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和谷歌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搜索市场

2月8日凌晨,微软宣布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宣布:“Bing和Edge+AI:一种全新搜索方式从今天开始。”

新版的必应正是基于最近大热的OpenAI语言模型来运行,用户可以轻松地从传统搜索,切换到跟人工智能进行聊天的搜索模式。

而在此之前,谷歌和百度这两家全球和中文搜索引擎巨头,已经针对ChatGPT的爆火,宣布将对旗下业务做出调整,加速推出AIGC相关产品。

无论是谷歌跟微软之间关于搜索引擎争锋相对的故事,还是百度积极研发“AIGC+搜索”的新闻,都让搜索引擎这个大家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成为这两天的新闻头条。

互联网几十年,搜索引擎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虽然最近几年江湖略显平静,但ChatGPT的加入,显然让平静的海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

全新的信息引擎强在哪?

传统搜索引擎+ChatGPT的结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微软的发布会上,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必应的核心功能包括:

1. 跨Web搜索,提供搜索结果的合并展示,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筛选过后的答案;

2. 在筛选过后的答案中,可以根据和用户展开的对话,进一步优化答案,缩短范围,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答案。

新版必应搜索界面

简单说,就是个性化。

什么叫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当你想要制定一份以减脂和增肌为主题的饮食计划时,可以通过在聊天框输入自己的喜好,比如不喜欢芹菜、不想要坚果、热量保持在800大卡以内,诸如此类的要求输入后,得到一份符合自己需求的饮食清单。

这不过是个性化的一个日常案例,但在传统的搜索引擎中,这样的定制功能并不能够实现。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今天,我们将推出由人工智能copilot 和聊天工具驱动的搜索引擎必应和浏览器Edge,以帮助人们从搜索和网络中获得更多信息。”

笔者以为,新的搜索模式,不只在于帮助用户获得信息,更在于帮助用户更加高效且精准地获得信息。

“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所有软件类别,就从最大的软件类别——搜索开始”。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

从根本上来看,搜索引擎之争主要就包括AI和CPU等软硬件之间的竞争。在过去十几年,谷歌和百度都保持着国际和国内搜索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

根据Statcounter数据,今年1月,谷歌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高达92.9%,必应只有3.03%。在美国市场,谷歌份额也高达88.11%,必应只有6.67%。

过去十年,谷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81%增长到88%,原先排第二和第三位必应与雅虎则日益萎缩。而后两者的衰退,在ChatGPT大火之前来看,似乎是难以遏制。

然而,这难道意味着微软没有更强大的处理器和算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新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应用和能力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在,局面已然改写。

必应和ChatGPT的结合,将谷歌推到风口浪尖。面对一场全新的搜索革命,越晚应对,就意味着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流向微软,流向必应,流向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答案。

传统搜索引擎的核心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检索和集合,而非信息创造。但必应+ChatGPT的组合并非如此,这种“AI生成内容”的全新产品形态,才是对行业的一种革新。

搜索引擎之争,也是数据之争

ChatGPT+搜索的组合,无疑让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公司感到恐慌,当然也可能是惊喜。

北京时间2月8日晚,谷歌于巴黎举行AI(人工智能)发布会,展示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进展。

就在当天,外媒报道称,Bard在展示工作原理的官方宣传文章中,出现了一条错误回答,并在报道中评论称:Bard的错误将进一步引发人们去质疑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生成答案的准确性。

截至8日美股收盘,谷歌股价大跌7.68%,报收99.37美元/股,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

Bard作为谷歌内部早已立项的AI项目,谷歌曾称,不够完善的产品和技术会影响用户体验。Bard正式版何时会推出仍未可知,但从这则新闻来看,仓促的推出新产品以应对必应发起的“挑战”,并不利于谷歌稳定已有的“江山”。

在可以预见的短暂未来中,现在的搜索巨头们将朝着“搜索+问答”(也即定制化答案)的方式,来对自家产品进行迭代。

但这样的竞争只是为了争夺搜索引擎市场吗?

不尽然。

根据外媒消息,前不久微软宣布向OpenAI继续投资数十亿美元(有报道称微软的投资规模至多会达到百亿美元级别)。高额的投资不只是为了更加高额的回报,还包括在搜索市场弯道超车谷歌的难得机遇,拯救必应微小的市场份额。

不只是搜索市场的份额,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数据是生命,就如同做硬件的厂商都想在手机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一样,而搜索引擎无疑就是那个连接每一个用户、能够生成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源头活水。

这不是简单的搜索引擎之争,笔者以为,更是一场庞大的数据和信息之争。

谷歌在两天内损失了近2000亿美元!市场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自“ChatGPT竞品”Bard首发出现“灾难性错误”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两日累跌逾12%,创2008年9月以来最大两日跌幅,市值共蒸发近2000亿美元。

华尔街和投资者担心,在微软掀起的这场AI大战中,谷歌搜索引擎一哥的地位可能不保,公司的利润也将遭到冲击。

微软要压低行业利润,谷歌首当其冲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微软准备利用新技术压低搜索行业的利润,毛利率将“永远下降”。

在Bard出现重大错误的前一天,微软发布了新版的Bing搜索引擎,新版本采用升级版的AI语言模型GPT-3.5,可以对搜索查询的答案进行汇总,以及生成电子邮件和列表。

“搜索领域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微软可以稳步实现。但对谷歌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必须为捍卫自己的(利润)。”纳德拉指出,微软与谷歌的竞争是“不对称的”。

如果纳德拉是对的,那么谷歌将面临一个大问题。

去年Alphabet毛利润为1570亿美元,毛利率为55%,如果将这一数字减半,如果不大幅削减成本,Alphabet的利润将化为乌有。

微软强势归来,谷歌却走上微软老路?

