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支付墙被推倒后,世界各地的许多机构和个人都站了起来

国内某知名学术期刊网络平台摊上事儿了。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该平台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这个消息发布后,微博热搜爆了,话题阅读量高达8亿,也引得大批网友拍手叫好,有的网友甚至评论说“等这一天很久了”。

在稍早前的2022年4月19日,中科院也曾因需支付该学术平台千万订购费而选择停用,相关词条还一度登上热搜,尽管该网络平台发布声明称将继续为中科院提供服务,但中科院方面则表示不堪重负,无奈选择停用。

涉嫌学术信息垄断、数据库使用收费高昂……其实,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国外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巨头出版公司向研究机构大额收费、用付费墙挡住想下载单篇论文的个人,是一种普遍的运营模式。

这让许多贫穷的学术研究者奔走呼号“写篇论文可太难了!”近年来,一波波反抗学术网站种种不良行径的潮流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有人以个人名义搭建盗版论文下载网站,为的就是让没钱下载论文的人也能做研究;也不乏高校、机构和出版巨头对着干,要求学术论文降价和开放获取。

国外两大数据库巨头贵上天

个人和学校纷纷表示“买不起”

作为一名研究者,在写出了不起的论文之前,都需要阅读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除了以传统方式走进图书馆借实体书,上网下载电子资料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身处学校,使用校园网,享受学校购买的权限,缓解了大部分师生的焦虑。国外高校大多都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巨头出版公司合作。这种“打包购买”形式方便了研究者和师生们,却让学校叫苦连天。早在2012年,哈佛大学就吐槽过购买期刊数据库太贵,让学校不堪重负,学校相关人员称:“在过去的6年内,我们在两家出版机构的下载费用上涨了145%,高校等学术机构的注册费用连年大幅上涨。”

拥有10所分校的美国加州大学是全美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2021年加州大学和爱思唯尔杠上了。学校和出版商吵架,说穿了还是因为钱。在旧合约到期之时,加州大学希望在新合同中降低成本,同时获得更多的开放获取资源。爱思唯尔不仅不同意,甚至将涨价视为第一目标。他们想在加州大学未来三年的合同中,额外涨价约3000万美元。学校听完直呼买不起,并在官网发布资料称,此前加州大学每年订阅期刊花费的1100万美元中,爱思唯尔一家就占据了大约25%。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今年1月在官网上更新的资料显示,诸如麻省理工在内的许多知名高校所采用的是一种命名为“大交易”的期刊订阅方式,意思就是出版商卖给大学的期刊访问权限有折扣价,但是需要打包组合出售,也就是说高校无从选择,必须对原本不太需要的部分期刊付费。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使得麻省理工大学每年仅仅向爱思唯尔一家出版商支付的费用,就已经超过了270万美元。

并非所有学校都像顶尖高校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一样买得起数据库。当研究者所在的高校并未与大型出版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想看全文就只能自己买。那么,以个人的名义下载一篇期刊全文要花多少钱?在爱思唯尔官方网站,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研究者以邮箱注册个人账号,随机点选一篇2013年发表于《国际机床与制造》杂志上的论文,加入购物车,显示需付款24.95美元(约合167元人民币),论文将会在用户付款后的48小时内解锁。

在另一家出版界巨头施普林格官网上,随意选一篇2022年发表在《人口经济学杂志》上、有关日本战后人口转变和婚姻市场的研究,点击下载全文按钮,需要个人支付34.95欧元(约合250元人民币),可解锁权限。

仅仅阅读一篇文章,就需要花上一两百块,然而完成一篇论文,学者动辄就会引用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参考文献。以上文提到的日本人口研究为例,该文章引用了86条参考文献,试想一个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普通学生,如果他所就读的高校没有购买数据库,那么他完成一篇论文的成本将会高到何种程度?简直令人心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巨头也会偶尔发发善心,结合热点事件公开一部分论文。比如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爱思唯尔开放了与COVID-19有关的突发卫生事件的相关研究。这对从事医疗卫生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个利好,但终究辐射范围不大。

“开放获取”成为免费新模式

但需作者“倒给”数据库支付“处理费”

想让免费论文拥有更广泛的辐射范围,就不得不提到学术界的时髦概念“开放获取”。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下载论文,它是研究者挂在嘴边的词,源于英文Open Access,简称“OA”。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可以查询到OA的准确定义:使研究文献可以通过公共网络被免费获取,文章或著述允许任何使用者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搜索和摘录引用,或将它们作为资料用于任何其他的合法目的。开放获取除了网络所需费用外,没有任何经济、法律或技术上的障碍。

2020年,爱思唯尔发表了81000篇开放获取文章,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65%。在官网上,他们自我标榜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出版商。施普林格也在开放获取方面进行着尝试,他们在官网上表示,出版社正在为研究人员、机构及其资助者提供期刊、书籍和共享研究数据的开放获取选项。

即使这种成果被各大出版商作为业绩,但开放获取之所以存在,仍然离不开学者们的付出与选择。只有学者选择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OA期刊上,才意味着这篇论文可以被其他人免费下载阅读。而发表一篇OA文章,在很多时候需要发表人支付给出版商文章处理费。换句话说,如果下载论文的人没花钱,也可以让发表论文的人支付刊物成本价。

出版商通过自家官网,正在积极号召作者们发布OA文章。广告词如下:首先,发一篇OA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引用数据。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文章的查看和引用频率高于付费墙后面的文章。其次,开放获取有助于为研究者带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度,以及跨学科对话的可能。

