸更大的棱镜,电源按钮也移到了背部内侧。这款眼镜具有防水功能,封闭式设计保护硬件不会受到杂物损害。

新一代谷歌眼镜面向企业 为可折叠设计(图片来自Daily Mail Online)

新一代谷歌眼镜面向企业 为可折叠设计(图片来自Daily Mail Online)

据了解,新一代谷歌眼镜将只通过Glass for Work合作伙伴销售,合作伙伴可能会预装它们自己的应用。从目前来看,谷歌可能不会面向消费者发售这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