除此以外,谷歌还面临巨头普遍面临的威胁:即使保住行业“领头羊”地位,如果不能实现新的增长点,投资者一样会降低对公司的预期。

这一点,微软有着十足的经验。

在纳德拉2014年成为首席执行官之前的十年里,微软利润增长了一倍多。然而投资者担心,微软更关心的是压榨客户,而非扩张业务应对新的竞争对手。

十年间,微软市盈率下降一半至10倍左右,股价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直到纳德拉上位后推出改变行业格局的云服务,从那以后,微软股价急剧上涨,目前公司股价已比2004年高出10倍。

可以想象,如果谷歌走了微软的老路,暂时可能是风平浪静,但长期看来,投资者必然遭遇股价不上不下带来的痛苦。

客户旧习难改,谷歌暂时安全?

回到最初的问题,爆火的ChatGPT或类似的AI产品是否会颠覆谷歌的主导地位?

在摩根大通高级TMT分析师Ron Adler看来,答案是绝对否定的,“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者的反应非常情绪化,缺乏现实意义。”

因为旧习难改,顾客改变的成本很高。

Adler说:

当人们在搜索或考虑搜索某些东西时,会不会修改他们的主页或者不再访问谷歌?

也许不会。我们真的会在搜索中使用Bard吗?当然,也可能不是。你们中有多少人使用Siri或Alexa (亚马逊语音助手)进行简单的手机搜索?比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积习难改,谷歌将难以被打败。

Alphabet目前仍是安全的。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它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超过90%。不仅仅是谷歌,微软、亚马逊和Meta仍然控制着各自的利基市场。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谷歌面临微软,ChatGPT已展开搜索攻防战

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之下,各家都在寻求切入角度。谷歌正手忙脚乱,因为有微软+OpenAI打来的一记组合拳。

微软最近官宣要把类ChatGPT技术嵌入必应搜索引擎和自家的Edge浏览器中。因为展现形式可能被颠覆,搜索界要迎来代际变革已成共识。

想想当年诺基亚是怎么糊的,谷歌立刻拉响“红色警戒”,火速推出竞品Bard。不料Bard在发布会上的问答中出了错,导致母公司Alphabet股价难看,盛会略带尴尬地收场。

对于谷歌这次在产品推出上步伐落后, Alphabet董事长John Hennessy表示,虽然谷歌已经具备相关技术,但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产品化方面犹犹豫豫。公司也有其他高管分别提到过在声誉、道德和安全方面的考量。

抢占先机的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前几天嘲笑谷歌是“昏昏欲睡的搜索巨头”。但谷歌能这么“昏”,是有原因的。

这年头“Google一下”,可以说是从广告堆里扒拉结果,显眼点的答案可能和你想问的东西并不是一回事。比如用谷歌搜“T-shirt”,首页大多数是各家广告和商品推荐。

谷歌首页“T-shirt”搜索结果

无奈搜索老大这个位置坐得实在太稳,哪怕营收极度依赖广告,谷歌在自己的赛道还是傲视群雄,在全球PC端搜索市场份额高达84%。第二名是必应,占比还不到9%。

全球PC端主要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来源:Statista

搜索界震荡,谷歌自然是最焦虑的。OpenAI一炮而红是得小心,但偏偏背后一大金主是躲不掉的微软,谷歌只有迎难而上这一条路。

为什么偏偏是微软?

2016年初,微软首次公开进军面向个人消费者的AI市场,推出聊天机器人“Tay”。但发了几个小时后,Tay因为不恰当言论引发争议,只能被紧急撤下。

就在Tay推出不久前,谷歌DeepMind推出AlphaGo打败围棋冠军李世石。随后,谷歌就开始把机器学习等AI技术整合到谷歌全家桶中。

同年,微软AI的救星出现了。微软收购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当时负责领英工程运营的Kevin Scott也被收入麾下。他在2017年升到了微软首席技术官。

作为CTO,Scott从2018年就想在AI上做出成绩,并且和早就认识的OpenAI CEO Sam Altman讨论起合作事宜。

OpenAI那时刚发布了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和一篇研究论文,内容是把AI领域现有的两个想法(transformers神经网络和无监督预训练)结合起来,然后就有了 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GPT)。

ChatGPT正是由第三代模型GPT-3驱动,微软发布的新必应搜索引擎,用的就是GPT-3的一个新版本。

2018年,OpenAI的GPT模型还运行在谷歌云上。2019年,微软对OpenAI投资10亿美元,获得GPT的独家授权,OpenAI同意从谷歌云转向微软云。

知情人士称,微软当时和OpenAI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增强搜索能力,并在Microsoft Office中提供语言翻译。据悉,两家的关系已经“超出微软最初的预期”。

2020年初,微软AI业务负责人沈向洋(Harry Shum)离职,Scott开始公开负责微软的AI战略。

OpenAI交易为微软这次挑战谷歌奠定基础。ChatGPT实在太火了,月活破亿只用了2个多月,比TikTok的9个月还夸张。而这些都运行在一个由微软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组成的不断扩大的网络上。它本质就是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帮助OpenAI的模型处理所有交互,并从中学习。

如此大规模的消费者互动,能收集海量用户数据,推动技术产品改进,还可能带来更多收益。谷歌搜索早就掌握这种正反馈循环,用户每次提问、点击结果,搜索引擎就能从中学习。

如今的微软,有机会在必应和Office等软件上复制这种正反馈循环。微软最近又向OpenAI追投了100亿美元,且微软云服务是ChatGPT的独家云提供商。

一位AI领域的风险投资家表示:“谷歌在搜索界当了太久垄断王者,这次必须为市场份额而战。一夜之间,有很多不愿意用Windows电脑的朋友都想试试必应了。”

接下来,微软和OpenAI可能会推出新平台,为外部开发人员、初创公司和一些更大规模的公司提供生成式AI工具。

Scott最近表示:“我们正构建一个平台,它由强大的计算能力和AI模型组成,能支持很多人用来搭建业务。目前,该平台还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

谷歌火速迎战,谁输谁赢?