不过,作为身处备受欢迎的OA家族,论文也有金色和绿色之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简而言之,金色优于绿色。金色OA意味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在期刊的网站上免费访问相关的论文和内容;绿色OA则有特定的条款和条件,比如数据库中的论文版本可能不是最终版,或者存在保密期,人们无法在发表后立刻阅读。

毫无疑问,金色开放获取是研究者和学术机构的期盼,却给出版商带来了经济压力。想争取个开放获取的好名声,不少出版商考虑向发表人收费。2020年比勒菲尔德大学开放获取学者Nina Schonfelder的研究显示,近几年,学者支付给出版商的版面费中位数约为2600美元。

那么学者可以拒绝和出版巨头合作吗?答案是基本行不通。以爱思唯尔为例,它旗下的期刊超过 2500 本,占全球学术期刊数量的四分之一,并包含《柳叶刀》《细胞》大量影响因子极高的热门参考文献。

可见,在研究者不得不和出版巨头合作的情况下,只能尽可能尝试在付费时讨价还价。即使出版巨头都将更多的开放获取作为自我标榜的业绩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但细看其中的运作模式,出版商也并没有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为夺取知识火种

穷酸学生大胆自创免费山寨学术网站

为了抗议出版商的高额收费,让普通学术者得到实惠,2011年,一个名叫亚历山德拉·埃尔巴金的女孩做了件大事。当时,她正在完成铝合金相关的材料科学论文,却时常被付费墙挡在门外,动辄32美元一篇的论文下载费用,让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哈萨克斯坦女孩觉得十分惊悚。

从12岁开始埃尔巴金就沉迷代码,这次她决定主动出击,收集免费论文资源。她搭建了Sci-Hub网站,顺手将论文资料免费公开给和她一样有需求的研究者。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小窍门却轰动了整个学术圈。

时至今日,当我们打开Sci-Hub网页,首页就显示着这个数据库中,已然存储着88485382篇可供免费下载的论文。只要输入关键词、URL链接或者文章的DOI号码就可以快速查找。

一个存储了大量论文的网站,如何打破付费墙,变成可以免费提供给使用者的学术资源?网友的帖子说明了网站的运作方式。当进入网站的研究者查找某一篇付费论文时,该网站会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登录到某个已订阅该期刊的研究机构账号进行下载,这些账号与密码则是由来自全球的志愿者所提供。网站在下载的同时,也会自动备份论文,在下次遇到相同需求时直接为研究者提供论文副本。

网站依靠使用者的捐款来维持运营,为了避免第三方人士参与运营增加安全隐患,埃尔巴金亲自写代码、架设服务器,并自行承担日常维护工作。

埃尔巴金对于自己的侵权行为直言不讳,网站首页的介绍语就写着“世界上第一个提供数以百万计研究论文给公众访问的盗版网站”。2013年开始,Sci-Hub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发展中国家流行起来,这也与埃尔巴金的创站初衷相吻合——为资源较少的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料。

埃尔巴金的做法被许多无法负担昂贵订阅费的研究人员视为英雄,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出版商的不满。2015年6月,大型出版商爱思唯尔向纽约的法院提起诉讼,认为Sci-Hub 违反了美国著作权法案,要求埃尔巴金关停该网站并赔偿损失。同年10月,法院判决要求该网站停止运营,并关闭了其位于美国境内的域名sci-hub.org。

在当年的判决书中,法官直言埃尔巴金的大规模行为,使得爱思唯尔公司的著作版权受到侵害,但该法官同时也写道“即使他们偷窃的原因是出于公益精神”。然而美国法律终究在公益和版权保护之间做出了取舍,2017年6月21日,美国纽约地区法院宣判,Sci-Hub须向爱思唯尔赔偿高达1500万美元的著作权损失费。

即使在搭建盗版网站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彼时的埃尔巴金仍然是个在俄罗斯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不过也因为Sci-Hub的服务器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使得美国法院下达判决失去了约束力,埃尔巴金没有缴纳罚款。

201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niel Himmelstein研究了Sci-Hub,发现网站上的8000多万篇论文,包含了所有学术论文的69%,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论文需求,而剩下的31%并非触及不到,只因为其中大多是研究者不想获取的论文。

大名鼎鼎的英文学术期刊《科学》就曾对Sci-Hub做出评价,“到底是可敬的利他主义,还是大型犯罪组织,取决于你站在哪方立场”。

跨国组织、科研机构和全球学者携手出击

曾联合发起抵制高昂付费运动

在付费墙面前,研究者和学术机构都叫苦连天,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组织接连出招,试图做出改变。

从2012年开始,学术界发起了一场联名抵制爱思唯尔的运动。学者汇集在“知识的代价”网站上,超过1.7万名研究人员打破国界,联名抗议爱思唯尔的高昂收费,表示不会向爱思唯尔旗下期刊投稿、不担任审稿人以及不担任编辑工作。

此后,欧盟做出表率,在2016年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学术论文开放取用”的共识性目标。其间,“地平线2020”和“欧洲地平线”研究计划实施,计划累计花费1755亿欧元,资助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2021年3月,欧盟委员会搭建的“开放研究欧洲”计划网站,这个接受所有人自由访问的科学论文发布平台,就展示了地平线2020和欧洲地平线计划资助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欧盟发表在2021-2027年期间的创新计划研究。