在2月初的发布会上,Bard被要求向一个九岁孩子解释韦伯天文望远镜的发现。Bard提到韦伯望远镜最早拍到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图像,但天文爱好者们很快指出,这其实是2004年由欧洲极大望远镜(VLT)率先实现的。Bard的答案存在事实性错误。

Alphabet之后连续两天股价暴跌,市值蒸发了1630亿美元。当然,还是万亿俱乐部的成员。

也有专家表示,Bard出了错,微软并不会独善其身。ChatGPT毕竟是刚上线的产品,就连创始人都反复强调说ChatGPT的体验还很糟糕。用户在体验的时候还是经常遇到不准确的情况。

确实如此,微软在展示必应聊天的功能时,也出现了事实性错误:解读财报时出现了多处数据错误。对此,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表示早有预料,并称:“正因如此,反馈才至关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改进模型。”

专家们指出,大语言模型是Bard和ChatGPT的基础。受限于模型的构建方式,结果很容易出错。这些模型中包含由数十亿个单词组成的数据集,用于训练AI,生成看似合理的答案。聊天机器人以类似于预测文本的方式运转,在建立模型后,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来预测用户最希望看到答案。

英国萨里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Andrew Rogoyski博士说:“ChatGPT实际上是个预测者。这个系统已经记住了10亿本书,可以据此回答问题。它所回答的一切本质上都是在重复某个人以前说过的话。”

谷歌则表示,发布会的错误回答,说明Bard在更大规模推广之前,还得接受“更严格的测试”。

微软这次带着新产品气势汹汹,能否搅动搜索界尚不可知。毕竟用户数量不在一个段位,而且谷歌也迅速作出了战略防御。如不发生大洗牌,微软理论上只有一段 “窗口期”,可以趁乱多瓜分一些份额。

根据微软的说法,在搜索市场的份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给公司再带来20亿美元的收入。而聊天机器人这次火爆,让微软看到了机会。微软表示,有了AI加持,必应能更深入地理解用户提问,给出更智能的答案,广告主相比也会被这种新形势吸引。

微软在这条赛道追赶谷歌并不容易。根据两家公司最新季报,微软的搜索和新闻广告收入32亿美元,而谷歌的搜索广告收入426亿美元。聊天机器人需要巨大算力,所以用AI去抢占或者维持市场份额会付出高额成本。

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ark Riedl表示:“我不觉得使用大语言模型的新版必应会对谷歌搜索构成严重威胁。谷歌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应该能与微软和OpenAI对垒。”

但他也表示:“但微软一夜间让搜索领域又出现竞争态势,可谓是一项壮举。这场竞争会非常有趣。”

发布必应聊天时,纳德拉表示:“这是搜索领域崭新的一天,快速创新即将到来。就在今天,一场比赛真正打响了。”

搜索攻防战才刚打响

领头羊被打个措手不及,自古以来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桥段。当年死守老系统的诺基亚,被安卓机改旗易帜,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换代的经典一幕。很巧的是,微软曾经和诺基亚一起开发过如今已成绝版产品的Windows Phone,而安卓系统,正是谷歌家的。

只是这次被杀个措手不及,谷歌没有像当年的诺基亚那样掉以轻心,而是马上搬出Bard迎战,哪怕仓促,也表了态。

谷歌此次被迫调整节奏,持续了那么多年的搜索结果界面或许会改头换面,现在的搜索广告展示形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整个行业都面临挑战,广告占收入8成的谷歌更是首当其冲。

营收相对多元的微软似乎气定神闲。微软 CTO表示:“我觉得我们会搞清楚什么是广告单元,会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微软有这个实力。”

无论谁输谁赢,微软都让谷歌紧张了起来。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还要求全体员工参与Bard测试。

搜索引擎这个早已“怨声载道”的赛道卷起来,对消费者来说总是好事,OpenAI算是用ChatGPT打响了搜索攻防战的第一枪,功不可没。

在2022年第四季度的业绩会议上,谷歌宣布下个季度会把AI业务的财务状况单独披露。皮查伊还称:“我们的AI之旅刚刚开始,最好的风景还在后面。”

相信严肃起来的谷歌,攻势迅猛的微软会和其他玩家一起给消费者们呈现一个新的、富有生机的搜索生态。

元光|微软与谷歌展开新一轮搜索大战。百度ChatGPT面临哪些挑战?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对于搜索引擎,这是划时代的一天。”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近日表示。

ChatGPT正掀起新一场AI风暴,搜索引擎可能是受其波及最大的领域之一,全球搜索三巨头——微软、谷歌、百度已各自行动。

几乎在24小时内,继微软推出由ChatGPT背后技术提供支持的新版Bing搜索和Edge浏览器后,谷歌紧接着发布了ChatGPT竞品Bard。不过,Bard首秀的错误演示,让谷歌股价两日市值蒸发超万亿元人民币,堪称有史以来AI犯错付出的最大代价。

国内搜索老大百度则宣布将在下月推出国产版ChatGPT文心一言。尽管它声称过去十年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具备ChatGPT相关技术,但最终产品效果如何还有待用户检验。业内观点认为,国内企业能否吃到这波技术红利,还面临数据、投入等诸多挑战。

ChatGPT将如何影响搜索技术和产品体验?会给当前的搜索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三巨头各自有着什么样的优势与短板?

搜狐科技采访到的不少业内人士认为,ChatGPT有望颠覆搜索引擎,成为新一代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有观点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重构。这些问题似乎短期内还无法获得明确的答案,但抢占先机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事,ChatGPT引爆的新一场搜索引擎大战已经燃起。

微软先发制人,谷歌反击翻车

去年12月,美国AI公司OpenAI向公众开放一款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今年1月就突破1亿用户,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

AI资深研究专家田涛源对搜狐科技表示,过去三年AI领域一直没有出现面向用户端的爆款产品,ChatGPT的火爆在于它降低了大众的使用门槛,吃完流量商业红利的美国互联网急于寻找下一波的技术红利,ChatGPT作为一个更好的通用人工智能走出来的第一步,也吸引了多家企业去做场景的验证,投资炒作、美国科技公司市值管理等因素也助推了它的走红。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让2019年就投资OpenAI的微软看到了挑战谷歌的机会。上周,微软率先将ChatGPT相关技术应用到新版Bing搜索和Edge浏览器上,当天股价暴涨4%,市值暴涨超800亿美元。

在新版Bing上线第二天,谷歌推出AI聊天工具Bard。它的训练数据集来自互联网,因此信息量比停留在2021年的ChatGPT更多更新。谷歌方面表示,这些新的AI能力将很快在谷歌搜索上推出。

不幸的是,谷歌在演示Bard时翻车了,将第一张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拍摄单位张冠李戴。这导致谷歌股价连续两日累计大跌12%,最新市值1.21万亿美元,和微软1.96万亿美元的市值差距进一步拉大。

谷歌匆忙上马Bard并出现疏忽的背后,可能是它真的“慌”了。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知名互联网学者刘兴亮接受搜狐科技采访时认为,ChatGPT目前对谷歌的威胁最大,其最主要的营收业务广告可能会受到冲击。

去年财报数据显示,谷歌广告业务营收约为2244亿美元,占谷歌总营收的近80%,而谷歌搜索贡献了超过72%的广告营收。相较业务更为多元化的微软,严重依赖广告的谷歌显然面临更大的危机。

纳德拉在上周的发布会上表示,AI将重塑每一款软件,而搜索是所有软件业务中最赚钱的,如今进入了新时代,而微软抓住了机遇,并有能力挑战谷歌的领导地位。

田涛源认为,微软迫切将ChatGPT技术应用到搜索引擎上的一大原因是,其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产生巨大的创新,也没有吃到那么多的红利,希望在AI时代能分到互联网商业的蛋糕,比如广告。

纳德拉也提到,Bing将先从广告赚钱,希望通过用户增加带来更多广告收入,未来也不排除其它盈利模式。微软此前还表示,未来将把ChatGPT加入到Office、Teams、GitHub、Azure等其它产品当中,并计划向B端推出定制版的ChatGPT技术和配套服务。

显然,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微软正在加速争夺AI时代的话语权。而谷歌在与微软的首轮交锋中,可以说是全面落败。

百度追赶,国产版ChatGPT挑战在哪?

在微软和谷歌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国内搜索巨头百度也官宣正在研发类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计划3月完成内测后对公众开放,百度港股当日大涨15%。

搜索同样将会成为百度文心一言率先落地的场景。百度CEO李彦宏将此定位于“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称AIGC或ChatGPT都是AI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机会。

田涛源认为,这些企业将ChatGPT相关技术首先落地在搜索领域,除商业因素外,还在于搜索的试错成本较低,用户包容度较高,同时它是包罗万象的入口,可以获得多维度、多领域的反馈,帮助ChatGPT进行查漏补缺,价值观纠偏,从而降低模型错误率,优化精准度效果。

对百度而言,微软和谷歌在国内并无搜索业务,因此在商业层面可能有更大机会。相较谷歌而言,百度广告营收占比不足60%,威胁更小,但百度搜索面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资深互联网分析师刘嘉伟对搜狐科技表示,国内信息检索的功能本身已被B站、知乎等内容平台分流走了相当一部分,且其检索结果的相关度已超过带有点击和广告的搜索引擎。

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国内搜索广告市场增长放缓,份额也一直遭到挤压,百度基本盘业务持续受到冲击,自诩转型成为AI公司的百度也不得不被动应对。

面对ChatGPT引发的技术浪潮,国内阿里、腾讯、华为、京东等多家企业也宣布将研发类ChatGPT项目,但背后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ChatGPT的火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技术的突破,这离不开大算力、大数据和大模型的支持:总算力消耗以每秒一千万亿次计算,约运行3640个整日,超过万亿单词的人类语言数据集,以及高达1750亿个模型参数。

但在过去几年,中国AI企业将重心放在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变现能力更快的技术领域因此国内在AI技术尤其是大模型和相关芯片算力的投资规模以及底层技术方面还存在差距,短期内想要达到OpenAI的水平不太可能。

算力层面,国内目前尚无能够对标甚至超越英伟达的规模化量产的芯片产品,供应链端也面临掣肘。同时,虽然ChatGPT并无底层技术的重大创新,但也是长时间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OpenAI用时近6年才迭代至当前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模型、算法等借助时间和高投入铸就了高壁垒,而国内对大模型的研发,在时间上普遍较短。

此外,大规模的数据尤其是高质量的数据是ChatGPT这样的AI聊天工具,想要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原料。但国内各个内容平台和应用“圈地为牢”,形成了数据孤岛,甚至合同、论文等都还需付费下载,因此不少观点认为中文互联网不足以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洋提到,国内的数据好像很多,但产生数据尤其是产生高质量数据的能力很弱,整体数据产业很弱,包括知识产权、可信信息的确认、伦理和合规监管等都还存在问题。