2018年时,一项名为“S计划”的开放获取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在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12个欧洲国家研究资助机构和若干慈善基金会联合要求,联盟成员资助的研究论文需从2020年起实行全面的开放获取。2018年12月,在第14届柏林开放访问会议上,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的113个研究机构签署了声明,宣布支持OA2020“S计划”。

在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学术研究的开放获取也做出过努力。2016年NASA提出,所有受到NASA资助的科研人员,必须将同行评审出版物的副本上传到名为Pubspace的资料库中。NASA副署长纽曼向媒体表示,“我们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提供大众更多获取科学技术与知识的管道,也欢迎全世界能借此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及地球”。迄今为止,包含阿波罗登月计划在内的相关论文已经在数据库中公开,供民众自由下载阅读。当然,网站特别说明,开放资料中不含“有可能威胁到美国国土安全”的文献。

如何获取免费论文?

这届网友绞尽脑汁出妙招

金钱始终不能阻挡研究者们追求知识的心,尽管下载论文的非法途径有很多,也不乏研究者试图在合法与免费之间找到“中间地带”。

在搜索引擎中以各种语言输入“论文付费墙”等关键词,都可以获得无数有关“以合法方式免费获取论文”的网友攻略文章。条条列出的妙招,为省钱提供了无限可能。

首先,通过谷歌学术等学术类搜索引擎,可能会找到免费文章的pdf档案。techooid.com提供的攻略指出,谷歌学术相当于中介平台,汇整了来自大学、学术研究网上的资源,有大约40%的付费型研究论文都可以通过它快速找到。操作方法是在搜索栏输入想找的论文题目,如果平台能检索到资源,研究者可以在论文题目后面直接找到下载按钮。

其次,学术圈也有自己的社交网,例如研究之门(Research gate)和学术界(ACADEMIA)。类似的学术类社交网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直接上传自己著作的平台,使用者只需要搜索即可下载。除了期刊论文,一些书籍副本也会在这类网站上发布。

一些官方机构也在提供免费的资源索取平台。例如名为ERIC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网站,就隶属于美国教育部,网站每年两次更新数据库,纳入新的研究论文和书籍资料。

与此同时,以脸书为代表的跨国社交网站,也在为学术助力。在脸书上,你可以找到以兴趣爱好划分出的小组,其中就包括学术类。加入以“论文需求”为名的小组,留下自己的邮箱和正在寻找的论文,或许就可以收到回复。

然而,寻找一篇论文总有“上穷碧落下黄泉”,怎么找都找不到的时候。这时你还可以大胆写信,直接联络文章作者。在国外期刊中,每篇论文都会有一位通讯作者,刊登期刊的网站提供了该研究人员的电子邮件,大胆写一封求索论文的电子邮件,很可能会获得全文,甚至获得一次和作者直接交流文章内容的机会。不过这样的举动也可能被认为是唐突而冒失,寄出去的邮件石沉大海。

毕竟,一篇顶级论文的通讯作者往往是事务繁忙的圈内大咖。因为索要多年前的免费论文而贸然打扰,很可能收到“去找盗版资源”或者“让学校买个数据库吧”的回馈。这也意味着下载论文时的关键难题,又回到了研究人员与收费高昂的出版商之间。

为了推倒付费墙,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者、机构、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可谓是“劳心劳力”各自施展拳脚,在通往学术自由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小溪汇聚成河流,这股力量足以对垄断了学术资源、标了高价的数据库形成威胁,为此类行为敲响警钟。 本版文/武冰聪

利润暴跌,收入增长创历史新低,谁偷走了谷歌的业务?

进入2022年之后,硅谷一众科技巨头的成绩单都不太好看,刚刚公布二季度财报的谷歌也不例外:营收同比增速大幅放缓、净利润显著下滑、主营广告业务也撞上增长天花板……在一系列不利消息背后,谷歌的焦虑正在升级。

毫无疑问,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体量依然巨大,谷歌的市场份额也是独步天下。但低迷的经济环境以及Tik Tok等新型社交产品的崛起,还是对其造成了很大压力。

数据显示,Tik Tok目前在全球拥有超10亿活跃用户,去年已超过谷歌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机构调查显示,Tik Tok 2022年的广告收入会较去年增长两倍以上,超过Snapchat和Twitter的总和,向谷歌的王座发起冲击。

面对种种挑战,谷歌在做两手准备:一边加入短视频赛道,正面迎击Tik Tok,另一边积极探索新业务,寻找增长第二极。只可惜,云计算、生命科学、自动驾驶等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谁能撑起谷歌的未来?谷歌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图片来自UNsplash)

多项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广告霸主谷歌跌落神坛?