这些也是百度想要“做成人人好用的产品”所要面临的挑战。实际上,百度此次官宣文心一言,并非临时起意,其在2021年就曾发布过一款百亿参数的对话机器人Plato。但从市场反馈来看,Plato在准确率、逻辑性等方面较ChatGPT逊色,也并未引发太多关注。目前,Plato已对外关闭。

同时,造出产品也并非万事大吉,ChatGPT、Bard都已暴露出常识性错误和虚假信息等问题。此前ChatGPT就因此被技术社区封杀,甚至有机构称它或成传播网络谣言的最强工具。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黄民烈此前接受搜狐科技时表示,作为生成模型,都会存在犯错、随机编造等缺点,这需要靠数据和算法,包括结合应用场景的特点来优化。

微软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新版Bing试图通过用户条款免责来规避,称Bing由AI提供支持,或会出现意外和错误,希望用户“确保检查事实并分享反馈,以便学习和改进”。

谷歌在演示翻车后也表示,将通过Trusted Tester计划改进,会将外部反馈与内部测试相结合,确保Bard的回应在质量、安全性等方面达到高标准。而这也将会是百度文心一言推出后,需要解决并不断优化的问题。

颠覆、重构,还是共存?

自90年代搜索引擎的鼻祖Archie诞生以来,搜索引擎经历多次变革。如今随着搜索三巨头的入场,新一轮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目前在搜索市场,谷歌占据寡头垄断地位。据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2年11月,谷歌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2.04%;Bing搜索位列第二,占比2.8%;百度位列第四,占比1.21%。

如今借助ChatGPT,微软终于迎来反击的机会,新版Bing搜索集成ChatGP后人气大涨。据data.ai数据显示,Bing搜索全球下载量一夜激增10倍,注册申请用户数量已超100万。

随着ChatGPT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也引发了其是否颠覆搜索引擎的争论。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布莱恩·诺瓦克认为,自然语言模型可能会抢占市场份额,并颠覆谷歌作为上网入口的地位。

谷歌第23号员工、Gmail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更是直言,ChatGPT形式的AI聊天机器人将摧毁谷歌赖以生存的搜索引擎,就像当初以谷歌为首的搜索引擎摧毁网络黄页一样,而这可能只需一两年的时间。

刘嘉伟认为,ChatGPT更符合人类自然交互模式,未来有望颠覆搜索引擎,成为新一代的信息获取方式。

不过,刘兴亮认为,ChatGPT并非万能,不要过分地神话ChatGPT。“它可能会吃掉搜索引擎的部分蛋糕,但不会取代或颠覆搜索引擎,二者会是互补关系。”而如果问ChatGPT,它也会给出类似的回答。

从微软的动作来看,新版Bing搜索也仅仅是提供了类似ChatGPT的聊天选项,传统的搜索栏并未消失。至少从目前来看,它改变的还只是搜索引擎的形态。

在田涛源看来,搜索、电商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在AI时代可能都会用AI的方式重塑,而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媒介,代表了新的交互方式,会和它们进行融合,因为用户存在希望用自然语言,甚至多模态方式去进行有温度的人机交互的极致体验需求。

他进一步表示,搜索承担着求知、服务等需求,在Web3.0时代会越来越像AI管家,可以是生产力助手、生活助手或投资助手,但未来未必还会是APP的形态,而可能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字人等。“我们不叫做颠覆搜索,而是一种更符合人类用户需求的产品型的重构。”

不过,ChatGPT等类似产品应用到搜索引擎上,还面临高成本等商业化困扰。中信证券测算,ChatGPT单次生成成本在1.3美分左右,是传统搜索引擎的3-4倍。Perplexity AI联合创始人阿拉文德·斯里尼瓦斯预计,加入AI的搜索引擎成本将达到传统搜索引擎的七八倍。

这带来的可能是搜索引擎传统的商业模式的重塑。刘兴亮认为,随着ChatGPT向搜索等领域规模应用,一定会出现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可能不会再是广告,具体是什么还需探索,就跟当初搜索引擎出来之后也不清楚如何赚钱一样。

微软CEO:人类正在进入AI时代,与谷歌的搜索竞争今天开始

聊天机器人ChatGPT及其背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爆火,最受伤的可能是谷歌。

当地时间2月7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AI技术的推动下,微软旗下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 浏览器将有能力挑战谷歌的领导地位,并从谷歌口中夺下部分市场份额。目前,谷歌在搜索领域牢牢占据着九成以上市场。

微软于当地时间2月7日宣布推出搭载了AI技术的搜索引擎必应和浏览器Edge,新版本中引入了OpenAI旗下ChatGPT的相关技术,升级后,用户可以直接提出问题,搜索引擎生成答案。

微软介绍,全新的聊天体验能够满足更复杂的搜索需求,例如当用户在计划详细的旅行行程、研究买电视等家电时,可以通过交互式聊天获取信息。此外,新版必应可以通过生成内容辅助用户办公,包括编写电子邮件、准备工作面试以及创建问答测验等。新版必应还会引用的所有来源,用户可以看到其所引用的网页链接。

纳德拉强调,搜索是一项十分有利可图的业务,这表明微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据我所知,搜索业务是地球上软件业务中最赚钱的,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用户。如果竞争对手们保留了他们所有的用户和高毛利,这是我所乐于看到的。”

纳德拉表示,必应将先从广告模式开始赚钱,但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其他的盈利模式。

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纳德拉表示,他对于撼动谷歌一事颇为热情高涨。在被问及微软何时可以挑战谷歌时,他直言,搜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竞赛从今天开启”。

他说道,这些范式转变或平台转变是创新的绝佳机遇。“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搜索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谷歌最初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想象到了在搜索中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AI,纳德拉给出了极高的期望,他提到,人类正在进入AI时代。“你今天所见,不仅仅是在重塑搜索体验,你要把它想象成AI时代互联网上的副驾驶员。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

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纳德拉还针对外部对于AI的种种顾忌一一作出了回应。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关于AI是否会失控,甚至威胁人类安全的担忧声此起彼伏。纳德拉介绍说,“微软对于安全性有很多考虑,AI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学习人类偏好是才是好的,我们的目的正是如此。我们必须将安全视为一项持续的责任,而非一次性的责任。”他表示,必应拥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来过滤不当言论。

AI为人们带来的另一个担忧则是人类的工作将被AI取代。对此,纳德拉反而认为AI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并不赞成这种零和思维的谬论,”他认为,无论是在编程还是写作领域,AI都可以在基本工作层面上协助人类,减少一些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人类依旧掌控着大局。

AI战争开始了!微软向“搜索新时代”宣战:“ChatGPT+Bing”VS“Bard+Google”

依靠ChatGPT在此次AI大战中占得先机的微软,本周再度升级旗下关键产品,向老对手谷歌发起新挑战。但谷歌也不甘示弱,终于亲身加入战局。

究竟谁能成功登顶此次AI大战?

微软宣战“搜索新时代” 谷歌加入战局

当地时间周二,微软宣布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新Bing将以类似于ChatGPT的方式回答具有大量上下文的问题,微软由此宣称“搜索新时代”已经开启。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在声明中表示:

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所有软件,并从搜索这个最大的类别开始。

而就在前一天,谷歌也亲自下场加入战局。

公司表示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aMDA的聊天机器人Bard将向可信赖的测试者开放,并准备在“未来几周内”更大范围地提供给公众,并“很快”将人工智能工具整合到核心搜索中。

那么在此次AI大战中,究竟是微软的“ChatGPT+Bing”更胜一筹,还是谷歌的“LaMDA+Bard”有望后来者居上?从目前来看,形势尚不明朗,Bing完整版和Bard均未向公众开放,双方各自的优劣点都可能决定大战的走向。

微软先行一步 谷歌有隐藏大招

目前已经先行一步的微软似乎具备先发优势。相较于谷歌Bard将以聊天机器人的“轻量级”版本与大众见面,微软宣称最新Bing是基于更强版本的ChatGPT之上,它专为搜索定制。

并且在发布形式上微软也更为正式。微软总部邀请众多记者参加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活动,并在现场展示了基于ChatGPT的Bing和Edge,似乎表明已经为接下来的AI大战做好准备。但相比之下,谷歌Bard仅通过公司简短声明介绍,目前的行动也相对被动,更多是为了不被排除在竞争之外。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作为拥有AI先驱技术的谷歌,在技术方面一骑绝尘。Bard可以利用谷歌庞大的信息库,为用户提供准确且高质量的答案,对微软构成的威胁绝不容小觑。

并且在搜索领域,如果微软想要动摇当下谷歌在用户心中的地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自谷歌击败微软Bing稳坐搜索王座,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之久。

再加上,谷歌或许还没有拿出自己真正的“隐藏大招”。

此前一位曾与LaMDA交流的谷歌工程师认为其“具有人类感知力”。去年6月,谷歌AI伦理研究员Blake Lemoine曾经发表一份长达21页的调查报告并上交公司,试图让高层认可LaMDA所具备的“人格”。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正在攻读博士,成为一名学术民工?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这是学术规范吗?

编者按:武楚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9级博士生。吴方照,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2级博士生。吴方照,2017年就职微软亚洲研究院;2019年,清华一年级博士武楚涵,被吴方照的雇主颁发微软学者奖学金。2022年,武楚涵被曝与吴方照共同发表100余篇论文。

武楚涵博士论文和引用情况

大事记

2012年吴方照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新一代网络技术与应用实验室NGNLab实验室;

2016年:清华大学本科2年级的武楚涵进入NGNLab实验室;

2017年:吴方照清华毕业,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2017年:吴方照与武楚涵开始长期的共同发表论文;

2019年:武楚涵进入NGNLab实验室读博,指导导师是吴方照;同年获得微软学者奖;

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

2022年7月:博士生武楚涵狂刷100篇论文被曝光;

2022年8月武楚涵与其导师、师兄吴方照共同狂刷100篇论文被曝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吴楚涵实验室合影

电子系博士生武楚涵获评2019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我昨天写了一篇长文中科大的纳米,清华的电镜,北大的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的三朵花,网友来信:清华在读博士发表100篇论文,也算一朵花瓣。

我去清华电子工程系主页看了一下,有一则新闻:

在201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奖学金评选中,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武楚涵成功入选

电子工程系博士生武楚涵荣获201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奖学金

其中介绍:

“武楚涵就读于电子工程系新一代互联网实验室,在黄永峰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建模与推荐系统,长期研究目标是设计精准的用户建模和个性化推荐方法,保护用户隐私。 他在用户建模和推荐系统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在ACL、KDD、IJCAI、EMNLP、WSDM、CIKM、NAACL等国际学术会议和KBS等学术期刊上。”

以我的理解,这不就是研究“网瘾”模式吗?

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随手打开武楚涵7月份刚刚发表的会议论文,发现通讯作者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随手翻阅这篇论文的引文,发现引用了42篇论文,其中12篇论文均是武楚涵第一作者、吴方照第二作者

我查阅了武楚涵的其他几篇论文,均存在类似大量自引的情况。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页显示:吴方照2012年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2017年清华电子工程系博士,2017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吴楚涵所在的NGNLab实验室主页

而在清华大学武楚涵所在的NGNLab实验室主页,在已毕业同学名单里,我看到了吴方照的介绍。也就是说,武楚涵与吴方照是同一个导师、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兄弟。

吴方照博士报告会

武楚涵的指导导师:微软亚洲研究院吴方照博士?