北京时间7月27日美股盘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布2022财年二季度财报,结果令人失望:营收、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各项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躺着数钱的谷歌也难逃互联网寒冬的重创。

但有趣的是,在这份槽点满满的财报出炉后,谷歌盘后股价不跌反涨,截止发稿时股价维持在110美元关口上方,较收盘价涨近4%。

如此说来,谷歌看似糟糕的财报,是不是也传递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价值研究所对此认为,增长前景以及同行的衬托都是支撑谷歌股价的重要因素。

在上周,Snap和Twitter财报接连“暴雷”,外界对谷歌的预期早已跌至低谷。调低预期之后,谷歌广告业务展现的韧性,以及基本符合预期的毛利水平,足以令资本市场满意。毕竟在席卷全球的互联网寒冬之下,我们已经不能要求谷歌做得更多了。

抛开外界的噪音不谈,从营收、利润、成本和收入结构等各个维度深入剖析,或许能帮助我们看清谷歌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机遇。

首先看营收数据。财报显示,二季度谷歌总营收为696.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不过在营收增速方面,下滑趋势相当明显。去年二季度至今年一季度,谷歌营收同比增速分别录得61.6%、41%、31.4%和23%。对比之下,今年二季度不到13%的同比增速,已经是过去两年来的低点,也低于市场预期的13.52%。

其次,利润端的表现也并不理想。数据显示,谷歌二季度净利润为160.02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外界对于谷歌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的表现,讨论焦点都集中在同比增速上。而和尚且保持正增长的营收相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下跌的净利润,无疑更令人担忧。

此外,另有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至今,谷歌经营利润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过去四个季度分别录得210亿、219亿、201亿和195亿美元,同比增速也从去年同期的203.3%暴跌至现在的0.5%,基本陷入停滞。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差强人意的营收和净利润之外,谷歌的毛利水平还是相当稳定。数据显示,二季度谷歌毛利润和毛利率分别录得396亿美元和56.8%,均超出华尔街预期。对比历史数据,谷歌的毛利率甚至处于近三个季度高位。

在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可观的毛利水平,可见谷歌对成本的控制相当成功。

根据财报数据,谷歌二季度营收成本、研发支出和销售及营销支出等各项数据虽同比均出现增长,但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尤其是在主营广告业务方面,谷歌二季度流量获取成本仅为122.1亿美元,低于华尔街预期的124.1亿美元。

最后看营收结构的情况。众所周知,广告是谷歌最重要的营收支柱,云计算及其他业务目前的贡献还相当有限。数据显示,二季度谷歌广告收入为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基本符合预期。其中,谷歌搜索、YouTube和谷歌联盟的收入分别为407亿、73亿和83亿美元。

然而和集团总营收一样,谷歌广告业务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问题,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数据显示,去年二季度和今年一季度,谷歌广告业务营收分别为504亿和547亿美元,对应的同比增速则分别达到68.9%和22.3%。

在谷歌几个主要产品中,YouTube的表现最令人担忧。二季度,YouTube广告收入同比仅录得不到5%的增幅,低于谷歌广告业务整体增速。过去几年,旅游业、服务业和零售业都是YouTube主要广告来源。考虑到美国的高通胀环境以及零售消费市场的衰退,广告金主捂紧荷包,YouTube下半年想逆风翻盘困难不小。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尤其是Tik Tok的爆红,诸如YouTube等视频应用已经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对内缓解增长焦虑,对外要应对Tik Tok挑战,谷歌有很多硬仗要打。

与Tik Tok争锋相对,谷歌的焦虑正在升级

毫无疑问,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体量依然巨大,谷歌的市场份额也是独步天下。Statista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超过4600亿美元,占广告市场整体收入的比例也达到51%,且占有率已经连续六年上升。

在互联网广告这块阵地,搜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板块,谷歌则是该领域的绝对霸主。数据显示,2021年谷歌广告收入1489.51亿美元,在互联网广告市场占有率达到47.7%,占比是第二名的Meta(占有率26.2%)的接近两倍。

只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社交、视频等部分渠道的广告业务增速正在回落,YouTube就首当其冲。

彭博在去年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广告商已经开始减轻在Meta FoA、YouTube、LinkedIn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投放力度。其中,21%的广告商表示会保持和YouTube的现有合作但不会增加投放量,另有17%的广告商表示会减少投放。横向对比也可以发现,Meta等竞争对手都遭遇广告商出逃的窘境。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这些老牌社交软件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之所以会下降,一方面是受困于低迷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受到Tik Tok等新型社交产品的冲击。

根据数据机构Cloudflare的统计,Tik Tok是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站点,且自去年8月份以来就一直占据榜首。而在2020年,谷歌还凭借微弱优势力压Tik Tok位居该榜单首位,亚马逊、Facebook和Netflix等知名网站则紧随其后。

该报告同时指出,Tik Tok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去年推出的诸如Tik Tok厨房等新功能,备受美国年轻用户青睐。得益于对年轻用户喜好的超强洞察力和执行力,Tik Tok几乎每一次功能上新和服务升级都能创造一波增长红利。

更令谷歌胆颤的是,短视频应用的崛起甚至在改变美国年轻人的搜索习惯,逐渐威胁到其核心搜索业务。

在7月份召开的科技头脑风暴大会(Fortune's Brainstorm Tech)上,谷歌知识与信息组织高级副总裁Prabhakar Raghavan就直言,Tik Tok正在改变年轻人的搜索方式。谷歌内部数据显示,大约40%的Z世代越来越倾向于在Instagram和Tik Tok进行搜索,另有部分年轻人喜欢使用亚马逊的搜索功能。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数字听起来多少有点令人震惊。新的互联网用户不喜欢输入关键词搜索资料,他们更喜欢短视频这种更具沉浸感的搜索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Tik Tok的商业化还在起步阶段,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包括Prabhakar Raghavan在内的高层谷歌高层相信都很认为,Tik Tok的潜在威胁比现在看到的更大。

Insider Intelligence的报告就显示,Tik Tok 2022年的广告收入会较去年增长两倍以上,超过Snapchat和Twitter的总和,并向Meta和谷歌的统治地位发起冲击。

为了应对挑战,谷歌在做两手准备:一边加入短视频赛道,正面迎击Tik Tok,另一边积极探索新业务,寻找增长第二极。

2020年9月,在印度宣布封禁Tik Tok之后,谷歌通过YouTube在当地推出短视频应用Shorts试水。去年3月份,Shorts在美国本土上线,随后逐渐扩张到全球10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YouTube也通过优化创作激励机制、花大价钱抢人的方式丰富创作者团队,比如去年5月份推出的1亿美元用户激励基金。虽然Shorts的热度、用户体量都无法和Tik Tok相比,但依托YouTube完善的商业闭环,盈利潜力依旧值得期待。

反倒是在广告业务之外,谷歌心心念念的第二增长点,至今仍未明确。

云计算、生命科学和自动驾驶,到底谁能撑起谷歌的期待?

云计算、生命科学、自动驾驶,谷歌苦寻增长第二极

在广告之外,第一个被谷歌推向舞台中心,也最有希望成为增长第二极的业务,是云计算。

刚刚公布的Q2财报显示,谷歌云实现收入6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6%,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3.9%。在谷歌的营收版图里,这个数据可以说是有些尴尬。

一方面,云业务营收占比很低,且多年来进步缓慢。

2020年四季度,谷歌首次公布了云计算业务营收。该季度,谷歌云营收仅为38.3亿美元,对比高达569亿美元的集团总营收来说,占比不足7%。来到今年二季度谷歌云营收占比也不过9%,环比和同比分别仅增长1.5和0.4个百分点。可以说,谷歌云的收入占比也一直没有太大进步,对集团的贡献依旧有限。

另一方面,和AWS、Azure等竞争对手类似,谷歌云也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困境。

截止2020年的三年里,谷歌云业务净亏损额接近150亿美元。2021年,谷歌有意识压缩成本,试图降低谷歌云的亏损额度。可惜的是,在削减人员、销售相关支出的情况下,谷歌云的营收增速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去年二季度至今,谷歌云营收同比增速迎来五连跌,且表现均不如华尔街预期。

更糟糕的是,和AWS和Azure相比,谷歌云的落后相当明显。根据Canalys的报告,截止去年年底,谷歌云在全球基础云市场的排名虽然高居第三,但占有率只有8%,而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份额则分别高达32%和21%。

起步较晚、技术也不见得有优势的谷歌云,想追上前面这两大巨头恐怕相当困难。截止2021年,亚马逊AWS已经连续11年被Gartners评选为“云计算技术领导者”。作为最早开展云业务的硅谷大厂,亚马逊可以说牢牢占据着云计算市场的统治地位。

不过如果对比生命科技、自动驾驶等新兴业务的话,云计算可能还是谷歌最值得期待的新增长点——因为这两项业务的表现更加一言难尽。

数据显示,二季度包括自动驾驶部门Waymo和生命科学部门Verily在内的其他业务总收入仅为1.93亿美元,亏损额却高达16.68亿美元。据彭博社报道,谷歌宣布暂停招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缩减在这些边缘业务上的投入。

和云计算相比,自动驾驶、生命科学业务烧钱更严重,且商业化前景更不明朗,注定只能是一项针对未来的赌博。事实上,过去几年谷歌对这两项业务的态度已经在改变,投入也不像以往那么慷慨。

在2015年重组时,谷歌生命科学业务还保留着Calico、Verily和DeepMind三家子公司,分别专注于抗衰老、医疗保健和人工智能领域。但现在,DeepMind出逃,Calico研发规模逐步收缩,Verily成为唯一主角。自动驾驶业务Waymo也早就独立进行融资,试图慢慢摆脱对谷歌的依赖。

或许可以说,广告业务过于强势的表现,掩盖了谷歌营收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第二增长点的老问题。如今,广告市场下滑,潜藏的危机开始显现,谷歌再也不能高枕无忧了。押宝云计算也好,继续捣鼓生命科学、自动驾驶甚至探索其他新业务也罢,现在必须赶紧行动起来。

写在最后

进入2022年之后,互联网寒冬从新兴市场向硅谷蔓延,缩招及裁员成为一众大厂的共同举措。

7月12日,微软宣布将在全球裁撤不到1%的员工,主要原因是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财年结束后,重新调整了各个业务部门的定位和发展策略;7月25日,苹果计划放缓招聘的消息不胫而走,部分团队招聘名额被冻结,但暂时没有进一步裁员动作;仅仅一天之后,外媒爆料称Meta已做好裁员准备,被裁员工比例最高可达10%,而早在今年5月份,Meta部分部门就传出了暂停招聘的消息……

本文的主角谷歌,情况同样没好到哪去。据华尔街日报爆料,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本月早些时候通过内部邮件宣布了今年余下时间放缓招聘的决定,表明了谷歌重新调整发展战略、暂停对外扩张的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暂停部署,将资源重新调集到更优先的领域。”

最近两年,互联网行业告别黄金时代的言论屡见不鲜。如今,作为全球互联网心脏的硅谷陷入裁员、缩招的动荡局面,似乎足以表明上述论调并非毫无根据。

毫无疑问,躺着赚钱的日子正在远去,互联网/科技巨头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整旗鼓。Meta押宝元宇宙,亚马逊深耕云计算,微软通过B端数字化服务赶走焦虑,苹果也在积极探索造车等新业务。谷歌的新业务、新尝试并不少,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重点,确立自己的增长第二极。