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其中导师介绍是这样的:

1,本人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3次)、网络安全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本专业第一)等荣誉。

2,发表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400多次。

3,自工作以来,本人指导过20多位实习生我指导的清华大学武楚涵同学直博一年级就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亚太每年仅10余人)

2021年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

武楚涵博士2022年的全部文章,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

1,武楚涵博士大部分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其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全部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2,武楚涵博士少数论文是第三作者,而这些文章的第二作者也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武楚涵博士大部分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其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全部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吴方照

清华大学博士的培养模式?

我们看看吴方照和武楚涵2016-2018年的部分论文列表:

彼时清华的博士生吴方照,在2015-2017年,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论文,其中2016年发表7篇。

吴方照和武楚涵2016-2018年的部分论文列表

到了2017年,也就是吴方照博士毕业那年,以吴方照为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以武楚涵为第一作者、吴方照为第二作者发表了第一篇!而自2018年开始,两人合作的论文全部以武楚涵为第一作者、吴方照为第二作者。

两个人的论文署名完成了清华博士研究的完美切换!

这两人似乎形影不离、判若一人!

清华的博士培养便是这样传承的吗?

2022年吴方照和武楚涵部分论文列表

结语

清华博士生发表100余篇论文,其原因一目了然:

清华GNLab实验室2017年毕业博士生后在微软工作,将其衣钵传给清华本科生;本科生两年之后在同一实验室读博,并接受微软奖学金;两个师兄弟开始在不同单位、依托不同资源、组团刷论文的工作。

清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博士研究生的本质是学术训练,而不是学术民工。学术训练的本质是提升学术思维、是以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而跟随清华师兄刷论文的武楚涵博士,不仅没有自我的学术训练体系,更加没有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直接沦落成为微软研究院的学术附庸!

不仅如此,武楚涵博士2019年接受其导师所在单位的奖项,其成果却涉嫌是其导师的学术研究的附属品,岂不可笑?

不仅如此,我留意到2021年7月,吴方照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是要把刷论文的模式拓展到北京林业大学吗?

而为何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如此热衷于成为中国高校的导师?他们来中国是做研究,还是挖墙角?或是进行学术利益输送?

参考资料

https://dl.acm.org/doi/pdf/10.1145/3477495.3531862

https://dl.acm.org/profile/84458717657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eople/fangzwu/

https://web.ee.tsinghua.edu.cn/huangyongfeng/zh_CN/index.htm

https://thungnlab.cn/

https://dl.acm.org/profile/84458717657

https://xxxy.qlu.edu.cn/2021/1020/c2024a174658/page.htm

https://sc.panda321.com/citations?hl=zh-CN&user=0SZVO0s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https://sc.panda321.com/citations?hl=zh-CN&user=OG1cMsw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苹果也将裁员?谷歌、微软、亚马逊。。。裁员席卷硅谷

每经编辑:杜宇

据证券时报·e公司1月23日报道,1月22日下午,据媒体报道,苹果已经削减Apple Store以外零售渠道的非季节性员工。经证实,苹果已经向百思买等商店工作的苹果零售渠道员工发出了裁员邮件,通知被裁员工享有的权利等等。

苹果也要裁员?

分析称,百思买和苹果公司会雇佣季节性员工来应对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圣诞购物季会招募临时性员工。而由于目前已经过了圣诞购物季,相关的合同都已经到期,因此可以确认本次裁员的是非季节性员工。

一封电子邮件信息显示,苹果“零售客户服务”(Retail Customer Care)部门员工将在周五晚些时候和周末收到裁员通知。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纷纷裁员不同,到目前为止,苹果尚未公开披露任何大规模的裁员决定。但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去年11月曾表示,该公司正在放缓招聘。

库克当时称:“鉴于当前的形势,我们在招聘方面非常慎重。这意味着我们还在继续招聘,但不是所有部门都在招聘。”

截至北京时间1月20日收盘,苹果(AAPL)报137.87美元,涨幅1.92%,市值2.2万亿美元。

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潮

据环球网1月20日援引彭博社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20日宣布将裁员约1.2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6%以上,成为最新裁员的科技巨头。

彭博社报道称,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孙达尔·皮柴20日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该公司员工,此次裁员计划将涉及全球范围的整个公司。皮柴还表示,他“对决定负全部责任”。

皮柴表示,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将人才和资本用到更重要的事上,不得不这么做:

“这可以使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有限的成本,并将我们的人才和资本用到更重要的事上。”

皮柴称,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大量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谷歌需要进行投资的关键领域。

据界面新闻,皮柴表示,在美国地区,Alphabet将向被裁员工支付16周的遣散费和6个月的健康福利,其他地区则根据当地法律和惯例作出补偿。

除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Meta裁员11000人、云计算巨头Salesforce裁员7000人、特斯拉裁员6000人、推特裁员3700人、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裁员2000人、网红券商Robinhood裁员1100人、在线支付巨头Stripe裁员1000人、社交平台Snap裁员1000人、电商巨头Shopify裁员1000人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2年,美国硅谷经历了一轮大规模、高频率、高密度的裁员潮。

作为全球电商巨头,在疫情期间亚马逊电商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并曾进行大规模员工招聘。截至2021年底,亚马逊员工总数增至约160万人,3年内暴涨186%,造成大量人员冗余和成本开支,因此面对网购降温、业务承压,裁员成为亚马逊无奈之举。

早在2022年11月,亚马逊便宣布大规模裁员,涉及约10000名企业和技术职位,主要影响亚马逊的设备组织部门、零售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就曾在公开信中表示,亚马逊的裁员持续到2023年。