谷歌(Google.us)第二季度表现坚韧不拔,广告业务让华尔街“松了一口气”

智通财经APP获悉,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公布的二季度收入为574.4亿美元,接近分析师预期的580亿美元,反映了这家互联网巨头在广告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业绩表现依然韧性十足。

本季度该公司广告业务的增长表明,特别是其搜索广告已经做好了营销支出紧缩的准备,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包括Snap(SNAP.US)和Twitter(TWTR.US)在内的小型竞争对手。相比之下,谷歌的广告销售额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但该公司仍保持谨慎态度,称其暂时将放缓招聘。

首席财务官Ruth Porat表示,这一业绩反映了用户在线活动以及广告商支出方面的提升。谷歌股价在本周二盘后交易中一度上涨4.5%,今年迄今为止,该股已累计下跌27.5%。Synovus Trust Company的高级投资组合经理Dan Morgan表示:”谷歌本季度报告让人长舒一口气,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即使竞争对手仍在挣扎,获得如此可观的广告收入是其一大优势。”

搜索和其他相关业务二季度销售额为407亿美元,超出分析师们预期的403亿美元。YouTube的广告收入为73.4亿美元,而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为74.7亿美元,该应用与抖音的竞争正在加剧,同时受到苹果对其应用隐私要求的影响,使其更难实现业绩目标。

受到密切关注的谷歌云计算部门尚未实现盈利,该部门的收入为63亿美元,亏损8.58亿美元。尽管谷歌在云计算市场上排名第三,落后于亚马逊(AMZN.US)和微软(MSFT.US),但随着核心搜索业务的成熟,该业务仍被视为公司增长的最佳赌注之一。

根据其二季度报,谷歌现金和等价物为1,249亿美元,但该公司也正与一些诉讼和监管作斗争,包括对其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主导地位的联邦反垄断诉讼将在未来几周内展开。

谷歌回应了将关闭云游戏平台stadia的传言:它不会关闭

IT之家7 月 30 日消息,此前有消息称谷歌云游戏平台 Stadia 将在今年夏季末关闭,但有人询问官方之后,谷歌直白地表示,“Stadia 没有关闭,请放心,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该平台和 Stadia Pro 带来更多优秀的游戏。”

IT之家了解到,去年谷歌关闭了 Stadia 的第一方工作室,专心于做一个游戏平台,并且之后 Google Stadia 的副总裁兼产品主管 John Justice 离职,谷歌还表示 Stadia“还活地很好”。

之前的 Supermassive Games 的《采石场惊魂》和 Squanch Games 的《High on Life》等游戏原本应该是 Stadia 独占,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失败了,变成了传统游戏。

除此之外,Business Insider 的一份报告称谷歌目前正在“降低”该平台消费者业务的优先级,以专注于与 Peloton、AT&T 等品牌达成白标交易。目前谷歌尚未对该报告作出回应。

Google Chrome浏览器将在新标签上显示用户照片

IT之家 7 月 31 日消息,谷歌最近一直在为 Chrome 浏览器的新标签页添加更多功能,除了搜索框下方的广告链接,谷歌还在新标签页上加入了用户的照片。

据 9To5Google 报道,ChromeOS 104 beta 版本已经出现了照片展示区域,将选取用户在 Google Photo 的照片进行展示,并且美名其曰“See memories(查看回忆)”。

这种做法不禁让人想起了微软 Win10 / WP《照片》磁贴的设计,同样会把用户的照片进行轮播,如果里面放了一些不适合展示的内容,那么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不过还好,谷歌给了大家关闭的机会,用户可以在右上角三点中设置这个照片展示区域的样式,并且有个开关可以关闭展示。

IT之家了解到,新标签页的照片展示目前还未出现在 Chrome 浏览器稳定版中,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选项来提前启用。

chrome://flags/#ntp-photos-module

谷歌首席执行官发出“经济逆风”警告:要有更大的注意力和紧迫感

8月1日消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利润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Alphabet在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盈利报告中称,该公司2022年二季度的利润约为160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85亿美元。

与上个季度一样,支出上升似乎也是原因之一。该公司的营收实际上超过了2021年第二季度。本季度,它的收入接近697亿美元,高于去年的619亿美元。然而,与2021年同期相比,谷歌在研发、销售和营销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约30亿美元。

在营收方面,“谷歌搜索及其他”广告仍然是谷歌的主要业务,为公司带来近407亿美元的收入。谷歌的云业务收入约为62亿美元(尽管通常情况下,谷歌在该业务上总体亏损约8.58亿美元。YouTube广告为该公司带来了约73亿美元的收入。尽管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据媒体报道,这是谷歌视频平台两年来增长最慢的一次。与2021年第二季度相比,谷歌几乎所有业务的营收都有所增长。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谷歌曾警告员工,形势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峻。7月初,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一份备忘录中警告称,该公司“比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更努力、更专注、更有紧迫感”。据报道,仅仅一周后,该公司就告诉员工,它将暂停招聘两周,并表示将利用这段时间“审查我们的员工人数”。

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谷歌共有144,056名员工。到2022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激增至174,014。

谷歌开源芯片升级90nm免费帮助您构建

半导体行业是个烧钱的活,不仅生产制造需要大量投资,芯片设计也同样费钱,谷歌之前推出了一个开源芯片计划Open MPW Shuttle Program,130nm工艺的芯片可以免费制造,日前该计划升级,90nm工艺的芯片也能免费了。

谷歌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一个芯片开源计划,与半导体制造厂商Skywater合作赞助了Open MPW Shuttle Program,将芯片设计中的PDK开发套件完全开源、免费。

在这个项目中,网友可以随意提交芯片设计,充分利用开源的EDA、PDK等工具开发自己需要的芯片,谷歌则会负责免费制造芯片。

之前免费制造的工艺是SKY130,也就是130nm工艺,现在谷歌已经升级到了SKY90-FD,这是一种90nm FDSOI工艺,比传统的Bulk工艺性能更好,开发者可以基于该工艺设计更好的90nm芯片,谷歌依然免费帮你制造。

两年来,谷歌的芯片开源计划一共开展了六轮,已经从超过364个社区提交的设计中选出并制造了240个设计。

美国科技公司开始“滚滚而来”!不仅如此,谷歌还警告员工要更加专注和高效

在Meta上周三的财报电话会上,扎克伯格告诉员工,“我希望我们可以”。

无独有偶,同一天,谷歌CEO桑达·皮采(Sundar Pichai)也在公司全员例会上告诫员工务必提高工作效率和专注力,并推出一项名为“Simplicity Sprint”(“简单冲刺”)的新计划,来收集员工对效率的反馈,并求团队更加专注和高效。

两家公司上周公布的二季报都显示营收和利润均不及预期:

谷歌当季营收增长从上年同期的62%放缓至13%,当季利润为194.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03.3亿美元;

Meta当季营收出现史上首次下降,且降幅高于市场预期,盈利也超预期大幅下降14.8%。

谷歌这次会议基调有些“紧迫”

据悉,谷歌这次全员会议的基调有些“紧迫”,皮采开场说道:

“我想在财报发布后提供一些额外的背景资料,同时也请你们帮忙。”“很明显,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环境,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多。”

他还说,谷歌的生产力与现有的员工人数并不相称: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整体生产力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拥有的员工人数所需对应的水平。”

他要求员工帮助“创造一种更专注使命、更专注产品、更专注客户的文化”。“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分心,真正提高产品的卓越性和整个生产力。”

在会上,有员工就公司裁员表达了担忧。

上月,皮采向员工表示,面对潜在经济衰退,到2023年,公司将放慢招聘和投资的步伐,要求员工相比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种“更有紧迫感”和“更渴望成功”的心态去工作。

可以不裁员,但要“卷”起来!

“Simplicity Sprint”计划将征求超过17.4万名员工的意见,皮采表示,公司将在8月15日之前通过内部调查让员工分享他们的想法,询问是否管理层可以在有后续问题时联系他们。

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鉴于Sundar此前表示,强化谷歌的业务重心‘意味着整合投资重叠的领域,并简化流程’,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裁员?”

皮采将这个问题交给了Google的首席人事官Fiona Cicconi。

Cicconi表示虽然公司仍在招聘,目前没有裁员的计划,但她并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

她说:

我们要求团队更加专注和高效,我们也在研究这对公司的意义。尽管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经济形势,但我们目前并不打算裁减谷歌的整体员工队伍。”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在谷歌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获得批准后,这家公司在尴尬的情况下能给顾带来什么?

记者 | 李京亚

编辑 |

谷歌收购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的交易已清除了最关键的障碍。

谷歌在上周的二季度财报发布会上宣布,美国司法部已批准了谷歌54亿美元对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的收购案——这是谷歌史上第二大收购案,仅次于2011年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部门Mobility。

谷歌管理层预计于年底彻底完成这笔交易,届时Mandiant将被纳入谷歌云业务的安全组合中。

收购的消息最早于今年3月8日放出,当时双方联合宣布,谷歌将以54亿美元收购Mandiant,每股23美元,这一收购价格比两周前Mandiant的平均股价高出57%,处于市场对Mandiant估值的中位。

谷歌目前现金储备和短期投资总和接近1700亿美元,54亿美元的收购价对谷歌来说如九牛一毛,且Mandiant此前一直亏损,带来的直接效益也不为谷歌所看重,那这笔收购如何为谷歌云带来技术和商业的双重价值?

谷歌云一直被视为谷歌的第二增长曲线,该部门前负责人Diane Greene曾于2017年提出了一个宏愿:要于2022年7月31日超越云计算市场的领头羊AWS云。截至发稿,该目标不仅没有实现,Diane Greene也于2018年离职。

时至今日,谷歌云仍处于行业第三,翻身迹象微弱,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会被亚马逊和微软联手边缘化的风险。根据Synergy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AWS拥有34%的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比微软和谷歌的市场份额总和还要多。

但谷歌云一直在倾力追赶,即使今年北美云厂商资本支出集体放缓。二季度,谷歌云的营收增速达到36%,超过了AWS的33%,仅次于微软Azure的40% 。其在云资本的支出方面增速也超过了两个竞争对手,二季度同比增长24.2%, 微软的同比增速只有6.5%,AWS是8.6% 。

有分析指出,从客户结构看,谷歌云的一大优势是在美国TO G市场上的表现相当不错,拥有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农业部等客户,与AWS表现接近,也没有被深耕政府市场的微软拉开太远,但最大的劣势则在于入场时间太晚。