同样,科技界“老大哥”微软也难逃此次硅谷寒冬。据悉,微软上一次大规模裁员发生于2014年,因诺基亚业务调整而裁员1.8万人;而在2022年7月和10月,微软也两度启动裁员,共涉及约2800名员工,涉及营销、Xbox、战略任务和技术组织等部门。本次裁员也成为微软一年内的第三次裁员,力度超前。

不过相较其他科技巨头,推特的裁员步伐则最为激进。2022年11月3日,推特开始大规模裁员,人数为原7500名员工的一半。截至11月26日,马斯克重启招聘,推特的正式员工已从7500名减少为2700名,将合同工计算在内,裁员比例已高达75%。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05480

根据科技行业裁员统计网站的数据,进入2022年以来,科技行业裁员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之多,这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美国的科技企业中。

多重因素导致大规模裁员

据中国新闻网,美国媒体分析指出,从总体经济环境来看,美联储加息、能源价格上涨、美元急剧升值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规模裁员的持续蔓延。另外,部分企业高管的决策失误也是导致“裁员潮”的直接原因。比如,Meta在“元宇宙”领域投入巨大,但产出成果不及预期,大规模裁员随之成为无奈之举。

除了美国总体经济形势“降温”以及高管决策失误等内、外部原因之外,在硅谷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担任高管的韩勤给出本轮裁员潮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招聘”。在硅谷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担任高管的韩勤告诉记者,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转到线上,各大科技巨头的流量猛增。这些公司相信,高流量将是未来常态,于是纷纷开启疯狂招聘模式。然而,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重心回到线下,各平台的流量大幅缩水,此前过度招聘的员工便成了冗员。

分析人士认为,大公司裁员的动态,引发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衰情绪。即便美联储当天公布的美国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即“褐皮书”显示,2022年12月,多个地方联储经济活动轻微增长或下滑,并预计物价上行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投资者仍然对通胀形势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感到担忧。

另据媒体报道,华尔街分析师近期直言,在销售增长放缓之际,预计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裁员和削减成本,扭转疫情时期的过度行为,以提高利润率并安抚投资者情绪。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证券时报·e公司、环球网、界面新闻、中国新闻网、每经网

每日经济新闻

英国将调查三大云服务巨头!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占据了英国市场的81%

根据9月22日官网消息,英国通信监管机构Ofcom宣布将调查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英国云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是否对市场竞争构成任何障碍。

一旦发现这些公司损害竞争,Ofcom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据悉,云服务是一个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供应商通过远程服务器为个人或企业用户提供软件、存储和计算能力等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亚马逊、微软、谷歌“三朵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财报显示,亚马逊AWS收入高达622亿美元,名列第一;微软的Azure紧随其后,收入600亿美元,排在第三的谷歌云收入176亿美元。

英国市场也不例外,Ofcom调研数据显示,英国云服务市场规模约在150亿英镑左右,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三家“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共同占据了81%份额,且亚马逊一家占比高达四成。

由于云行业仍在不断发展,Ofcom将着眼于当前云服务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及早发现任何潜在的竞争问题,以防止这些问题随着市场成熟而“生根发芽”。

因此Ofcom将全面考察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强度以及“三朵云”的市场地位;并考虑任何可能限制该领域创新和增长的市场特征,比如使其他公司难以进入市场等做法。

根据计划,Ofcom将在12个月内完成调查并发布最终报告。如果Ofcom调查发现市场运行不佳,可能会向英国政府提出法规或政策建议,或是采取执法行动,又或是通过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展开全面反垄断调查。

不仅如此,Ofcom还预告将在明年启动一项“更广泛的计划”,检查多个数字市场。

Ofcom明确提到,通信应用程序WhatsApp、FaceTime 和Zoom已被纳入监管视线。Ofcom将研究它们的市场力量如何影响传统的通话和消息传递,以及缺乏互操作性是否“引发潜在的担忧”。

另外,智能家居也是Ofcom关心的重点领域。预计监管将调查涵盖亚马逊Echo、谷歌Nest和苹果HomePods在内的智能家居设备,来确保相关企业不会扭曲电视、广播和在线内容市场的竞争。

“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和贸易方式已经被数字服务改变了,”Ofcom连接主管Selina Chadha说道,“但随着提供内容的平台、设备和网络的数量不断增长,监管机构面临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在不断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启动一项工作计划来审查这些数字市场,找出任何竞争问题,并确保对依赖它们的人和企业运作良好。”

综合/编译:南都记者黄莉玲

谷歌、微软、苹果和Mozilla浏览器合作解决网络适配问题

IT之家 3 月 6 日消息,谷歌、微软、苹果和 Mozilla 基金会宣布共同努力提高浏览器的互操作性,以确保 Chrome、Edge、Safari 和 Firefox 提供同样可靠和一致的 Web 体验。

web.dev 上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新的互操作性标准,称为 Interop 2022。该标准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解决开发“痛点”,让开发者专注于构建网络体验,而不是受困于解决浏览器中的各种不一致问题。

Interop 2022 是一个基准测试,专注于现代浏览器的 15 个不同领域。谷歌、微软、苹果、Mozilla、Bocoup 和 Igalia 达成合作,确保他们的浏览器在这些领域的行为保持一致,包括:

Cascade Layers(级联层)、Color Spaces and Functions(色彩空间 / 函数)、Dialog Element(对话框元素)、滚动条控件、表单控件等等。

IT之家了解到,这是浏览器四巨头的首次合作。2021 年,谷歌和微软合作推出了 Compat 2021 标准,今年终于扩大到了苹果和 Mozilla。

开发人员和用户可以在 Interop 2022 仪表板查看 Chrome、Edge、Safari 和 Firefox 的一致性进展,该页面显示了每个浏览器的兼容性分数。