此次收购Mandiant有助于谷歌云进一步撬动美国G端市场。Mandiant自身业务具有鲜明的美国军方背景,其创始人凯文·曼迪亚来自美国国防部,许多雇员也来自美国情报界。Mandiant 2013年被顶级网安公司FireEye以10亿美金收购之后,对TO G市场的渗透更加深入。由于FireEye创立后主要提供用于应对高级网络威胁的防护服务,美国曾要求政府机构和大型军工集团部署FireEye的产品。

2021年,出于业绩考虑,FireEye以12亿美元将其产品业务出售给STG,后公司更名为Mandiant,成为专注于网络事故应对和网络安全测试的上市公司。而谷歌将Mandiant收入囊中,今后或能为其带来丰富的美国政府订单。有分析指出,政府和国防领域已成为微软Azure和AWS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不仅如此,这桩收购案在技术层面的匹配度甚至比商业层面更高。

全球云计算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已进入白热化竞争的各家云计算巨头而言,云平台的安全性是决定下阶段成败的关键。以Maze为代表的勒索软件在2019年底发动了第一波代表性攻击,此后这类事件逐年逐季激增。到了2021年,勒索软件的网络攻击增加了105%,全球共计超过6.23亿次,以政府作为目标的攻击增加了1885%,居各大领域之首。

Mandiant目前通过基于SaaS的XDR(扩展检测和响应)平台Mandiant Advantage提供实时的威胁情报、事件告警分析的自动化服务,并对来自各种供应商的安全控制产品有效性进行验证,这与谷歌云近年的安全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XDR是一个新的安全细分领域,指一种基于SaaS的、绑定到特定供应商的安全威胁检测和事件响应工具,只要是为了解决威胁检测与响应的问题能力模块都可归入XDR领域。

在XDR之外,Mandiant还拥有业界最高水准的管理防御服务,将来可以作为谷歌云IaaS服务的附加方案打包出售给客户,作为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据业内统计,仅XDR和管理防御就能为谷歌打开一个超过450亿美元的全新市场。

在谷歌公布对Mandiant收购之前,微软曾花很大精力与之接触,但最终以Mandiant与自己技术不适配为由放弃。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曾告诉界面新闻,微软此前收购CloudKnox,看重的是这家公司提升客户管理在多云环境当中权限的能力。换句话说,微软在安全领域布局的思路是根据客户要求来提供全方位、立体的防护。

即使Manidant不能帮助谷歌云超越微软,但或能做到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8.58亿美元的运营亏损,使其快速变成一个盈利部门。谷歌CEO皮查伊一直表示,谷歌云的安全产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差异化因素。

Mandiant所处的信息安全市场2022年的全球规模在1704亿美元上下,仍有许多参与者陆续入局,竞争态势接近红海。

网络安全领域新秀辈出。去年,微软在安全领域收购了一批优质初创公司,包括从事多云管理的CloudKnox和数字威胁管理厂商RiskIQ。在Mandiant之前,谷歌于今年1月收购了以色列网络安全初创公司Siemplify。谷歌对Mandiant的这笔收购有可能排到网安领域历史前四。

Mandiant的创始人曼迪亚近年还经营着一家专投网络安全领域初创的风投机构,名为Ballistic Ventures。作为投资人的他眼光独到,以精准辨识创始人与安全业务的适配度著称。在他看来,现今全球80%的网络安全初创公司都是多余的。但这一次,他用投资眼光帮自己选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东家。

谷歌CEO:员工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暂时不准备裁员

8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谷歌在内部掀起了一个名为“Simplicity Sprint”的新项目,旨在向17.4万名员工征集意见,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据悉,Alphabet上周三举行了全体员工会议,员工们对于公司是否会裁员表达了担忧,公司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则要求员工们提供合理化建议。他明确指出,谷歌目前的生产效率和员工总数不相匹配。

皮查伊在谈到该公司第二季度财报时表示:“很明显,我们正面临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环境,未来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我们的生产率整体上没有达到与现有员工人数相称的水平。我希望你们帮助创造更注重使命感、更专注于我们的产品、更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真正提高产品卓越性和生产率的标准。”

为此,他推出了Simple Sprint计划,通过众包的方式来加快产品开发的速度。“Sprint”是个经常用于软件开发和科技创业公司的术语,指的是短期的、专注于某个共同目标的努力。公司将通过内部调查,让员工在8月15日之前分享他们的想法。他表示这是该公司“更快地获得更好结果”的一种尝试,也可能被用来削减某些领域的开支。

据悉,调查中的问题包括“什么能帮助你更清晰、更高效地为我们的用户和客户服务?”、“我们应该消除哪里的障碍才能更快地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如何消除浪费,并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创业精神和专注精神?”

在此前一项调查中显示,许多员工在薪酬、晋升和执行力方面给公司打了特别差的分数。五月份,谷歌宣布将会对员工绩效评估流程进行改革,未来员工薪资可能增加,谷歌也准备消除薪资调整领域的官僚主义。

此外,谷歌高管在全员大会上也回应了员工对可能裁员的担忧。首席人事官菲奥娜·西科尼(Fiona Cicconi)表示,谷歌目前仍在招聘人才,暂不准备裁员,但是她并不排除未来裁员的可能性。

据悉今年二季度,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全职员工人数增长了21%,达到17.4万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4.4万人。但谷歌上个月也强调,在2023年前将会放缓投资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